我与地坛段落赏析
1、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史铁生没有像朱自清写《背影》时用那种淡而有味的笔触,而是用了刚才我们分析的揣想、反复、对比、反问、排比、设问等这类可以强化抒情的方法去写。
2、师:谢谢这个组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思考。跟你想的一样吗?我请其他组的同学点评一下,先点评第一种关系。
3、17 . 我们尤其要注意: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别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4、更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痛苦心理的感受,是对母亲深沉的爱,是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各以对方为重的纯真感人的深情厚意,极具震撼力。(我与地坛段落赏析)。
5、真的是用心良苦的好运设计,到头来却让你明白:一个好的人生,根本不在于你有多少好运,也不在于你打败了多少困难与挫折;一个好的人生,就是不管上帝给你什么,你都全盘接受,然后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6、(提问)如何理解“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7、第4-5段:我进入地坛和对地坛的真实记录。
8、每一个懂得欣赏的观众都巧妙地粉碎了一场阴谋。
9、写《荷塘月色》那几天,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想要摆脱那些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而当晚的月色与荷香,熨平了朱自清心上的波澜;
10、(明确)落日无私映照每个坎坷,古柏镇静看着世人来去,雨燕高歌声动天地,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沉默,落叶坦然起舞,它们的身上都有一种恒久、沉静的气质。(我与地坛段落赏析)。
11、赏析:“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
12、“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13、这时我们就能说——地坛慰藉了“我”,进而启发了“我”。“我”对地坛是什么?同学们之前在黑板上写的是“思考”“守候”。现在通过分析这几段,我们能不能概括出一组更准确的词语?
14、(小结)给母亲的难题——母亲深知我去地坛散心对我有好处,我也需要独处的时间来思考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是母亲担心我在地坛胡思乱想,担心我出事,而且我的态度让母亲更担忧,对未来更迷茫。
15、师:(接着学生读)“‘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16、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史铁生在回忆母亲的时候是纠结于母亲为什么不能多活两年!“熬不住了”“受不住了”,同学们,母亲是在“熬”呀!当“我”看似成功了,能给母亲一点儿回报、还一点儿欠母亲的债时,母亲却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做人子最大的痛!这对残疾的史铁生而言又是双倍的呀!因而这种如江河般的情感宣泄就是恰如其时、恰如其分的了。他不同于学者杨绛写老王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时的冷静,也不同于朱自清回忆两年不曾见面的父亲时那种略带隐忍的笔调。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特殊的情感才造就了他特殊的语言个性和行文风格。文学是借助语言表现思想感情的,写作是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自然表达与真切流露。
17、董晨老师对大家返乡后仍能以很大热情参与读书会、坚持读书感到非常欣慰,并且就本次读书会主题《我与地坛》作出以下指导:
18、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也是一段对母亲的抒情。作者使用了一组排比反复,反复强调“母亲已经不在了”。无论地坛带给“我”怎样的安详静谧,怎样满足了“我”的精神需求和日常排遣,这一切都不再有母亲的陪伴。情感上的转折强化了母亲离去后,“我”的空虚和孤独。地坛无声地见证了母亲的离去,也无声地唤起了“我”对母亲的追思。排比段的使用,又在语势上强化了这种深入心髓的对母亲的呼唤,读之令人感慨神伤。
19、赏析:文中几次使用这样的语言,作者反复这样写,表明对母亲深深的歉意,渗透着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憾。
20、(总结)学完了两部分回过头来思考我们能够看出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21、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我与地坛》第七节
22、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23、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24、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我与地坛》第三节
25、15 .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26、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7、虽然只是简单的描写,作者却生动地刻画出一位因儿子遭受的不幸而内心饱受煎熬,性格坚韧隐忍,对孩子充满着深沉的爱的母亲形象。
28、 古人笔下的荷塘:热闹、风流。
29、这个句子如果换一种表述的话,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呢?“四百多年里,古殿琉璃被剥蚀了,门壁上的朱红淡褪了,高墙坍圮了,玉器雕栏散落了,祭坛四周的柏树更苍老了,到处是野草、荒藤”,动过的语句充满了时过境迁的感伤,面对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衰颓,地坛仿佛显得无奈而痛苦。
30、《我与地坛》的写作背景就不必说了。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苦楚因了特定的时代原因和命运安排,一肚子的痛苦而又无从说起、难对人言,于是他们都想寻个幽僻的、清静的、冷落的所在,这里又不能全然是“死”的,必须得有一份生气,有某种美丽,可以让一个觉得自己没有被命运善待的人,原来也有机会获得平静和力量。
31、我们看史铁生,看《我与地坛》,不是从他的不幸上找到安慰,而是看到命运。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想到曾经有一个智者,有一个勇士,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一直在与命运博弈。人生莫测,在我们的生命中,也会遇到一些苦难,也许是在自己家庭圆满的时候,被病魔给侵扰;也许是每天努力工作,却无法面对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我们这一生,注定要吃很多苦,还要与悲痛相随。命运以痛吻我,却让我报之以歌。
