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
1、第(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2、陶渊明(365—427年),跨晋宋两代,浔阳柴桑人。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3、suí yǔ wài rén jiān gé 。wèn jīn shì hé shì ,nǎi bú zhī yǒu hàn ,wú lùn wèi jìn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陶渊明桃花源记)。
6、关于陶渊明的生卒年月,《晋书》、《宋书》、《南史》都有记载,却版本不同。通行的说法是生于公元365年东晋哀帝年间,卒于428年刘宋王朝。
7、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陶渊明桃花源记)。
8、nán yáng liú zǐ jì ,gāo shàng shì yě ,wén zhī ,xīn rán guī wǎng ,
9、之后自然是这里的主人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从外面进来的渔夫这个客人。
10、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11、桃花源一个幻想的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扩展资料《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12、已经可以看到别人家爸爸在晒给娃包的书皮了!
13、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14、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15、《桃花源记》 晋·陶潜
16、渔夫尽情享受了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后,想回家去。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到这里来生活。
17、(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18、《饮酒》组诗中,他多次引用伯夷、叔齐典故,写道“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显然以“不食周粟”为道德规范,那就对桓玄、刘裕“以臣弑君”的行为不可能赞同。如此,又怎能屈节相侍呢?
19、开头的写法,可以概括为“由实入虚”,这是后世蒲松龄《聊斋志异》修仙成道故事的经典写法:把一个虚构的幻想故事镶嵌在一个真实故事的框架中。
20、biàn shě chuán ,cóng kǒu rù 。chū jí xiá ,cái tōng rén 。
21、人物的所见所得就是我们的所见所得。而这个人又偏偏是一个没有名姓的“武陵人”。
2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23、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24、历代咏陶渊明的诗句,我最爱的是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平白如话,最得陶公真趣:“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里烟。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25、其实,也可以想见,当陶渊明写到这里发挥对理想世界极尽所能的想象时,他内心是多么地愉悦呢。
26、虽然陶渊明职位不高,但跟着刘裕好歹做了一番事业,仅仅得到县令的官职,心有不甘;
27、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源不是神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陶渊明虽然发挥了想象力之极致去塑造这样一座世外仙乡,却并非光怪陆离波谲云诡,而是清新可喜亲切如实,所以才会让人们相信真有这么一座桃花源,才会有人再三去寻觅,直到今世,湖南江西诸乡还在为了谁是“桃花源真正原址”而争竞不休呢。
28、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9、秦朝距离东晋将近六百年!怎么可能衣服打扮一样呢?就像我们现在和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穿一样的服饰吗?根本不会!所以,桃花源的人根本就是东晋那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渔人说是秦朝避乱的后裔,是在撒谎,为什么撒谎?他们是想隐瞒墓主人的身份!
30、丁辉,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现供职于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担任《大连全新闻》、《我爱早高峰周末新闻晨报》、《1033快新闻》等节目主持人。
31、 桃花源里的人是官府重点抓捕的嫌疑犯,被渔人知晓;
32、但作者的生活经历告诉他,这样的地方极为罕见,恐怕没有,若真有的话必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原因才能免于乱世的干扰。
33、渔夫发现洞口虽小,人可以进去。于是渔夫下船,走进洞口。
3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35、迷路了,就得寻找回家的路。结果回家的路没有寻找到,反而寻找到了一片桃花林。
36、作者想告诉人们的是: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所写的仅是一篇寓言,湖南桃源县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桃花源。这里世代住着勤劳的人民,他们吃着传统的擂茶。在旧社会和“文化大革命”中,就是这么一块“世外桃源”,也没有能逃过灾难,但是这里的人民保护了这里的文物,旧的毁掉了,新的正在造起来。此情此景皆蕴含在作者的诗中: “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这种舒散的写法,构成了汪曾祺散文的美学特征。
