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
1、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2、1918年,列宁就穿这件旧大衣,去工厂演说,遭到反对势力的刺杀,在大衣上留下三个弹孔。伤愈出院后,他谢绝更换新大衣,将旧大衣补了再穿,一直穿到他1924年1月逝世。
3、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4、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着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5、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6、有一次,康克清先斩后奏,未经朱德同意,把裁缝师傅请到家里,准备为他做身新衣服。
7、1942年2月的一天,邓小平来到沙河县独立营检查工作。独立营的司务长听说邓政委来了,心想,总不能让首长同他们一起吃小米粥和野菜嘛!可是他到食堂一看,连一点白面也没有,只有两袋小米和刚刚挖来的几筐野菜。他东奔西跑,东借西借,终于借到了一升白面,为首长做了一碗面条。当司务长高高兴兴地把煮好的面条送到营部时,邓小平立即皱起眉头,拍了拍司务长的肩膀说:“你让我搞特殊化哟,要不得!要不得!快把这碗面送给重伤员吧。我自己到食堂去吃饭。”说着,走向一连的伙房。谁知这时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炊事员正在铲锅巴,陪同的王政委很不好意思地要领首长到二连去吃。但邓小平却说:“不必了,小米加步枪是我们的革命传统,我就吃点小米锅巴吧!”边说边拿起了一块锅巴嚼了起来。(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
8、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家里的收入高低,再有多富裕,我们都应该勤俭节约,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
9、约翰洛克菲勒投宿:有一次,美国大企业家约翰到纽约一家旅店投宿,要求一间最廉价的房间。旅店的经理认出是洛克菲勒后,问他:“您为什么选择这样廉价的小房间呢?您的儿子来这时,总是选择最贵的房间。”“没错,”洛克菲勒说,“我儿子的父亲是百万富翁,而我的父亲不是。”
10、我们要节约,节约用水,用纸,也包括钱。要节约身旁任何能节约的东西,节约它们就等于珍惜生命,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11、雷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2、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常说:“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但,我们真的做到了吗?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是有德之人同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但在生活中,有几个人会把节俭这两个字牢记在心中呢?
13、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在欧、亚、非14国访问,我国驻埃及大使馆工作人员看到他穿的内衣补丁摞补丁,就自己掏钱给他买衬衫。周恩来反对说:“你们的钱又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国家的外汇吗?我要是做衣服,在北京就做了,何必花外汇在国外买?”“再说,我也有衬衣,破一点儿,还能穿嘛。”他一再强调说,帝国主义对我国搞封锁,外汇尤其珍贵,要花在刀刃上,一分不能浪费。
14、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老一辈革命家勤俭节约的故事)。
15、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
16、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17、你现在农村居住,能识字,要好好地帮助当地人民完成上级所号召的任务。弟努(力)生产,可争取做一个模范。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目前来北京没有必要。我今年虽满六十五岁,还能为人民服务做些事。你努力生产,当地人民知道你、信服你,政府也信任你,到任何地方工作都一样。
18、勤劳,让她闪亮。在她6岁的时候,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含泪把她和比她大5岁的弱智姐姐托付给了年迈的奶奶照顾。奶奶因为年岁大,手也不方便,照顾自己都是问题,更何况还要照顾年幼的她和姐姐。身体瘦小的马润茁便开始学着洗衣、做饭、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家庭的重担。她不怕苦,不怕累,担起了大部分的家务,洗衣、做饭、洗碗、打扫房间等等对于她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19、水,人们对它是那么熟悉。它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利用,洗脸、洗衣服、洗菜……天上降雨,地上存水,我们似乎没有什么可悲的,因为它举手可得。可是,它却已经被人类用“完”了。
20、曹操对当时人去世后厚葬之风颇为不满,曾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明令禁止厚葬,并积极倡导“厚养薄葬”。此后,他身体力行,努力为大家树立榜样。他为自己准备的送终衣服不过四箱,春夏秋冬四季,一季一箱,吩咐临终时让人给他穿上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又预先为自己选定了瘠薄的地方作为墓地。要求埋葬后不堆土、不栽树,不用金玉珠宝这些东西陪葬,这种崇尚薄葬的做法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
21、周恩来一生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堪称世人公认的楷模、典范。
22、节俭,让她闪耀。俗话说:“劳动是幸福的左手,节约是幸福的右手。”钱对于她的家庭来说不容易。爸爸年龄大了打工挣钱不易。幸运的是现在政策好,奶奶有点低保金。但是当别的孩子都随意地花钱买零食的时候,她却把奶奶偶尔给她的零花钱偷偷地存在起来。当书包坏了,就自己学着用针线自己缝好,直到用到不能用为止。衣服,虽然旧但是洗得干干净净!在学校,中午打饭,吃多少打多少,从不乱倒饭菜,不浪费一粒粮食。还号召其他同学不要浪费,努力向同学们宣传粮食的来之不易!
