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课文
1、略微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儿:不求甚解。
2、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滞( zhi )碍睾( gao )肾吹毛求疵( ci )劝诚( jie )要诀( jue )豁( huo )然贯通
4、首先,提出问题,先体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不求甚解课文)。
5、10)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不求甚解课文)。
6、35)学习数学,不能只记公式或不求甚解,我们应该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多练习,多琢磨,才能透彻掌握。
7、1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8、⑧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批注]文章结尾,落在“反复阅读”,一方面避免有人曲解作者的意思,以为读书可以粗略马虎;另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不求甚解+反复阅读,常读常新、随着阅历和时间促进理解的深入,才是最好的读书方法。
9、第二部分: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2--3)
10、〔1〕“和平”宣言 指一九三三年五月十六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世界四十四国元首发表的《吁请世界和平保障宣言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向各国呼吁缩减军备并制止武装军队的逾越国境。
11、要是认真注解起来,这其实是说:凡是不“确切”,不“庄严”,并不“自己承允”的国家,尽可以派遣任何性质的军队越出国境。至少,中国人且慢高兴,照这样解释,日本军队的越出国境,理由还是十足的;何况连美国自己驻在中国的军队,也早已声明是“不在此例”了。可是,这种认真的注释是叫人扫兴的。
12、9)这种精密技术工业,怎能容许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做事态度?
13、(微课)九下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微课+作业+知识要点+朗读+教材
14、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15、☞名著导读丨《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西游记》超全考点梳理(附题目)
16、☞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超全汇总,为孩子收藏!
17、☞2020春学期丨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补充习题》答案
18、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19、11)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采取依照课文注释或者教学参考书的注释为学生讲授,照本宣科,不求甚解,这是大忌。
20、(3)言:①闲静少言(说,说话)②黔娄之妻有言(话,言语)
21、喜欢读书,但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琐细解释;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好喝酒,但因为家贫就不能经常得到。亲朋好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备酒招待他。
22、'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23、第四部分(第7---8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24、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此时做这六合县的乃是湖南人氏,姓梅,名飏,号子赓,行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在这里,“不求甚解”成了“颟颟顸顸”者的具体的表现,根本不可能再有后来的“每有会意”。可以说,同样一句话,完全不是陶渊明原来的意思。
25、三处例证、引证,或古或今,或中或外,信手拈来,自由骋笔,恰到好处。
26、26)陶渊明读书不死记硬背,是不求甚解,他只要知道文章大概意思就认为读完了。
27、23)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28、教读课文,往往都是精华所在,都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凭借,这些课文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
29、☞七上期中考前复习专项训练专题汇总(1-24)
30、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31、28)对待英语课,他总是厌烦至极,每次作业总是不求甚解的去完成。
32、第二部分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3、☞统编语文7-9年级上下册课内成语及解释汇总大全
34、36)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不能不求甚解。
35、怡( yi )情统筹( chou )藻( zao )饰狡黠( xia )诘( jie )难孜( z )孜不倦蒸馏( li )聪颖( ying )
36、第五部分(第9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37、7)不求甚解是好的,同样,技艺也是层出不穷的,但这结果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38、“不求甚解”出自于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39、(微课)九下第22课《出师表》,后附诸葛亮扮演者惊艳英文朗读
40、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41、(9)曾不吝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预期。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42、⑤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批注]诸葛亮的例子,说明“不求甚解”的第二层意思:读书重在领会精神实质,“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43、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证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44、☞预习|2020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单元检测、同步练习、期中期末试卷等材料)整理完毕,免费下载
45、〔3〕“誓不签订辱国条约” 参看本卷第134页注〔4〕。“对日妥协,现在无人敢言,亦无人敢行”,是一九三三年五月十七日黄郛在天津对记者的谈话。
46、《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话说得比较平直、顺畅。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话说得略有跌宕,或者说,其中有半拍休止符。尽管用语不一样,但是分别用“不亦悦乎”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以表达读书之后得到感悟的快乐却是异曲而同工,也给了我们有力的启示:他们都没有停留在“不求甚解”的中途路上。
47、说理透彻,方法多样。作者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作用,让深奥的哲理显得通俗易懂。又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举了读书的三种偏向,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论证更严密。
48、巧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来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能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49、2)这是需要精读的文章,怎可不求甚解,随意浏览?
50、总之,这类文章浑沌一体,最妙是不用注解,尤其是那种使人扫兴或讨厌的注解。
51、《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52、☞初中语文必须会背的180个文言文实词!学霸都在偷偷背
53、“不求甚解”的含义:第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54、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又提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的主张,点明了中心论点,给读者以有益的建议。
55、(1)好读书(hào)(2)性嗜酒(shì)(3)造饮辄尽(zhé)(4)吝情(lìn)(5)短褐(hè)(6)箪瓢屡空(dān)(7)黔娄(qián)(8)俦乎(chóu)(9)衔觞赋诗(shāng)(10)民欤(yú)
56、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之《谈读书》《不求甚解》这两篇课文吧!(后附中小学全科电子教材与同步课程微课)
57、☞7-9年级重点必背古诗文全汇总!(可下载打印版)
58、学习课文针对对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
59、三引宋儒陆象山的语录,说明'未晓处且放过的方法与陶渊明的提法'很相似。这里要特别注意一个'且'字,说明'放过是暂时的',只要认真'会意''未晓处'最后还是会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