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送别诗赏析(摘抄好句55句)

送别诗赏析(摘抄好句55句)

送别诗赏析

1、D.末联前句用“断行”来喻兄弟别离,后句则以“多颂声”表达对从兄居官有为的深切期望。

2、C.“为君”句写词人想象着朋友离去,一路陪伴他的只有划船摇橹的声音,心中不禁滋生出无限的愁绪。

3、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4、A.开头就用两个设问句,通过衬托、对比有力地突出了鲁仲连的高大形象。

5、(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把意思写出来就是咯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6、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7、C.“孤帆”行于“沧波”之中,使人感到怀恋而又担忧,一个“杳难期”,字少情长,离愁别绪都于此三字传出,令人鼻酸。

8、秋波落泗水②,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9、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10、B.颔联是说,朋友此去赴任本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规劝朋友不必为政务辛劳而叹息。

1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2、B.前两句写诗人从襄阳赶来荆门跟张商英会见,推想他必能澄清当前的时局,表明了诗人对张商英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

13、C.下片对四位历史人物,前两人直写名字,后两人以遗迹指代,笔法错杂多变,抒发了作者对他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14、D.颈联表达了诗人作为三朝元老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四海苍生对未来局势的莫大期待。

15、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6、(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17、B.“弱柳”句中“柳”和“留”谐音,字而写柳树系不住船,实则写词人殷勤挽留朋友但是朋友还是要登船离去。

18、赏析: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它曾被谱入乐曲,称为《渭城曲》或《阳关曲》(《阳关三叠》),在唐、盛时代广泛流传。

19、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0、D.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该诗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朴挚中有慷慨,处逆境而无悲凉。

21、(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2、E.这首诗不以意境取胜,而以叙事、抒情见长,诗句虚实结合、有声有色,增添了诗的韵味。

23、用一“更”字,则此前之殷勤劝酒,此刻之留恋不舍,此后之关切怀念,都体现了出来。所以这一个字的容量是很大的。

24、(3)诗人辞别的是友人鲁颂,为何诗中开篇却夸赞鲁连?请你进行简析。

25、(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6、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27、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28、(2)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

29、屈复《唐诗成法》:“青山”、“白水”,先写送别之地,如此佳景为“孤篷万里”对照。“此地”紧接上二句,“一别”,送者、去者合写。六又分写。“自兹”二字,人、地总结。八止写“马鸣”,黯然销魂,见于言外。

30、(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31、友人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32、(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33、B.诗人借月色和星光,描摹自己想象中友人星夜兼程,奉旨前往江南审案的画面。

34、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划地①东流去。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35、D.本诗虽为送别诗,但一洗寂寞悲伤之态,没有缠绵悱侧之情。

36、A.上片前三句先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离愁别恨化为无尽的春雨,然后写涨满的春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7、(3)本诗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表达豁达情感的送别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结合具体诗句比较其不同之处。

38、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39、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40、最近攀折柳枝的太多,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41、E.一般的送别词注重渲染离愁别绪,这首送别词与众不同,全词没有渲染离愁别绪,且正面写送别的只有末尾两句。

42、(注)①录事:低级官吏,相当于今天的秘书,低于掌书记。饶州:在今江西,治所在今鄱阳。②建业、浔阳,分别指金陵和江州,即今天的南京和九江。③督邮:汉代官名,职责是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归太守管辖。唐官制无此官名,这里代指地方官。

43、D.下阕末尾扣住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写自己在孤月之下陪伴着不眠的文天祥。

44、(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45、(2)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李馀喜悦心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46、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②、这场公事,怎生分付?记得太行兵百万,曾入宗爷驾驭③.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④.谈笑里,定齐鲁。

47、(2)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48、D.“贤者贵为德”承上启下,一方面与前文的“庶官务割剥”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为后文诗人抒发情感做铺垫。

49、B.《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一句,富有深意,暗含了与友人心心相通之意。

50、“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51、(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2、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53、东望山阴④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54、A.前诗首句描写,而后诗首句记叙,起笔虽不同,但是均点题,且都营造出送别时的气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