37、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品简介与赏析《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38、晋孝武帝任用谢安为宰相,谢安一生尽心尽力辅佐国君,从无二心,也是在“太元”这个年号里,谢安组织大军,淝水之战以弱胜强。打败了前秦的侵略。谢安和陶渊明一样,还是一位隐士,捕鱼打猎,吟诗作对,对官场无半分贪念。陶渊明是想用谢安的故事,反讽桓玄与刘裕这两个政客。
39、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0、tài shǒu jí qiǎn rén suí qí wǎng ,xún xiàng suǒ zhì ,suí mí ,bú fù dé lù 。
41、桓玄虽然接受了刘敬宣的投降,但暗地里却要收缴刘敬宣父子的兵权,刘敬宣回到父亲身边后,商量着造桓玄的反,杀回去,手下的人一脸茫然,你们两父子先背叛朝廷投靠桓玄,现在又背叛桓玄投靠朝廷,造反的频次是不是太高了?刘敬宣不管,跟桓玄卯上了,但是自己打不过桓玄,父亲也死于军中。
42、lín jìn shuǐ yuán ,biàn dé yī shān ,shān yǒu xiǎo kǒu ,fǎng fó ruò yǒu guāng 。
43、此时,陶渊明正在桓玄手下做幕僚,因此认识了刘敬宣,并成为他的幕僚,三年之后,因为母亲去世,陶渊明辞官回乡丁忧,守孝三年。
44、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45、起首六句,叙述桃源中人避乱隐居的缘由,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敬意。“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开头这两句诗总领全篇,意味深长:贤者避世而隐,罪在嬴秦暴虐无道。推而言之,任何社会公理不彰、道德沦丧,贤者就不会与之同流合污。
46、hū féng táo huā lín ,jiá àn shù bǎi bù ,zhōng wú zá shù ,
47、太守的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明明到处做了标记的,然而还是彻底迷路了。
48、同时,伯夷、叔齐也是历史上最早因为避政而隐居山中的人,开创了名士的隐居传统。陶渊明以这样两个人为榜样,久有归隐之志。他所处的时代,战乱不休,叛军迭起,他自己亲历了桓玄、刘裕两次篡晋事件,而浔阳又是个兵连祸结的动荡之地,但是他的诗作中却少有揭示。显然对这样的恶劣现实,他内心是强烈逃避的。这也就非常可以理解他会在理想中杜撰了一座桃花源,渴望避居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9、陶渊明二十岁就开始做官,公元398年,他进入桓玄的团队,桓玄是桓温的儿子,和陶渊明家关系很好,所以选择文采斐然的陶渊明无可厚非,但桓玄和桓温父子是东晋王朝的权臣,手眼通天,一门心思想夺取东晋王朝的江山。
50、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5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52、这样读、这样想;认真读,仔细想。回味无穷!
53、为了避世,为了抗争于现实,为了不向这个社会妥协,有的躲在死物的研究里,有的逃在山村乡野里读书,有的故作癫狂醉倒在酒缸里。
54、我认为我们读书的时候,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学,不是为了驳斥和强辩,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看完我的解读,再看陶渊明的文字,桃花源里的人和官场上的陶渊明一样,像一只没有方向的小船,无论哪边的风吹来,都是逆风,这个世界会同情弱者,但从不会青睐弱者,桃花源的故事就像一片树叶受到阳光的照耀,它的背面一定是阴影,阳光越亮,阴影越深。
55、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56、昨天看了悟空推荐的这个题目,很兴奋!觉得这才是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今天琢磨了好久,于是有了下面的感想!
57、第(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58、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9、从洞口进去以后,发现了里面有村庄,村庄里还有人。
60、紧承上面诗意,“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寖复湮,来迳遂芜废。”这四句诗拓进一层,将秦末著名贤者“四皓”与桃源中人的先世相提并论,对后者“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极为敬佩,对其后代继续隐居于此,“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尤为称奇。避乱隐居桃源,长期不为外人所知,亦不知外界如何,堪称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桃源中人是怎样生活的呢?他们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美好的呢?
61、cǐ rén yī yī wéi jù yán suǒ wén ,jiē tàn wǎn 。
62、tǔ dì píng kuàng ,wū shě yǎn rán ,yǒu liáng tián měi chí sāng zhú zhī shǔ ,
6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4、渔人在桃花源住了数日,临走的时候,这些人告诫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要把这个秘密说出去,但是渔人在路上处处留下标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5、要知道事有反常必有妖,这个渔人遇见如此反常的情况,竟然不害怕也是很胆大了。后面又说道“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句话意思是说,桃花源中的人穿衣打扮都和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6、渔夫因为想多打点鱼,驾着小船,航行了很远,由此迷了路。
67、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