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1、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氛围下教育出来的江冬秀,思想守旧,平庸又平凡。并且江冬秀长相一般,没有打动胡适的容貌,甚至还有一双令“新青年”们痛恨厌恶的小脚。
2、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美人的故事,是因为她们总是有故事。(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3、赵说:“要说写回忆录的话,韵卿的几十年的经过,再加记忆力之强大,值得写点出来。”
4、“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5、 胡适非常反感学术上的“奇货自居”。刘文典曾写信给胡适,说自己有“许多材料,非有重价,不肯拿出来”,胡适婉言相劝。刘文典后来听到非议,便怀疑胡适背后作祟。1923年12月,胡适写信给刘文典说:“我确实有点怪你,但从来不曾对一个说过”。又说:“我觉得你以‘书贾’待人,而以市侩自待,未免叫我难堪”。我在材料上“只图救人之急,成人之名”,“为的是要替国家开一条生路,如此而已”。
6、江冬秀对胡适的母亲特别孝顺,对众多亲戚也十分照顾,在衣食住行上从不小气,让胡适难做。此外,她热情仗义,对胡适的朋友们总是热情招待,帮助胡适赢得了无数朋友。
7、其几经犹豫观察,胡适还是回台湾,间接承认老蒋“正统”之尊,给力、给面子;
8、改革开放以后,政治意识不再那么强化。就事论事的看,胡适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当中,有他较为独特的贡献。胡适是白话云运动的开创者,对当代汉语的影响非常大。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呢,又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期还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胡适曾经担任过北大校长,公允的说,在这一阶段对于北大的发展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胡适对于中国近代教育,也是有一定贡献的。这些历史贡献在过去的时候,要么被无视,要么被贬低。现在给予正常评价,自然会使得他的历史地位得到提高。
9、在《红楼梦》研究史上,胡适是一位有着突出地位的重要人物。与胡适同时和其后有建树的红学家,大多受到胡适的影响,有的更受到胡适的提携。时下,红学界讨论的问题,许多在胡适时代就已经提出了。研究红学,绕不开胡适。本书初版就几成为胡适红学研究领域的必引、必用之作。此次修订版,正是纪念“新红学”诞生一百周年的极佳献礼。
10、 1949年胡适匆匆南下,在一二万本藏书中,只挑了一部书带走,这就是《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作为对一二万册书的纪念”(胡适:《找书的快乐》)。1980年此书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红学大会上展出时,众人争睹,视为异宝;它的保险费高达数万美元。胡适离开大陆后说:敦诚的《四松堂集》未带,“是我临时故意留给他(周汝昌)用的”。
11、陈独秀和钱玄同等人的言论既然这么激烈,直接怀疑到中国文字和文化的本质,照理说白话文运动是不会得到舆论支持的。但这种言论在当时却得到学生的支持。这批学生,大多数是《新青年》、《新潮》的读者,心中充满爱国热诚,常常希望在这两个刊物的文章里得到自己行动的启示。对他们来说,采用白话文不但是进步的开始,而且也是建设国家的保证。在这些人中,有部分人可能跟钱玄同这等激烈分子一样,对计划中的语文改良运动表示不满,但他们并没有反对使用白话文。反之,他们利用了白话文比较自由的形式,尽情发挥己见。
12、实际上,胡适很快就改弦易辙,放弃“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决心。在《我的歧路》中他承认“是一个注意政治的人”,“我现在出来谈政治,虽是国内的腐败政治激出来的,其实大部分是这几年的‘高谈主义而不研究问题’的‘新舆论界’把我激出来的。”
13、事实上,远在胡适先生提倡白话文以前,中国已有不少流行小说是用白话文写成的了。像《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这种晚清小说,不但说明了一般人对白话文学的兴趣越来越广,而作者也越来越依靠白话文来讽刺和暴露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弱点了。另一方面,报业兴起,积极提倡使用白话文,因此,白话文除了小说外,多了一个派得上用场的地方。
14、对于别人对他们频繁交往的飞长流短,她欲辨还休:“但另一方面却又怕您以为我误会您的意思,使您感到不安,其实以我对您崇敬爱戴之深,决没有误解您的可能,请绝对放心好了。”
