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古诗梅花诗配画59句集锦

古诗梅花诗配画59句集锦

古诗梅花诗配画

1、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南北朝·佚名《西洲曲》

2、梅花绝句(之三)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3、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雪中观梅--杨万里小树梅花彻夜开,侵晨雪片趁花回。

4、从张仲谋乞腊梅宋·黄庭坚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5、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梅花--陈亮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古诗梅花诗配画)。

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句,诗人运用了     、     的修辞写出了梅花的颜色、香气。

7、梅花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8、所以,这首《梅花》虽然是宋诗,但作为五言绝句,也符合《平水韵》的规律,韵脚字“梅”、“开”、“来”,均属于“上平十灰”这个韵部。(古诗梅花诗配画)。

9、  《忆江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我选取了梅花、柳树、红日、小鸟等景物来为这首诗配画。太阳从东方渐渐升起,江边的梅花笑红了脸,正如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天,我还会想到柳树,青青的柳枝像少女的头发,随风飘动。为了更生动好看,我还想到画一棵大树,树上住着小鸟。妈妈经常说:“早起床的鸟儿有虫吃!”于是,我想到:画一棵大树,一只鸟妈妈早早起床为孩子寻找食物。春天来了,小鸟这么辛勤,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吧!江上,几只小鸭子在嬉水!江南的春天真美啊!

10、《早梅》唐·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11、惆怅汴宫春去后,并起一声中,湖光寒浸玉横斜,一树梅花一放翁,园林俱是玉英攒,昨夜一枝开?雪树元同色。过时自会飘零去。

12、关山月的名作《俏不争春》也是出自这首词的。建议你可以看看大师的作品是怎么题款的(一般叫题款,不叫题目),比如关山月,王成喜(当代写梅第一人)。

13、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遥知不敷雪,为有暗香来。关于梅花的诗句《梅花》

14、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宋·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5、我喜欢在下着细细春雨时撑着青竹竹筏,在一条河流间穿梭。小雨淅淅沥沥的下着,被春风斜斜的吹到水面上,绽开一个个精巧的涟漪。春雨落在我蓝色的衣服上,只觉一阵凉意,但并不寒冷。

16、——宋·张志和《渔歌子》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

17、来日倚窗前,白头朝夕自相摧。别来几度春风换,独自不疑寒,不同桃李混芳尘,斜技依病看,青女不饶霜。

18、  古今爱梅君子与写真为花传神,自出一家,非入画科,名曰戏墨。发墨成形,动之于兴,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方成梅格。如在竹篱茅舍间,江上溪桥畔,山巅水涯,只欠香耳。但要观之不足,咏之不足;精神潇洒,出世尘俗,此梅之得意入神。非贤士大夫孰能至此哉!后学知此趣者,不可轻泄。须欲得其人则可传。夫写梅,为梅修史,为花传神,当先观地势,次择中书纸墨。然后试墨浓淡,扫枝分干,紧捻三指,全凭小指推移上下,笔法自大至小,头不可尖,各分浓淡。老干枯健,嫩梢潇洒,亦须气象清致;梅干不老,便同桃李。老干带浓,多枯节眼,就节分梢,嫩枝带淡,无十分妆点。老干苔藓,枝无十字,若到十字交加处,便须用花蕊遮藏。枝分女字,梢多向上生,少向下生,所谓:“嫩梢如发箭,花心似虎须”。根无气条,条无花丸,老干嫩条,浓淡精神,笔法不弱,此写梅之逼真也。夫梢有弓梢、鹿角、斗柄、鼠尾、鹤膝、海棠、鹰爪、荆棘等梢势。要掺先俱分左右。且如弓梢:斜上横来一梢,谓之弦梢,两边小梢谓之箭,此弓梢也。鹿角:朝上多用梢干相朝是也。蜂腰梢:头尾分枝是也。鹤膝梢:一上一下是也,翘空而发是也。斗柄梢:象斗,发枝多向左边是也。鼠尾:斜上发枝,垂下带直是也。鹰爪梢:乃短梢,就曲分枝是也。海棠:无荆刺,梢无萼。其余小梢视一时之兴,自有妙处,不能备述也。  花开五出,各以名兴:萌芽、柳眼、麦眼、椒眼、虾、蓓蕾。正为古老,背为枯髅、髑髅、孩儿头、女子面、丫头、鹿唇、兔唇、傀儡、蜂儿、蝴蝶、仙人捧镜、状元结巾、浥露、顶雪、吹香。正背偏则向阳正半,半背正偏;阴阳临风,侧向照水,粉蕊弄香;攒三簇或上或下,正开花蕊,各须分晓,繁而不乱,有前有后。此述梅之真趣尽矣,后学君子当熟玩之,何患不成纵横自然?故述此以助好事者云。

19、宋·郭熙: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唐·司空图:。描写梅花的诗句历代梅花诗赠范晔陆凯南朝宋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20、   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21、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2、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红梅苏东坡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23、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24、李煜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5、李白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6、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有关国画的诗词墨梅

27、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

28、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雪梅宋·卢梅坡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29、最后一首是的意思是: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zhidao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含有“梅”的诗句有哪些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梅》

30、忆梅李商隐定定住天涯。遥知不足雪,江畔垂垂又欲开,不须擅板共金樽。

31、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32、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

33、无端却被梅花恼,特地吹香破梦魂。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34、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35、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杂咏唐·王维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36、雪里觅梅花唐·萧纲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下枝低可见,高处远难知。

37、庭梅咏寄人唐·刘禹锡早花常犯寒,繁实常苦酸。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阑?夭桃定相笑,游妓肯回看!君问调金鼎,方知正味难。

38、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39、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唐·李商隐《忆梅》

40、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41、早梅南朝·谢燮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42、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43、 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44、梅花不与百花争时光,不和群芳斗艳丽。每到百花凋零,严寒刺骨的冬季,梅花便如婀娜多姿的仙女,悄然飘落在山岭坡间、园林径旁……别有韵致:含苞的娇羞欲语,脉脉含情;乍绽的潇洒自如,落落大方;怒放的赧然微笑,嫩蕊轻摇。有的娇小玲珑,憨态可掬,像初生婴孩般可亲;有的青春洋溢,热情奔放,似亭亭玉立少女般可爱;有的超凡脱俗,端庄大方,如持重贵妇般可敬。她们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秋风,或笑傲冰雪、或昂首远眺……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45、  虽然眼前一片壮阔,但要看得更远,还要再登山更高的一层楼。

46、无主:没有人过问。(3)著(zhuo阳平声):加上。

47、不拟折来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钓雪舟倦睡宋·杨万里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昏。

48、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鸳鸯梅元·冯子振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

49、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50、眼见人家住深坞,梅花绕屋不开门。春晚杂兴元·方回芳草茸茸没屦深,清和天气润园林。

51、不知道能帮助到你吗?如果能!关于梅花的段落和诗句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

52、梅花唐·庾信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53、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54、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宋·陆游《梅花绝句·其一》

55、世间出雀梅梢雪,便是冰雪也带埃。雪梅--卢梅坡有雪无梅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56、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57、梅花唐·蒋维翰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梅花宋·陈亮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58、 “诗配画”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了解古诗的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