23、郭子仪却历经三朝,逢凶化夷。郭子仪每次“逢凶化夷”,节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据说郭子仪的府门向来是不关的,谁都可以进入。郭子仪这样做,既迎合皇帝倡导的节约之风,又可以证明自己没有贪欲,也没有反心。
24、卫生纸、彩纸、白纸等,都是用树木做的,我国已经严重缺乏树了我们木,不得不向外国进口纸源。树木的作用可多了:挡住风沙;让人呼吸正常……没有了树木,我们就没法生存,人类就会灭绝。要节约用纸。
25、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
26、1972年冬,董必武患感冒住院。中央考虑南方气候对董必武治病好一点儿,就批准他去广州疗养治病。中办准备安排飞机送他去广州,但董必武却坚持坐火车去。别人担心他年纪大,坐火车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劝他坐飞机去。董必武给劝他的人算了一笔账:坐飞机去广州,到广州后飞机还要飞回来,要用很多油,花不少钱。坐火车就能省很多钱。我去治病,要尽量少给国家增加负担。他坚持坐火车去了广州,治病后,也是乘坐火车回来的。
27、朱德的饮食非常简单。据他的厨师回忆,工作日里,康克清在机关食堂吃饭,在家吃饭的只有朱德自己。每顿的饭菜只不过是一碗米饭、三盘小菜、一个汤。三盘菜里,一盘半荤半素的菜,一盘素菜,还有一盘常常是他亲手腌制的泡菜。汤就是普通的鸡蛋汤或青菜汤。晚饭就更为简单。
28、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29、在节俭方面,曹操在一些人们所说的小事上也不放过,例如,禁止家里人熏香,他在《内诫令》中曾具体作了规定。后来,因为三个女儿嫁给了献帝,在她们出嫁时曾为其熏香而破坏了规矩,但事后,为使这个规定继续执行下去,曹操再次宣布禁香,要求更严,即使把香放在衣内或带在身上也是不允许的。同时告诉大家,如果房内不清洁的话,可以烧枫树脂和蕙草。由此可见,曹操为了使节俭风气能发扬光大,对一些问题考虑得十分周到,并且首先对自己的家庭严加约束。即使在临死前,曹操也没有忘记在遗嘱中对他的家人和臣僚作最后的倡导节俭、薄葬的安排。
30、曹操奉行节俭,不贪恋财物,不积聚私产,他把在打仗时所缴获的财物,全部用来赏赐给作战有功的将士,对于四方朝拜贡献的物品,也都与部属分享,绝不独自享用。
31、在家里,他督促全家人自觉养成垃圾分类存放的习惯。他把自己用过的纸本单独放在一个纸箱子里,喝过的奶盒、水瓶子、饮料瓶等放在一个大口袋里,一段时间就去卖一次,虽然每次只卖一两元钱,时间长了也攒足了几十块钱,他不舍得花存在自己的储蓄罐里。从不随便向家长要钱,能节约的钱一定要节约。每次学校开运动会、春游妈妈给他钱让他自己买点吃的,他都拒绝了,说自己带的吃的够了。有的同学有手机,妈妈说给他买一个,他不要。他自己生活节俭,可是同学有困难他会主动伸出援手。在2008年,当他听说汶川地震后,却毫不犹豫捐出了自己储蓄罐里所有的钱和自己的压岁钱。今年雅安地震之后,看到震后的场景,他心急如焚,再一次把自己积攒的钱慷慨地献给了灾区。
32、“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33、1932年10月,他从山东泰山到张家口,找他的老部下佟麟阁(佟当时任察哈尔省警务处长兼张家口公安局长),商讨组织抗日同盟军的问题。因为冯突然而至,佟夫人未作准备,问如何接待冯玉祥。佟麟阁说:“还是老样小米面窝窝头,外加大萝卜咸菜招待他。”冯玉祥吃得很香。夸奖佟麟阁说:“你不愧是我的好部下,做了大官还没丢农民的.本色。
34、雷锋时刻注意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财富。牙膏用完了,废牙膏皮扔掉,这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雷锋在这上面也找到了节约的窍门。
35、据《二十四史·晋书》,晋武帝时曾任御史中丞的傅玄看到时俗非常奢侈,便上书朝廷说,粮食和绢帛的生产很不容易,人们不注意节约,必然会出现断粮缺绢的时候。傅玄还表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奢侈的浪费比天灾还要严重)。”
36、郭子仪功劳很大,唐肃宗曾感叹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这样的大功,其实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杀身之祸。著名的戏剧《打金枝》讲的就是关于郭子仪家里的一个故事,因为郭子仪功劳大,升平公主下嫁给了他的儿子郭暧,郭暧要求升平公主向自己的爹妈行礼,但升平公主是皇帝的女儿,认为不能向郭子仪行礼,为了这事,升平公主常跟驸马争吵不休。一次家宴后,回到房里的郭暧再次指责升平公主,酒后的郭暧终于发作了,抬手给了妻子一个耳光,他说:“你仗着你爹是皇帝,就耀武扬威吗?我告诉你,我爹他是根本不想干皇帝这个差事,否则的话,还轮得到你家?”公主跑到宫里告状去了,郭子仪吓得不轻。但皇帝最终没有加罪给郭暧。
37、朱元璋: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38、请你注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在你思想中,对这点似乎还不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