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候的农谚及解释
1、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2、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3、明确:①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②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③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④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4、专注于创作优质、同步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备课资源,热衷于分享精彩、实用的中小学语文名师意见建议。
5、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由大自然现象联想到劳动人民安排农事,引出大自然的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它在告诉人们去如何安排农事。)
6、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
7、明确: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8、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9、⑤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10、(物候知识):农历五月十三是雨节,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秋天谷子就会大丰收,谷子多的都没地方储存了,家家户户需要建新的谷囤。
11、小满(grain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
12、“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谚语表明,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13、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14、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15、(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
16、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播放学生提交的部分文言文背诵视频,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大家认真完成文言文的背诵。
18、文章第三部分的说明顺序:按照影响从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说明,有条有理,容易让人明白。
19、投影重点词语匹配:请将左侧的词语与右侧的解释相匹配:A-B-C-D-E-F-
20、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1、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2、物候学,可以说是“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也可以说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23、课文不长,语言通俗,没有多少专业术语,学生读懂字面意义不难。但因为毕竟是科普文章,文章写得平实无故事;物候、农业等问题,又远离城市的生活经验,学生可能对本文的初始兴趣不大。因此,必须靠丰富有趣的思维挑战活动,激发学生细读课文、严谨“较真”的热情。
2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5、“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26、等待: 等候、听候、守候、稍候、候车、候诊室、候补、候选人。
27、(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
28、⑧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29、⑨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人生动。
30、“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31、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2、此外,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例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意思是说立春举行“打春牛”民俗仪式时下雨,则这年会发生春旱。“立夏雷唱歌,早稻害虫多”,表示立夏这天有雷雨,这年的早稻田虫害就比较严重。总之,通过节气物候的预警,可以使人们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33、(注)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34、那么纬度的差异,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之间能不能调换位置?
35、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36、固然说,一篇文章由语言和结构组成。但是,语言和结构应该只是作者内心想法的一部分,它们只是一个载体。恰当揣度作者内心想法,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抓住文章的主旨,才能真正体现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37、(物候知识):东方出现朝霞,而西方天空有厚云,受西风带所影响,将有系统性降水天气。西方出现晚霞,则一般西方天空没有大范围云层,阳光直射大地,这是系统性天气已过境的征兆。
38、 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萌生 méng 草长莺飞yīng
39、物候知识:蜘蛛靠张网捕虫生活。刮风下雨天气,往往冲坏蜘蛛网,同时空气潮湿,蜘蛛网粘性差,往往不易捉到小虫。所以在风雨到来之前,它便躲避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当风止雨停,天气将要转晴好时,才又出来补网和张网,以便捕食小虫。
40、其实前六种和后六种刚好是相反的,记住六种就等于记住12种。
41、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2、(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下文对物候现象来临因素的说明。)
43、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说明顺序”,本课体现的是“逻辑顺序”,要做具体分析:第一部分:由现象到科学,第三部分:由主到次;第三部分到第四部分,由科学到运用。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真正理解:为什么是这种顺序?
44、(2)简单地“辨认”说明方法而不去深究这种方法的用意,不和内容理解紧密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45、概览课文,把全文分为四大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部分的大意。要求每位同学动手写下来;先不急于统一答案,后面还可深究。
46、(介绍了物候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似之处,具体介绍了物候学五个方面的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几个关键词语来进行概括五个方面的意义,提高学生抓住关键连词来提取信息能力。最后一个提到山区,也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贫困的山区,也可以通过物候观测,农业生产得到改善。)
47、 小满节气时,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防御干热风的方法很多,比如营造防护林带、喷洒化学药物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措施。
48、(1)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理规律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正确的顺序能正确地理清文章思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9、(物候知识):下雨前阴天空气湿度大,飞虫翅膀就会沾满了湿气而飞不快,所以燕子就出来捕食的时候飞的低才能吃到飞虫。
50、③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 等。
5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2、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总结全文,点题并照应开头,进一步说明物候学研究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5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习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4、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55、经度12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13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56、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57、 “小满大满江河满”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
58、(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59、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60、这位老师在概括归纳方面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每学完一篇文章,同学们也试着用诗的形式把文章归纳一下,哪怕只有四句八句都行,对你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
61、 (物候知识 事理 逻辑 主要 次要 首先 第二个 第三个 此外)
62、生乙:燕子是“翩然归来”,轻捷、洒脱、活泼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现在眼前。用“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而秋的标志是“果实成熟”,是“叶子渐渐变黄”。
63、物候知识:青蛙的皮肤和器官对于天气的变化有敏感性。每当风雨天气来之前,它们成群在一处,叫声很大。特别是夏季雷雨天气到来之前,青蛙集中的更多,叫声更大更密。经反复观察证明,青蛙集中成群,并大声密叫的现象,总是出现在大雨到来之前,因此可以用来预测天气。 (蒙格是彝语,是集会之意)
64、明确:第一部分描述现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做出解释,话题转到农业上,与文章结尾形成了照应。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阐明意义,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语言”,与第一部分照应。全文条理分明,主要按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介绍物候学,通俗易懂,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65、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66、生丙: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赶快种谷子”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67、③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68、⑤你认为阅读说明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69、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70、第本文是一位科学家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知识介绍(而非专职科普作家的介绍),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驾轻就熟,才能写得条分缕析、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71、作者最终目的是普及物候学的知识,让大家重视物候变化,用科学的精神去发现规律。行文都是为了这个主旨,在1968年,能写出这样的科普文,有这种科普意识很了不起。用科学的观察眼光去看待物候的变化,而不是一味欣赏事物的美。应该把事物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