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1、他最后一次乘坐小车遍观各个营地,秋风吹打在他的脸上,冷彻肌肤。
2、这段记载的大致意思就是,魏延想效仿韩信,亲率一万精锐偷袭潼关,但诸葛亮不许,魏延常因此叹息,认为诸葛亮胆小,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公元227年,当洛阳传来魏主曹丕去世的消息后,诸葛亮认为这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
4、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5、诸葛亮,又称“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的一生中,他“努力工作,然后死去”。诸葛亮性格的最大特点是谨慎。诸葛亮在离开茅舍之前,对世情了如指掌。只有当他遇到明主,他才能告诉刘,他对世界形势的分析后,刘三次访问的小屋,并赢得了刘的重用。诸葛亮的第二个特点是忠诚。诸葛亮在心中遇到明主刘备后,一直尽力帮助他,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分之三的局面,使原本软弱的刘备势力在混乱的局面中站稳了脚跟。刘备死后,诸葛亮继续以忠心和勤勉协助刘。
6、蜀国遭受夷陵之败,国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折损了关羽、张飞、黄忠三元大将,如何尽快恢复国力和挖掘培养人才应是重中之重。
7、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8、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9、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
10、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11、这次机会就是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的第一次北伐曹魏之战时,蜀将魏延曾向诸葛亮建议的,率一万精锐步卒,从子午谷奇袭潼关,与诸葛亮主力汇合,进而占领关中。(诸葛亮的主要性格特点)。
12、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13、当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荆楚时,刘备的军队奋起抵抗,遭到曹军追击后,败走夏口。
14、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15、《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16、于是“安定天下”的治国理想,在他的心中扎根发芽。
17、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足智多谋的代表,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更是“多智近妖”,是一个完美无缺,智慧超群的人物。诸葛亮又被称作“诸葛武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18、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19、《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20、魏延的计划如果成功,将卡住曹魏中央军增援关中的道路,诸葛亮出兵半月内,西部三郡立刻相应归顺,曹魏在整个关中地区都是空虚的,没有曹真、张合的中央军增援,没人能挡住诸葛亮的主力部队。
21、没过多久,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村拜访他。
22、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23、
24、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25、但是,当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张飞、赵云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马良,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26、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27、诸葛亮对曹魏实施偷袭的机会只有第一次北伐,在以后曹魏在西部有了充分的准备,用奇的时机完全丧失,蜀汉只能长途远征,进行攻坚,根本没有机会了。
28、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江夏的黄祖被孙权讨死,刘琦便自荐为江夏太守,出走江夏。208年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捉,徐庶只好向曹操投降。
29、“君可自取”一般理解为“你可以自己干”,也就是把蜀汉皇帝的位子让给诸葛亮。诸葛亮闻言涕泣不已,对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30、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平定孟获时,马谡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也一直将马谡带在身边,马谡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是马谡并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31、说到诸葛亮治国“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其实并不尽然。
32、刘备屏退随从,和诸葛亮进行密谈,他请教匡扶汉室的计谋。
33、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34、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35、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36、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37、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38、《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39、从张飞、法正、孟达、黄权到吴壹、吴班、魏延,刘备为儿子铺了很多路,如果一切如愿,刘禅接班后位子应该是稳当的,刘备足可以放心了。
40、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竟然用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要地。守街亭只要稳、谨慎,让王平为主将,马谡辅之岂不更好?
