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是谁说的
1、(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2、“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3、书籍是最好的一种过去的影响。——〔美〕爱默森《美国的哲人》
4、愚见:谦称自己的意见。如:愚见浅陋抛砖引玉。(开卷有益是谁说的)。
5、薄技:微小的技能,谦称自己的技艺。如:薄技在身。愿献薄技。
6、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初,曾封三弟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兼中书令,任命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为节度使。然而几年之后,宋太宗的态度发生转变,开始对自己的侄子和弟弟起了猜忌之心。
7、距离第一次北伐七年后,赵光义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一次,赵光义将大军分成了东中西三路,且采取“将从中御”,远程遥控大军。结果是,“运筹深宫之中,致败千里之外”。东路屯兵坚城幽州之下,粮草不济,无奈退兵,在歧沟关遇伏大败。中西二路只得南撤,西路主将杨业因掩护军民南撤被辽军俘虏,在狱中绝食而亡。
8、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9、(解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10、正史含糊其辞,便给了野史充分发挥的空间。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烛影斧声 (出自《湘山野录》),说赵匡胤暴亡当夜,曾召来弟弟赵光义对饮,其间所有太监和宫女都被屏退。有人看到,烛影之下,赵光义时而离席避让,“有不可胜之状”。三更时分,赵匡胤走出屋子,以柱斧戳雪,口中说道“好做,好做。”随即就寝,鼾声如雷。五更时分,有人发现赵匡胤已驾崩。世人便由此猜测,赵匡胤当晚被赵光义所害。
11、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晋见:即进见。
12、“华”字一族: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
13、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之见:称自己浅陋的看法;
14、有一年暑假,我从韦子廉先生读了几十篇桐城派的古文。“桐城义法”,未可厚非。桐城派并不全是“谬种”。我以为中学生读几篇桐城派古文是有好处的,比如姚鼐的《游泰山记》、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
15、赵光义上位之初,展现出了不凡的政治志向。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敬献国土投降。公元979年,北宋又灭掉北汉,至此,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终于结束。赵光义十分得意,又想趁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打辽国,收复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16、膝下:给父母或祖父母写信时,常在开头的称呼下面加“膝下”。
17、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
18、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
19、阁下:称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多用于书信中,外交场合)。
20、凡是经典书籍都有对应的价值连城,打开就有知识力量文化力量,这些瑰宝随时能转化成现实世界引领光明,也帮助生活人生有更好自我世界。
21、先考(先父):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如:纪念先父郁达夫。
22、我读书的高中江阴南菁中学注重数理化,功课很紧,课外阅读时间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我买了一套胡云翼编的《词学小丛书》,在做完习题后或星期天,就一首一首抄写起来。字是寸楷行书。这样就读了词也练了字。抄写,我以为是读诗词的好办法。读词,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买了一套《词学小丛书》;同时词里大都有一种感伤情绪,流连光景惜朱颜,和一个中学生的感情易于合拍。
23、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24、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25、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补充一句,我主张“读经典”,但不主张“读经”——后者有特定含义,只指向儒家的四书五经,未免太狭隘了。
26、薄酒:味淡的酒,常用作待客时的谦词。如:薄酒一杯,不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