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1、有的时候暂时获利,但破坏了阴阳的平衡,对将来的稳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时候暂时受损,但有利于维护阴阳的平衡,反而对将来的和谐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2、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3、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弱者代表着柔软,因此可塑性很强,进步空间也很大,要对自己未来有信心。
4、老子在《道德经》中给大家深刻阐述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自然真理,这些都是对弱者来说特别有用的。比如说,牙齿是坚硬的,舌头是柔弱的,但是坚硬的牙齿都落完了,而舌头依然很好的存在着。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
5、历史学家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这句话非要有道理的,因为弱者的主要特征就是柔弱、不起眼,就如这水一样,但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水滴石穿。(道德经精髓就在三句话)。
6、“不争”在《老子》中共出现8次,分布在7章之中,其中第八章出现2次。为什么老子如何看重“不争”的思想,就是因为他想告诫大家做人要谦虚。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人之道,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说了这么多,悟道到底是什么呢?道在客观事物中,悟道就是将客观事物的道或者规律,装进自己的心中,让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客观规律合为一体。有朋友会问,怎么合为一体呀?老子告诉我们,先要知道信道,然后清空自己内心的主观偏见,达到虚极静笃的状态,也就是要尊敬、平静、干净和宁静,让自己的主观不再出来捣乱,这样就有希望领悟客观规律了。人一旦知道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做,自己的生命、生活和事业,就会步入正轨,就会走向幸福和成功。
8、纵观历史的许多帝王将相,他们大都是从苦难中、从弱小中成长而来的。弱者,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生活,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不是很糟糕。唯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苦尽甘来,享受狂风暴雨后的成功与喜悦!
9、越是心智成熟的人,越不会黑白分明,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所以说,记住老子《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改变我们的认知,拔高我们的境界,这样可以让我们瞬间成熟!
10、人生的福气和祸患是互相转换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好事可以变为坏事,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物极必反”的规则,如果你骄傲自满了,就容易招致祸患;如果你奢侈浪费了,就会让福气偷偷溜走。
1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12、有些东西看似很完美其实也是有缺陷的,对待事物最好的态度就是顺应它们的规律,遵循自然之道,这样我们才能活出幸福人生。
13、太在乎成败,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是伤害。我们在乎自己所有的付出有付诸东流,太在乎别人对我们的感受,其实每个人都很忙,不是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你,他们也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更需要放宽自己的心。
14、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15、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6、因此,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所说的第二宝“节俭”不仅可以“俭以养德”,还可以“节俭生福”,因为德行好了,勤俭持家,开源节流,才能让福气越聚越多,细水长流。
1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8、老子说:“大河之水能够倒流吗?大河之水是不能够倒流的。只能遵循造化所定的流向。动乱产生于人心,而人心是变化莫测的,天下动乱之所以此起彼伏,屡禁不止,正说明这休止动乱人力难以启及的道理。
19、老子说:“所谓仁义,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仁义,就如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的天性啊!”老子的这番话让孔子哑口无言,陷入了深思,三天都没有说话。
20、嘉靖皇帝的意思说:像严嵩这样的奸臣就好比污浊的黄河,像海瑞这样的忠臣就好比清澈的长江。不能因“黄河”浑浊而偏废不用,不能因为“长江”水清而偏用专宠,而是要奸臣和忠臣一起驾驭使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平衡朝局,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发挥最大效用。
21、这个“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大自然是指人类世界之外的非人为的生命与物质世界,而“自然”是指自己如此。
22、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23、所以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当然天会眷顾你。
24、但人不一样,人是唯一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他想上天入地,他想支配世界,他甚至想成为自己的上帝。
25、天有好生之德,究竟是损还是益,关键是看对族群的和谐是否有利,对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否有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一辈子的志业。
26、比如说,嘉靖皇帝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27、孔子说:“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宣扬仁义道德。”
28、明代袁了凡所著《了凡四训》的根本,就是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告诫他的话:“命由己立,福自己求。”
29、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30、当代老子研究专家高亨先生认为,地、天、道三字传抄误重,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
31、以前的我们,总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在做,天在看,但是后面却发现:“好人并有好坏,坏人也并不都是受到了惩罚”。以及为什么好人不长命,而坏人活千年呢?就是因为天地对待世界是平等的,在它们眼中没有谁对谁错,以及好人与坏人的区别。
32、 灵魂导师一能
33、孔子与老子论道,老子问:“听说你喜欢周礼,为什么呢?”
34、我们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大道应验在生活中,便是——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利弊。因此,我们看到那些杰出的帝王,往往都是奸臣和忠臣一起驾驭,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谁对谁错,只要能为自己所用便可!
35、回复数字 119 观赏《太极武当》纪录片8-9集
36、老子的《道德经》共81章,5162个字,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但是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根本,记住以上3句口诀——静生道、谦生德、俭生福,也就悟透了老子《道德经》思想精华。悟透这3句口诀,我们便可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朋友们,您觉得呢?
