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的名言
1、不过,孤独的种类林林总总,其中很有可能有你预想不到的孤独。比如什么样的?大岛用指尖顶了一下眼镜桥:无可奉告。因为孤独因你本身而千变万化。——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就经验性来说,人强烈追求什么的时候,那东西基本上是不来的,(卡夫卡式的名言)。
3、财富是猫的尾巴,只要勇往直前,财富就会悄悄跟在后面。王志东
4、书信部分,可作为卡夫卡的生活精神观察吧。不过,信件,架构在生活的混乱上,多多少少免不了社交礼仪的客套寒喧,比起他的纯小说,艺术性可能不会那么密集,更贴近生活质朴的本色吧,毕竟艺术是精炼的。
5、怀着畏怯心理,卡夫卡一步步走过了小学和中学生涯。中学期间,卡夫卡开始自学写作,他断断续续写下了一些习作。然而,他对这些习作并不满意,亲手将它们销毁了,以致现代人无从了解他的处女作的情况。他的父亲对于卡夫卡从事写作很不满意,认为写作是不务正业,反对卡夫卡在大学里学文学。父亲的反对,使卡夫卡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真正地选择未来和职业的自由。因此,唯一的选择是在父亲的意志和自我的志向之间选择一条中间道路,“关键是要找到一个职业,从事这个职业我便可以无所顾忌地沉溺于这种冷漠之中,而同时又不至于过分伤害了我的虚荣心。”
6、 (36):待在原地不要动,大千世界会主动向你走来。--卡夫卡
7、与其信仰一个家喻户晓之神,不如成为快乐的源泉!
8、让?杰克?卢梭有个定义DD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樊篱之时。堪称独具慧眼之见。的确,大凡文明是囿于樊篱的不自由的产物。当然,澳大利亚大陆的土著民族例外,他们一直把没有樊篱的文明维持到十七世纪。他们是本性上的自由人,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时候去喜欢的地方做喜欢的事情。他们的人生的的确确处于四处游走的途中,游走是他们生存本身的深刻的隐喻。当英国人前来建造饲养家畜的围栏时,他们全然不能理解其意味什么,于是他们在未能理解这一原理的情况下被作为反社会的危险存在驱逐到荒郊野外去了。所以你也要尽量小心为好,田村卡夫卡君。归根结底,在这个世界上,是建造高而牢固的樊篱的人类有效地生存下来,如果否认这点,你势必被赶去荒野。——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卡夫卡式的名言)。
9、我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的人中间,感觉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10、又插回一句老问题,周对曾的感情值得引发同情吗?大家记得剧中有段情景,周在超市上班,有羞涩小男生跑来给女朋友买卫生巾,周说他也不知道两种款型有什么区别。——绝非笔者本意,想来卡夫卡的读者们会尝试这样解读(卡夫卡的作品里有多处用于性暗示的意象):卫生巾是明显地暗示了性,周对卫生巾的不同品类缺乏了解或者不屑了解,正是他对性对象的选择没有主动性——只要能够发挥卫生巾功能的商品都能充当交换物;只要能够填补自身合理性空缺的欲望客体,都能够扮演梦中情人。
11、此后的5年中,卡夫卡再没有做任何“越轨”的尝试。1906年6月18日,他获得了日耳曼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大学中的学习生活和考试使卡夫卡感到厌倦和无聊,神经经常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但他却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倒也正合我的口味,正如同早先的九年制中学以及后来的工作,也在某种意义上合了我的口味一样。”有人分析,这是一种典型的卡夫卡式的“就范”态度:一边十分清醒地认识到了自我的欲求和行为、价值取向,另一边却又屈从某种外来压力,力图在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处于“中间地带”。然而,这种“就范”显然只是表面上的,矛盾冲突则在内心深处汇聚、发酵。