15、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16、历史既公正,又无情。《新月》因敢言、能言、善言,成为当时文化界、学术界的“时尚”风向标,也成为20世纪中国言论自由史上的里程碑。那些御用文奴们批判人权的“文字垃圾”,早已“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而胡适、罗隆基等启蒙者浸透着良知和血性的思想火花、心灵呐喊,依然光芒四射,风骨岿然,感动一代又一代后辈,激励他们无畏前行。(胡适简介及他的成就)。
17、 回忆这段婚姻,毛彦文写道:“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要是没有看见我,便要呼唤,非要我在他身旁不可,终日缱绻不腻,彼此有说不完的话,此种浓情蜜意少年夫妻亦不过如此。”可惜这场老夫少妻的婚姻只维持了不到三年。淞沪抗战爆发,上海失守。熊希龄夫妇转移到香港,熊希龄打坐时脑溢血猝死在香港,毛彦文悲痛欲绝,战乱中失去了依靠。同心人已去,走到哪里都空空荡荡。
18、随后,赵元任、杨步伟(赵元任妻子)写给胡适的信中——你们有这种好风水的地方,所以出了你这个人。
19、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20、1914年,胡先骕开始与胡适交往。当时,胡适在留美学生中名气很大,胡先骕有意结识,就托同乡杨杏佛、饶树人介绍,想和他通信,没想到却先收到胡适的来信,使他喜出望外。回信时乃以“适之宗兄”相称,说自己“仰慕殊久”,以前在《留美学生季报》读到胡适《〈诗经〉言子解》《非留学篇》及英文论儒家的文章,“皆适得我心,乃窃自喜,引为同调”。胡先骕在这封信中还简单介绍了他治学的经历和志向,虽然在美国读书是志在“农林山泽”,但对中华文化的衰落非常担忧,愿意与胡适一道“恢弘圣道”。然而,胡先骕与胡适不仅所事专业不同,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有分歧和距离。胡先骕珍爱传统文化,浸淫于诗词歌赋之中,而胡适则提倡文学革命,与胡先骕的愿望恰恰相反。1916年,胡适应陈独秀的邀请,写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不方针”:“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对于第五条“务去滥调套语”,胡适用胡先骕以前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的词《齐天乐·听临室弹曼陀铃》为例,进行了批评,说胡先骕的词里是“一大堆陈词套语”。今试举吾友胡先骕先生一词以证之:“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零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词套语。“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那时候胡先骕试学填词,初学者当然不无肤浅之处,胡适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也算不上多大一个事儿。对胡先骕受到的批评,钱仲联曾说:“自为词有被胡适所讥者,时人学梦窗者多有此失,不独步曾为然。”(1)这种说法是比较公正的。参与创建“《学衡》派”,批评胡适的文学观1919年前后,蔡元培先生主持北京大学,陈独秀、胡适等人先后被聘为北大教授,创办《新青年》杂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影响巨大。针对这场来势汹汹的批判传统的运动,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心的学者们挺身而出,以《学衡》杂志为阵地,以继承中国学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向“北大学派”发起反击,形成与北方对峙的南方“学衡派”,其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1、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
22、1944年10月,胡适在哈佛讲学,每天,或午饭或晚饭,总在赵家吃。让赵家主妇为难的是:胡适老是想大块的肉,一吃总要两三块。打仗期间(太平洋战争)肉最难买,须要配给票才能买。
23、 这是一个流传颇广的故事,令周汝昌终生感动。他与四哥周祜昌毕生研究红学,呕心沥血,取得辉煌成就,显然与胡适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周汝昌曾作诗抒怀,其中一首是:
24、1962年1月,胡适从泰达医院出院。2月24日,胡适在中央研究院的招待会上死于台湾省台北市南岗区心脏病发作。
25、1926年,胡适和他的师父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26、 正是由于胡适的帮助,周汝昌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最重要的著作”。此书出版于1950年代,难免有对胡适不敬的地方。台湾有人送了一本给胡适,让他看看“恩”的结果。想不到胡适很理解书中的反胡内容,反而说:“他的书决不是‘清算胡适思想的工具’”,周汝昌“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还托此人再为代购几部,以便分赠友人。
