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马南邨
1、●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来---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2、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3、生: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4、第二段,分析“不求甚解”的出处,陶渊明的原文中人们只断章取义关注前一句,而没有看到后一句,从而造成了曲解,并点明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我们应虚心学习。
5、读书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足以________。(不求甚解马南邨)。
6、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7、引出名句“好书不厌百回读”,创句“温故知新乐无穷”。这才是陶公的“不求甚解”。
8、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不求甚解马南邨)。
9、其次,“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先生在根据古人的例子之后得出的结论。古人的文章有部分是不错的,但有部分是华而不实的,没有太多内涵的东西,所以只需“不求甚解”的阅读它们。否则会使自己局限于思维的定势中无法自拔。而现在有部分书是只要“不求甚解”的阅读的,但是有大部分书都需要认真的去研究一下,特别是作者的意境。所以“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是并列的,对所有的书抓住重点,运用正确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它们之间是不矛盾的。
10、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1、中心论点:读书要不求甚解——虚心地认真读,前后贯通,从整体把握,不死抠一字一句。
12、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1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14、PPT显示: 咀嚼(jué) 咬文嚼字(jiáo)
15、●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16、张必锟先生讲文言文,反对字字翻译、句句落实的“对号入座”,重视“会意”,主张诵读与“会意”密切结合,不强求一字一句的确切,甚至可以存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求解,这其实也正是《不求甚解》中所说的“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我猜测张先生反复强调的“会意”正是从陶渊明那里来的。先生一生精彩课例无数,而在自编文集时只收了一篇课文的教学实录,就是《五柳先生传》。在课堂上,他还将“欣然忘食”称为“读书的最高境界”,鼓励学生向这一境界迈进。真心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时可以少一点“甚解”,多一点“会意”,把老师和学生们从烦琐哲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好读书”,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欣然忘食”的快乐。
17、第八段,举陆象山的道理论据来证明上一段的观点,不要因小失大。
18、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19、讲这一段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听一遍朗读,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认真细读每一句,读懂每句意思,并理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与层次,如果这一段要分两层,应该分在哪里?
20、第七段,对“不求甚解”作出解释,即不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21、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22、邓拓是一个文人,自认为“书生”,他也是一个忠诚的共产d员、高级干部,矛盾的双重身份曾使他的人生大放异彩,也使他的命运坎坷纠结。
23、●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24、 “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以“语文年会”和“语文课博会”等为主要线下活动,给力教师成长,给力语文教育的诗和远方,已经有二十多载,培养了无数河南语文名师,网织了全国各地语文教育大师无数,风雨兼程、向美而生,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教育明天不懈努力。
25、●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26、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27、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28、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
29、一般人常常以为不求甚解是不好的,因它是一个贬义词,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我却不会盲目反对不求甚解。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不求甚解的。
30、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31、课文首先针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提出论述的话题,接着追根溯源,从这个词语的出处开始分析,解释了它的两个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摆出事例,加以分析论述,进一步倡导“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当考虑到读者可能产生误解时,又补充论述,进行强调,经过这一番细致的分析,最后得出了结论: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有滞碍的地方就会豁然贯通,理解浅的也会加深理解。——这样的思路自然流畅,也使我们读者读起来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32、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3、●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3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上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