12、卡夫卡名列布拉格的那一代重要德语作家之中,这一代作家还包括他的朋友布罗德和魏菲尔,以及年龄稍长的莱纳·玛利亚·里尔克。他们是奥匈帝国的公民,但是他们感兴趣的文化中心不是维也纳,而是柏林和出版重镇莱比锡。里尔克于1897年迁居柏林,因为他觉得奥地利是一潭死水。魏菲尔于1912年25卡夫卡是谁迁居莱比锡。布罗德的第一部小说《诺尼皮格城堡》(1908)在莱比锡出版,为他在柏林的先锋派作家中带来了很高的声誉(放在现在会有点难以理解)。卡夫卡的第一本书《沉思录》(1912)由出版商恩斯特·罗沃尔特在莱比锡出版。罗沃尔特的出版社当时由库尔特·沃尔夫接手掌管,他年轻有干劲,专门推广先锋派作家,尤其是那些来自布拉格的先锋派作家。卡夫卡一生出版了七本小书:《沉思录》、《司炉》、《判决》、《变形记》、《流放地见闻》、《乡村医生:小故事集》和《绝食表演者:故事四则》。这些书当时给他带来的名声并不大。罗伯特·穆齐尔,就是后来以《没有个性的人》(1930—1943)而闻名的那位,刚当上《新评论》编辑后不久写了篇文章赏析、评点《沉思录》和《司炉》。他还向卡夫卡约稿,不过卡夫卡因为交不出合适的作品,只好婉言谢绝了稿约。1915年,声望很高的冯塔纳奖的小说奖授予卡尔·施特恩海姆(现在人们记得最多的是他的热闹喜剧1911年的《短裤》)。施特恩海姆当时已是百万富翁,很欣赏卡夫卡的作品,因而不经人家三劝两劝就把奖让给了卡夫卡。作者在大众场合下朗读自己的作品,来为自己的作品做些宣传,这是常有的事。可是卡夫卡似乎只朗读过两次:一次是1912年12月4日为布拉格的一个文学协会朗读《判决》,另一次是1916年11月10日在慕尼黑的戈尔茨美术馆朗读《流放地见闻》。其中后一次里尔克去听了,他后来对卡夫卡大加赞赏。因此,卡夫卡生前也绝非无名之辈。不过,20世纪20年代他去世之后就出版的小说也没有从根本上让他的名气大起来。常人都以为他的书在1933年曾遭纳粹焚毁,但是我没有找到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他们曾特别注意到卡夫卡。
13、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联系,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
14、文学力图给事情蒙上一层舒适的、令人高兴的光,而诗人却被迫把事情提高到真实、纯洁、永恒的领域。文学寻找安逸,而诗人却是寻找幸福的人,这与舒适相去十万八千里。
15、 (31):一只手挡开笼罩着命运的绝望,同时,另一只手记下在废墟中看到的一切。--卡夫卡
16、同样地,对卡夫卡笔下人物的名字也有颇多猜测。卡夫卡自己曾注意到,“本德曼”名字的前一部分本德(Bende-)和萨姆莎(Samsa)的元、辅音组合模式与卡夫卡的名字(Kafka)相同。考虑到卡夫卡的捷克语程度,很容易让人将Samsa跟捷克语的sám(自身)联系起来,将《城堡》中的克拉姆(Klamm)跟捷克语的klam(错觉)联系起来,将雷斯曼的名字(Lasemann)跟lázen(洗澡)联系起来,不过这些意思只是增强了文中已有的意义。有的名字取自经典(如莫摩斯),或取自《圣经》(如城堡官员的名字加拉特,出自圣徒保罗给加拉太人的书信),这些名字鼓励人们做了一些精心的解读,当然这些解读没有定论。有些可能只是游戏而已。莫摩斯是希腊的快乐之神,但是当卡夫卡笔下的莫摩斯庄严地宣布自己的姓名时,“所有的人一下子变得非常严肃”。当然,《审判》里还有个低级点的玩笑,即布尔斯特纳小姐这个称呼,它翻译成英语就是“刷洗工小姐”。
17、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柴静(16字)
18、被幽禁在房里,格里高尔仍对家庭失去他这个经济支柱表现出担忧和焦虑。开始与妹妹有互相无需言语,就能体谅和理解的默契,受到她的保护和关爱,到事情缓慢发生变化,这个十七岁无经世事的女孩子,越来越感到与“甲虫哥哥”呆在一起的郁闷和窒息。
19、 (49):向后倒下时,我像得到解救似的感到,它无可挽回地淹死在我那填平所有洼地漫过一切堤岸的血泊里。--卡夫卡《变形记》
20、格里高尔几乎老是在外旅行,但当故事开场的时候适逢他两次出差之间,可在家里待一晚上。正在这期间,可怕的事发生了。早晨,当格里高尔从一场不舒服的梦中醒来时,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可怕的虫子。他的背变得非常坚硬,好似盔甲一般。他微抬起头可看见自己圆鼓鼓的,棕色的肚子,肚皮被多层折皱隔成条块状,许多条与身体相比细得可怜的腿在他眼前无助地闪动着。
21、人们经常归纳总结伟大作家的哲学思想和表现方式,衍生出特定的形容词来理解他们:例如荷马式、莎士比亚式、乔伊斯式。而另外两个形容词似乎更适用於现代大多数情况,更为黑暗和局促拘束的景象:「欧威尔型」和「卡夫卡式」。
22、目标是有的,道路却没有;我们说有路,不过是踌躇而已。