27、胡适海外归来,聘为北大教授。当时他的课堂,听众如云,傅斯年的好友顾颉刚听后,对傅说:“胡博士真有学问,你去听听吧。”
28、 1947年秋,燕京大学学生周汝昌在本校图书馆意外索到曹雪芹的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一书,其中有六首诗涉及曹雪芹,对考证曹雪芹的身世具有重大价值;这是胡适久觅不到的珍本。周汝昌撰文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胡适更是兴奋,立即致信周汝昌大加赞赏。
29、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0、宿儒林纾(琴南)对陈独秀、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大为不满,出手作文相争,但是由于他不懂西文,未能抓住对方的要害,结果败下阵来。林纾是胡先骕在京师大学堂的老师,老师受辱,学生当然不能旁观,于是有了胡先骕与胡适的笔战。在思想改造运动中,谈到这桩已经过去多年的往事,胡先骕仍然是这样说:“胡适诸人欺侮林琴南等老先生不懂英文,我却引经据典,以西文的矛来陷胡适的西文的盾。在当时我是自鸣得意的。”胡先骕在美国读书范围极广,曾广泛涉猎西方文学,其造诣胜过林纾——尽管林是以翻译外国小说而著称;即使是胡适,可能也有其不及之处。胡先骕家庭藏书中,有一书柜的英语文学书籍,都是在美留学时所购,或可印证他所言不虚。
31、抗战胜利,傅斯年担任所长的史语所,自李庄迁回南京,全所汇聚,共同欢庆。胡适来了,与大家一一握手致意,亲切感人。傅斯年直言:“适之先生是史语所的娘家人,是姑妈”,顿时笑声、掌声连成一片,主宾欢喜。
32、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33、1936年袁家骝赴美求学。他不似父亲那样爱好诗词,更不像父亲喜欢倚红偎翠,拈花惹草,花钱如流水,相反,他是个典型的理工男,务实而节俭,对感情认真执着,遗传基因到他这里是物及必反还是变异?赴美留书的袁家骝并没有多少钱,但是他得到国际学舍奖学金,不仅免缴学费,还管吃住,这使他的留学生活才不至于拮据。
34、 更令周汝昌感慨的是,书借出后,胡适竟然“始终未再询问过一字(如索还、提及……)”。直到1949年,时局玄黄,周汝昌才将“拱璧”归还。之前,胡适还主动托人把他珍藏的《戚蓼生序石头记》以及敦诚的《四松堂集》珍本带给周汝昌,供他研究《红楼梦》使用。
35、刘哲,笔名刘梦园,祖籍浙江诸暨人,生长于陕西西安,专职语文教师,热爱写作,文章多次被省市电台选用并登载在杂志上,省市征文获奖者,首届原创lp大赛十强作者。
36、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37、然则,这段师生情谊最终止步于爱情门前,并没有留下更多的花絮,但师生之间的交往却贯穿了吴健雄和胡适的一生,直到1962年他在台北的院士会上轰然倒在她的面前,一切才戛然而止。(小文 注:吴健雄当时亲眼目睹胡适心脏病发作倒地,“悲痛万分,泣不成声”。翌日,吴健雄到殡仪馆瞻仰胡适遗容“全身发抖,悲伤尤甚”。)
38、适之先生是非常懂得幽默的,他决不老气横秋,而是活泼有趣。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难忘。有一次召开教授会。杨振声先生新收了一幅名贵的古画,为了想让大家共同欣赏,他把画带到了会上,打开铺在一张极大的桌子上,大家都啧啧称赞。这时适之先生忽然站了起来,走到桌前,把画卷了起来,作纳入袖中状,引得满堂大笑,喜气洋洋。
39、《胡适论红楼梦》的竭力搜罗之功自不待言。“全”无疑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也是广波的一个重要的贡献。但令我更看重是编者在搜求的文章之后所做的大量校勘、注释,乃至编制出的人名索引、书名索引,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0、
41、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4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43、胡适提出的以上诸问题,迄今也没有完全解决,所以“新红学”才长盛不衰。因为“新红学”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具有不断修正谬误、完善自我的品质,所以,新红学的短处是能得到自我修正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所谓“自传说”,就经过几代新红学家的反复辩难与论证,得到修正,不再将《红楼梦》视作呆板的传记,而是将其视作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关于曹雪芹的生卒年,也是随着新材料的发现不断纠正旧说,朝着更加接近历史真实迈进。要之,研究胡适开创的新红学,我们应采取宋广波先生2006年就提出的态度:研究胡适,发展胡适,超越胡适。