41、可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却让他自己“事无巨细”、“皆专之”。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去管理国家,仅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42、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魏延的想法简单了,但这五千精兵仅仅作为主力的策应用来牵制魏军也是相当不错的。
43、但诸葛亮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学和礼法教育的人,自追随刘备起就视其为明主,没有动过自立的念头,所以拒绝了刘备的盛情,甘心辅佐后主。
44、那么这场战斗就变成了一个明眼人打一个瞎子了。而且这个瞎子的箭还不如对面来的锐利有杀伤性。这样看来,如果有人夜里江上偷袭的话,是个正常的指挥官就不会射火箭。
45、第从战役进程和后果来看,魏延的计划也是上上之选。
46、诸葛亮一生对曹魏北伐共五次,虽取得局部胜利,但始终未能实现还于旧都的夙愿,甚至从未染指过关中地区,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总体来说是失败的。
47、只不过,他不是为了争权夺势,而是性格太过谨慎,想为蜀汉除去所有的不安定因素。只是,他没有料到的是,这种行为虽然看似能保蜀汉安稳,却也减除了蜀汉的爪牙,加速了蜀汉的人才凋敝。他在选用人才方面的功过,实在难以评说。
48、但是,当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张飞、赵云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马良,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49、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50、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51、就是执意要从大路进攻,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这就叫十全必克。
52、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53、诸葛亮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曾想世事皆变化,哪怕是一次战役,不去做好侦查工作也是致命的。民间总是传说诸葛亮如何如何戏弄司马懿,可实际情况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研究深入,诸葛亮屡屡败于司马懿之手,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认识仅限于“司马懿深有谋略”。
54、他从躬耕隆中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一国丞相;他初出茅庐便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55、这个安排是非常妥帖的,也足以证明对荆州的重视程度。
56、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57、蜀汉第一次北伐曹魏是用奇兵最好的机会,根据史书记载,自从刘备死后,曹魏根本就没有把蜀汉放在眼中,更想不到蜀汉敢于主动出击进攻关中。而面对诸葛亮的突然进攻,当时魏国尤其是西部防线已经要崩溃了。
58、公元225年,诸葛亮为维护国家统削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著名的南征军事行动,最终平定了南中的广大地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南中地区进行治理,将汉族先进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传播到这一地区,并进而传到缅甸。
59、性格特点:博学多思、神机妙算、深谋远虑,事必躬亲、鞠躬尽瘁。
60、为了服众,他不但许下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誓言,还坚守汉中十余年无失,其能力可见一斑。
61、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悲剧人物,又是一个集儒、法、道观念的多重人格的大成悲剧角色。他从“隆中对策”的战略构想到襄助刘备父子经营西蜀而造成的种种失策:战略方针的失策、用人用权的失策、基业发展规划的失策等等。
62、他的一生都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性格中最大的特点就是谨慎,第二个特点就是忠诚,前后《出师表》中更是展现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尽职尽责。
63、●港城创业||王钧:大学生凤还巢,青春梦想绽放茶园
64、此时唯一能将蜀中各派力量整合在一起的人只有诸葛亮。诸葛亮很注重“统战”,对本土派和东州派都十分尊重,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更得到荆襄派毫无保留的支持,张飞、关羽、马超、法正均已故去,诸葛亮事实上成为蜀中各派政治势力共同的核心。
65、诸葛亮出兵之前,竟然没有做任何侦查,直接出兵陈仓道,到了跟前才发现魏军已经筑城把守,无奈之下强攻陈仓城,“二十余日,无计可破”,随后魏军后援赶到,诸葛亮粮尽而退兵。
66、说到诸葛亮治国“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其实并不尽然。
67、后果之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68、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4年时间来备战——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
69、耳边还回荡着战场的厮杀呐喊声,可他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
70、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之下,只有办事人员,没有才能之士,因为凡有才能者必有个性,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存在的。
71、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2、诸葛亮六出祁山,什么“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更是玩出了新境界新花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除了“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其余几次撤军失利和诸葛亮本人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就没有失败过。
73、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74、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75、那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他在那里亲手搭建茅屋,开荒种田,自给自足。
76、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的努力,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更是卓然超群。
77、但是,当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张飞、赵云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马良,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78、但不想被曹军发现,曹军万箭齐发,转瞬间密密麻麻的箭都插在船的侧面,于是船两侧重量不同,使得船发生侧倾。眼看船就要慢慢往下沉,孙权灵光一闪顺势让船掉头,让船另一侧受箭。
79、这一对相伴走过16年的明君贤臣,再次进行了密谈。
80、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而且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试想,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培养人才吗,不但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受过多的制约和唯唯诺诺,而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
81、对一名已经体会到自身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不去保护、教导,反而将整个战役的失败归罪到他的头上,并把他杀了,试问今后还有谁肯献策、卖命?
82、华容道上义释曹阿瞒,表面上看是关羽放走了曹操,其实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道天下还不能少了曹阿瞒。想想也是,没有了曹阿瞒的三国一定没有了趣味,也没有人陪诸葛亮玩了,诸葛亮该是多么得寂寞。
83、蜀汉要想取得关中,必须经过一场与曹魏关中军团的战略决战才能实现,而这种级别的决战一旦旷日持久,将引来魏国中央军的增援,蜀汉在关中平原根本挡不住曹魏中央军的骑兵,这一点在街亭战役就被证明了。
84、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85、而蜀军取得关中后,就等于取得了凉州地区,那样一来,诸葛亮迫切需要的战马就有了保证,西北剽悍的民风足以提供优质的士兵。再加上孙权从荆州、扬州方向的牵制(孙权在诸葛亮北伐前曾猛攻江夏,吸引了魏军主力),诸葛亮还于旧都的理想未必不能实现。
86、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最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87、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最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88、魏延出身不高,但能力非常卓越,他在随刘备入川的时候,因为作战骁勇,与黄忠不相上下,“数有战功”,得到了刘备的提拔。
89、他拿起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书写中,他几次把笔掉落在地上。
90、●港城创业||李宗瑞:为莘莘学子耕耘,做孩子们追梦的指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