23、基本上讲,卡夫卡更是个好读不倦的人,并通过订阅当时的主要文学期刊《新评论》,随时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新评论》的品味温和而保守,同卡夫卡的相似。那些年轻的表现主义作家们吵吵嚷嚷的样子,他不喜欢。他赞赏的是准确、简约和曲笔,尤其是彼得·艾腾贝格和罗伯特·瓦尔泽的短篇随笔以及契诃夫和托马斯·曼的早期短篇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风格。他也喜欢狄更斯,这可能让人感到惊讶,但是其中纯粹、饱满的活力给他印象很深——尤其因为他感到这正是他不足的地方。他最喜欢的书包括儿童历险故事,这在《夏弗斯坦小绿皮书》系列里面就有,其中包括的故事有的是一个德国种糖人讲述的,还有的是一个目睹了拿破仑俄国战争的士兵讲述的。他还非常爱看电影,喜欢看的有一部西部片子(《金子的奴隶》)、一部讲卖淫的惊险片子(《白人奴隶》)和一个催人泪下的片子(《小罗洛蒂》)。在1924年1月的一封信里,卡夫卡提到了卓别林的《小孩》,该片当时正在柏林上映,这不禁让人联想却又不敢肯定:卡夫卡是否对这个善于板着脸不笑的滑稽大师有直接了解?毕竟人们经常把卓别林的作品和卡夫卡的作品相提并论。
24、真的道路与其说是用来供人行走的,不如说是用来绊人的。
25、 (82):不要绝望,对你的不绝望也不要绝望。--卡夫卡
26、作为款额能有实感的至多五千日元。再往上数,十万也罢一百万也罢一千万也罢全都彼此彼此,即那是“很多钱”。虽说有存款,也并未亲眼见到,无非听到现在有多少多少存款的数字而已。总之不外乎抽象概念。所以就算人家说现已消失不见了,他也上不来把什么搞不见了的切实感受。——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27、有人认为卡夫卡和克尔凯郭尔的是典型的单数人格:即信奉人为自己的独特性而存在,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这也正是布罗茨基认为文学的功能之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独立、独一无它常常展现个体与社会利益、与统治阶层利益互相冲撞的矛盾,所以有时文学被打上“煽动与反动性”的标签,被政府禁查。是啊,文学艺术不就恰恰強调的这一点:个体特性的存在不能被湮没,而恰恰被扼杀的悲剧。可能,这个又由从事艺术孤独的性质决定,才有这样的更强烈的呼声与呼应吧!
28、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29、艺术是一面镜子,它和钟表一样,有时也会‘走快’。
30、阅藏知津丨 通识讲座 丨 讲习班 丨博雅沙龙
31、 (45):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掩饰弱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存在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们因此而丧失了人的尊严。--卡夫卡
32、事实上,作家总要比社会上的普通人小得多,弱得多。因此,他对人世间生活的艰辛比其他人感受得更深切、更强烈。
33、所以在现实世界里,卡夫卡是保持沉默的状态。家里的细琐小事,各种热闹和争执都与他无关。虽然是长子,这种沉默使他没有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当然,就算他不如此,妹妹们和母亲都是他威严的统治下的臣民。卡夫卡无疑也是父亲的臣民之一。他尽量履行臣民的责任和义务,他做不到惟命是从,却也不敢违背。因为家庭对卡夫卡而言不是避风港,而是让他处于更大不安的灾难所。他曾经说过:“家?我住在父母那里。如此而己。我有一间自己的小房间,但这不是家,只不过是一处可以掩盖我内心不安的避难所,而掩盖的结果则是陷入更大的不安。”
34、人生都错位了那么久,腰骨错位也是可能的。《海边的卡夫卡》
35、由此可见卡夫卡对外界的排斥到了一定的地步,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学世界,他与家里人只做最简单的问候,有时候连这种千篇一律的问候都省去。
36、他们可以选择,是成为国王还是成为国王们的信使。出于孩子的天性,他们全都要当信使,所以世上尽是信使,他们匆匆赶路,穿越世界,互相叫喊,由于不存在国王,他们叫喊的都是些失去意义的消息。他们很想结束这种可悲的生活,但由于职业誓言的约束,他们不敢这么做。
37、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绝不矜持。
38、婚姻产生人生,爱情产生快乐,快乐消灭了,婚姻依旧存在,且诞生了比男女结合更可宝贵的价值。故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39、往下你必须成为这个世界上最顽强的人,不管怎么样。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你赖以存活之路,为此你要理解顽强是怎么回事。—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