44、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他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并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1930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45、 留美哈佛比较学之父,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人之陕西泾阳人吴宓,一心爱上留美硕士毕业的毛彦文,曾写下“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轰动一时,但毛彦文一开始拒绝了他,认为他爱她只是一时的热情,靠不牢,心里不踏实,后又意欲跟他,吴宓又态度暧昧。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的夫人去世后,因毛彦文与熊的女儿是同学,知毛彦文是品学兼优之人,撮合毛彦文嫁给父亲,毛彦文开始坚决拒绝,以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为由,她才33岁而熊希龄66岁,相差了33岁。但熊的女儿怀着身孕,继续找毛彦文,为父亲争取到底,恳切希望与毛彦文成为一家人。熊希龄也深感自己失去伴侣后行单影只,毛彦文是他心仪的佳人,红袖添香,是中国文化人的向往,”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执意不懈追求毛彦文,到毛彦文在复旦大学执教的宿舍找她,日到黄昏,人们总能看到熊希龄在宿舍前徘徊,成为媒体关注的风景线,传为佳话,毛彦文终于答应,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46、一个温柔的男子,一个泼辣的女子,相互平衡成就了一段白头偕老的婚姻。江冬秀的幸福,自有她的道理。
47、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48、这天,杨步伟买了一大块马肉,毫不声张,作一红烧。胡适来了,左一块右一块,到第三块,还不忘表扬女主人:“做得真好,我再来第三块第四块了。”
49、为了“改良”文学,胡适在历史中找寻证据来支持他的论点。结果他又得到另外一种成就:他把整个中国文学的遗产重新估价了。这实在是一项老早就应该做的工作。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到1905年才废除)把中国读书人阅读的范围束缚了,使他们除了经史子集外再无工夫涉猎其他东西。因为小说和戏剧不在阅读的范围以内,要想做官的或已经做了官的读书人,即使对此发生兴趣,也只能偷偷摸摸地看。事实上,自元朝以来,小说和戏剧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那种谋官不遂或是根本反对这种科举制度的文人所写成的。他们创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娱,根本不会想到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身价或文学地位。到了清代,读书人和一般人民对文学的态度起了变化,他们渐渐对小说感到兴趣,而小说家亦开始多少享受到职业尊严。但尽管如此,除了像金圣叹这种“异端”外,没有几个学者敢像他那样公然表扬小说的价值,声称《水浒传》、《西厢记》足可与《离骚》、《庄子》、《史记》相提并论的。
50、吴健雄真正的爱情故事,是1936年她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才开启的,彼时,她已经24岁。
51、 1926年胡适赴英国参加庚款会议期间,在伦敦、巴黎图书馆查阅了近150个卷子,找到禅宗的许多敦煌史料。这里有胡适的许多心血,“光在巴黎共化了16天的时间”。材料“影印带回国,尚未一一整理”,即请研究佛教的著名学者汤用彤来参观,供他利用。汤用彤治《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就利用了这些资料。
52、作为系主任,我要向校长请示汇报工作。他主编报纸上的一个学术副刊,我又是撰稿者,所以免不了也常谈学术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待人亲切和蔼,见什么人都是笑容满面,对教授是这样,对职员是这样,对学生是这样,对工友也是这样。从来没见过他摆当时颇为流行的名人架子,教授架子。此外,在教授会上,在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导师会上,在北京图书馆的评议会上,我们也时常有见面的机会。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决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53、也许她这种与生俱来的安静、理性气质,才适合潜心一辈子做科学研究。的确,一个女孩子在心智不成熟、学业未完成的时候,过早关注、陶醉于自己的美丽,与异性玩情感游戏,并不一定是好事。
54、(此书)发现胡适论《红楼梦》的新材料甚多……较从前收录胡适有关《红楼梦》的论述最多的《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又多出50余件。这对于胡适研究和《红楼梦》研究无疑是一种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