32、15 . 寂寥: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33、“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板,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的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的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到宇宙陵园中,机器一阵阵拙劣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34、历史的风雨从不能阻挡生命的蓬勃生长,地坛里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它们精精神神的活着,每一种生命都那么活泼自在。你看蜂儿飞得迅疾而安稳,多么优雅从容;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想透了,转身急行;生活得如此快乐,自在,充满活力,有目标;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按自己的方式,靠自己的力量行动来改变生活的轨迹;蝉留下了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也留给你一个安静的背影,让你思考着它获得新生所经历的寂寞,所忍受的煎熬;甩开万道金光的露珠,生动演绎了摸爬滚打的精彩。
35、A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鲜亮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鲜艳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由自在。
36、观察A1的变换,“浮夸”“炫耀”这两个形容词被置换成“鲜亮”“鲜艳”后,原句中的地坛仿佛失掉了生命力,成为了一个无情无感的实体,抒情成都大打折扣。可见,作者在原句(A)中将地坛人格化,成为作者心灵交流的对象。
37、(明确)第3段还有老柏树“愈见苍幽”,荒藤野草“茂盛得自在坦荡”(“自在坦荡”是一种多么让人羡慕的生命状态!),太阳“越来越大,也越红”等描写,也就是说废弃、荒芜、冷落之下有自由,有生命的律动。
38、师:“关怀”是上对下,是一种关心,不太考虑对方需不需要,爸妈不受你们待见的“都是为了你好”是一种关怀,但可能就不是一种体贴。而“体贴”就不一样了,是细心忖度对方的心情和处境后再给予关怀。其实史铁生在文章中就已经为我们大致区分了,看一下是哪句话?
39、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40、生:还是第三段。“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描写地坛里萧瑟伤感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永恒性,史铁生体会到人生和时间,获得启发——在时间的永恒中,人是很渺小的。
41、《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曾说人有一个真正的名字叫欲望,假定这里的欲望是人,人的一生如歌舞般绚烂又短暂,生命是否轮转我们不曾得知,但生命以代代相传的方式存续着,也算得上某种意义上的永恒。
42、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43、16 . 逆流:跟主流方向相反的水流,比喻反动的、违反总趋势的潮流。
44、例二:看到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第二部分,我引导学生去读第一部分。我说我很喜欢第6段“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让学生去读去猜我为什么会喜欢。学生的赏析又很明显地集中在后半段关于“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笼统地谈作者能够参悟生死。上课前我曾出示《我与地坛》扉页的图片(见上图)
45、一方面作者心境与地坛的沧桑、荒芜、冷落意境相契合让作者在地坛找到了归属感,能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压抑的心情,与地坛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地坛的生命力,它面对生命的自在坦荡又能给绝望的作者以启示,让作者感悟生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所以,第6段中,作者才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作者也在起初的颓废迷茫后安心接受不幸,积极思考怎样活。
46、在这样的人生中,史铁生告诉我们,苦难没有什么可怕的,残疾也不可怕,只要信仰依旧,只要希望还在,只要看破命运残酷背后的温柔,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可怕的。
47、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信念不应是某一时代的产物,而应是无论任何时代都应该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坚决不能随着某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在我国现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时代背景下,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滚滚热潮中,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信念更应该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48、————————————每一个倒霉的读者都是因为她总是用文字去理解思绪。话说和鲁老爷子的一段话有异曲同工
49、这是《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最后一次对地坛的描写,庄严而肃穆,落日映照坎坷,虽有坎坷,但依然辉煌。雨燕高歌落寞,无所畏惧,孩子脚印,苍黑古柏,正是生命的轮回永恒。暴雨后的气味,落叶中的味道都难以描摹,但是生命里的记忆将不会消失。春夏秋冬,朝晖夕阴,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见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岁月会带走生命的一些东西,但是生命的律动,生命的永恒性,哪怕是生命中最细微的激动,却都是连时间都带不走的。
50、生: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去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51、除了外在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之外,作者还如何展现母亲的形象?