37、天地的运行是最接近于“自然”的,鱼在水里游,鸟在天空飞,花开了花落了…日月交替,四时运行…天地万物似乎都接受一个力量的安排,一切都是井然有序。鱼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天上飞?鸟不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水里游?夏天不会跑到冬天后面去,秋天不会取代春天的位置…
38、其实这开篇与宇宙万物都息息相关,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凝练非常,含括了万事万物的发源、发展与变化规律,明白此句即理解了《道德经》的精髓。
39、历史学家任继愈老先生说:《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这句话非要有道理的,因为弱者的主要特征就是柔弱、不起眼,就如这水一样,但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水滴石穿。
40、“道法自然”是说,道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道自本自根,自己就是自己的根源,不需要取法任何东西。道也没有什么可取法的对象,因为万物都在道里面。
41、虚是境界,有度是实在的功夫。就人世间而言,人与人之间有边界,不可冒犯;就物质取舍而言,只取所需,不取所欲;就人与自然而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2、《道德经》是宇宙天下第一奇书。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43、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4、“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不仅是在道德经中,在道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谁要是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个字的真正意思。那么他就是真正的圣人,就可以立刻飞身成仙。
45、同理,圣人要领导老百姓,必须用言辞对老百姓表示谦下,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做人,遇事谦退无争,厚德载物,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所以说,谦虚做人是一种大智慧,我们要好好领悟。
46、真正厉害的人,往往都是“雌雄同体”!男人不仅要有刚强的一面,还需要有女性柔美、细腻的一面。正如鲁迅所说:“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也如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说:“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47、这句话非常精练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8、人生是复杂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这一生会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有让我们快乐的,有让我们伤心难过的,有让我们感到气愤的。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会因为各种的事情而烦恼,而如果没有一个安静的内心,那么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侵扰。
49、你想守住刚猛,刚则易折,你想守住财富,富不过三代,你想保住权力,新生一代早就等不及了。
50、老子理想的世界就是可能和原始社会差不多,一个人做自己的事情,就算和邻居在一起生活一个地方,也老死不相往来,更何况是朝廷国家这些机构呢。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类逐渐地繁衍,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了。
51、所以,人法地、法天、法道,老子告诉你首先要敬畏。天地人一体,有一个最终的根源—道。人类千万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破坏天地的和谐秩序,如果天无以宁静,地无以宁静,受害的最终还是人类,道不会受任何损伤。
52、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贫富,而在于认知层次的不同,即思想境界的不同!
53、所以,古代的圣贤人物,不怎么谈利,而是喜欢谈吉,谈福。吉和福看重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54、比如说,嘉靖皇帝说:“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浑,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那清过?长江黄河都都灌溉了流域内所有田地,哪能因水清水浑就偏废不用?”
55、有学者云:“《道德经》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其包容博大,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道一二。但能取一瓢饮,亦足以畅快胸怀!
56、天下的圣人、宗教家都是一致的,他们告诉人类的真理只有一个,积德行善才会获吉,才会有福。
57、老子还在《道德经》中举例说明“谦德”的好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
58、现在要想研究老子的思想都是从道德经开始。但是最开始老子并不是想要写这个道德经的,是因为他准备要退休了,要离开这个混乱的时代,但是有一个人在路上拦住了他。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函谷关的关令伊喜,他对于老子是非常崇拜的,想要多听一下他的思想教诲,并且想要老子写一本书,自己可以好好研究。
59、释义: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60、《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61、看待人生挫折和磨难,要正反面去考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痛苦和挫折,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而对于强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成功的垫脚石。因此,我们若是想笑到最后,成为强者,就要忍耐得住眼前的苦难,正所谓是“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以及“忍常人所不能忍,成常人所不能成”!
62、所以中国人常说吉人自有天相,你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当然天会眷顾你。
63、这段话的意思,累积到了满盈,不如及时停止;锐气如果太盛,不能长久保持;家里金山银山,没人能守得住;富贵加上骄傲,自己埋下祸根;成功了就退下,这才合乎天道。
64、有时候我们感觉到自己活得很累,活得很痛苦,那是为什么呢?
65、做人,要懂得求缺惜福,“花未全开月月未圆”是最佳境界,也是最智慧的处世之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有福不可享受殆尽,有势力不可依仗殆尽,凡事多留有余地,才能避免招致老天的妒忌,最后保全更多福气。
66、我们现代人,非常的直接,我给你做多少事,你给我多少钱,你叫我做一件事,我一定要问有什么利益?物质文明席卷之处,一切以现实的利害作为好坏的标准。没有显而易见的利益,值得做吗?一切是如此的短视和虚浮。
67、第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68、这个“己立”,并非由自己乱来,而是有一个天命在,这个天命就是“善”。“己立”所立的根基,就是德,就是善。
69、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国学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点赞、评论、转发。
70、虚才能不恋权位,该舍就舍,该去则去。“不要人夸颜色好,要留清气满乾坤。”
71、释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72、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73、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当和事老,用调解的方法来解决的怨恨,即使表面解决,必然还会留下残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只有懂得宽恕之道,才能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74、这句话说出了人生中的喜怒无常,也说出了人生因为一些事情而悲欢不定。
75、人取法地,就不能取法天和道吗?唐代学者李约《道德经新解》的读法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6、人类自诩为一种高级动物,大脑十分发达,又发展出了远远高于其他动物的文明,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在食物链的顶端,很骄傲,也很傲慢。但在面对自然界的一些运动时,如地震和海啸,我们的骄傲和傲慢又会被打个粉碎,忽然之间又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77、《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个老子和孔子的经典对话:
78、人们常说“苍天有眼”、“皇天不负有心人”,说得好像老天是有仁爱之心一样。其中,这些都是人类的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特别是儒家学者强加给老天的,用来驾驭普通老百姓的。
79、道家言:"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智慧生”。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也认为“静能生慧”。总而言之,儒家、佛家、道家都认为,“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80、原来,老子所讲的道德,跟我们所熟悉的道德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平时听到比较多的是关于道德的教条,而老子所说的道德却揭开了天地万物与人生的秘密。
81、第要无为。自为的基础恰恰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就是顺着形势去做。每个地方都有地理的特质,每个时候都有不同的天时,应因地制宜,随时变化。
82、其次,要自为。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事情办好了,这是我自己办成的。不要找任何的理由,不要有任何的抱怨,生命的愉悦和事业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要靠自己。
83、当代老子研究专家高亨先生认为,地、天、道三字传抄误重,应是“人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