52、如果以诗歌对应四季,我想,春天是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是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冬天是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要是以童趣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孩子们在柔软的草地上打滚,滚得一身泥;夏天是孩子们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泳,游得十分畅快;秋天是孩子们在清爽的微风中放风筝,放得笑声连连;冬天是孩子们在雪后的道路边堆雪人,堆得千奇百怪。以人生呢?以人生对应四季呢?春天是可爱的婴儿,在响亮的啼哭中诞生;夏天是天真的少年,在快乐中成长;秋天是健壮的大人,在忙碌中收获;冬天是安详的老人,在回忆里幸福。原文: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
53、生:第十二段那几个反问式的排比,既是问自己,又是问母亲,更是问苍天,把自己无法摆脱的痛苦一股脑儿地宣泄了出来。还有后面的设问,表现了无奈的痛苦。
54、地坛是北京地坛公园,又称风泽、方泽坛,在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始建于明嘉靖9年。地坛分为内坛与外坛,有两重坛墙环绕,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共有向方泽坛、皇袛室、神器库、宰牲亭、斋宫、神马殿、钟楼等七组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布局。以外坛墙为界,总面积共43公顷。两重坛墙即主体建筑方泽檀均采用了正方形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天远地方之说。地坛在明清两代均为皇家禁地,当时为祭祀性场所。
55、他以深邃的洞察力和波澜不惊的语言娓娓道来,看似平实无华,实则字字千钧、力透纸背。就连其略带自嘲意味的篇目,如《好运设计》,细细琢磨也有意味深长的道理。
56、 赏析:作者残疾之后,地坛公园是他较长时间活动的场所,是这一独特“沉静”的环境,使他活过来,使他感悟到人生的艰难,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和超越.这种环境“弥漫”着沉静的“光芒”,是培养他飞跃超越的土壤.他感受到了“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更看到了自己残疾的“身影”.可见,这句话将环境、时间和个人的遭遇紧紧联在一起,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逃避、不懦弱、勇敢面对现实的坚强意志.
57、与第一部分作者表达人生思索时多使用环境描写和议论不同,第二部分在怀念母亲时,多用记叙、抒情、描写(主要为环境和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的记忆片段和心理活动,抒发对母亲强烈深切情思。
58、选择性必修上第十课《百年孤独(节选)》群文阅读设计
59、因为儿子是个残疾的儿子呀!大家想想,影响史铁生幸福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残疾。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怀念》——“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这样的残疾将伴随史铁生一辈子,母亲希望他不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幸福,这就是怎么活的问题。
60、《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61、1 . 不能承受生命之痛,残疾的躯体,在轮椅上思考,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应该健康的活着,恪守并遵循生命的轨迹。
62、师:这位同学品味得很好,这就是语言的敏感性。本来“剥蚀”“淡褪”“坍圮”这些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而这里却让它们带了宾语,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引我们在这里停留。可以悟出地坛是自觉自愿地等待着史铁生的,给史铁生以“慰藉”,好像在告诉史铁生,没有永远的繁华、不变的灿烂,繁华过后是衰落,灿烂之后是平淡。
63、任务二:学习第一部分,赏析写景段落,品味“我在地坛”
64、师:很棒,第三段写地坛接纳、慰藉了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第五段写史铁生在地坛片刻不息的生命律动中纠结、思考;第七段写史铁生已可坦然面对生死,看穿了死才能悦纳生,从容地活。三段都是写景,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同是写景,但又是不同的,寄寓了作者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而呈现出的景物也不一样,具体的写法也是变换的,像倒装、动词的不同寻常的用法,景物的人格化,以及排比、对照等。这些都会给我们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增强了抒情性,展现出史铁生思考的过程,也推进了“我”与地坛关系的深化。
65、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但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66、首先需要把握笔下的自然世界的特征,作者笔下的自然世界也是作者眼中的生命世界,它既起到了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又是作者思考人生的特定场所,还与作者领悟到的生命哲学有比较大的关联,抓住自然世界的特征,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对人生命题的思考。
67、“瓢虫”本来爬得慢,用拟人手法说“不耐烦了”“累了”,“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闭目想象,慢吞吞的瓢虫实在有趣,也让人万分惊奇。
68、师:那我们就先来看这两种关系。请你分别用一组词来表示这两种关系。比如:“我”对地坛是××和××,地坛对“我”是××和××。请大家思考,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思考写下来。
69、赏析:这一段是我钟爱的一段话,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黄昏下美丽的地坛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里是一片生机,即使是在傍晚十分,能背则背!
70、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
71、母亲想帮助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帮;想体儿子受苦也无奈不能;她只能无言地帮儿子上轮椅车,悄悄地注视儿子的背影及焦急地四处张望儿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视,无助的祈祷.此时我们看到一个坚韧又伟大的母亲心甘情愿为儿子默默承受着一切,毫无怨言.而这些,都是儿子多年后才意识到“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字里行间蔓延着淡淡的忧伤和自责.
72、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了一起,一方面反映“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描绘了母亲在公园寻找“我”的艰难。“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作为魂牵梦绕的线索,成为她生活的焦点。母子二人相依相连,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73、(提问)母亲去世,让作者意识到母亲的痛苦时,作者又陷入了深深的愧疚与痛苦中,作者又是如何走出这段抑郁灰暗的日子?
74、(提问)作者为什么说“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或者说作者与地坛是缘分)
75、 作为一堂散文阅读与写作任务相结合的语文课,重在读景的体验,也重在写的体验,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于是此处教师让学生抓住自然一处景,说说拍摄的感受,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的能力。
76、她呆呆地望那群跑散的家伙,望着极目之处的空寂,凭她的智力绝不可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吧?大树下,破碎的阳光星星点点,风把遍地的小灯笼吹得滚动,仿佛暗哑地响着无数小铃挡。——《我与地坛》第四节
77、又为什么说欲望的人间姓名可以忽略不计呢,我想是因为从个人角度上升到宇宙后,便会发现,个人的际遇只是众多歌舞中的一场,终有落幕之时,这时也不必去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了。
78、生:第五段,他在看似衰败的地坛中看到生命,园子荒芜却不衰败。在这里他写到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小小的露水亦能聚集力量,创造辉煌。还有一些昆虫,蜂儿、蚂蚁、瓢虫,它们活着挺不容易的,也祈祷生活得好一些,也在努力生活,启发了史铁生。
79、师:说得很有道理。第一部分更多的是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与地坛对话,写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而这部分是对母亲的怀念,所以更多的是用情感去感染读者。同学们学过怀人散文如《背影》《老王》,想一想这一篇与你学过的这类散文的异同。
80、“暗自的祷告”——指儿子出去活动也许能有助于腿的恢复,看看书能让他暂时忘记腿的事,活得开朗些。
81、命运摧残了史铁生的身体,剥夺他的自由,他却踩在痛苦之上,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命运让他坐下来,但他的灵魂让他重新站了起来。
82、同理,此处也是寓情于景。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83、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