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的历史故事53句集锦

孔子的历史故事53句集锦

孔子的历史故事

1、《孔子的故事》是了解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之书,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2、孔子听后内心受到极大震憾,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弟子,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子。曾达到进入群兽不乱群的地步。这次经历可谓是孔子的“壮举”。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认为君子是耻于与禽兽为伍的。但为了能够得道,也不得不有病乱投医,弃礼归野,在与自然的交合中感受自然之性。为修淡泊之性,他曾抛书弃学关于孔子的故事14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3、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搜集的关于孔子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孔子的故事篇1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条法律,如果有本国人在外国沦为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买回来,可以凭有关证据到鲁国国库领取国家相同甚至更多的补助。这条法律颁布之后,大大推动了鲁国人的救赎行为,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4、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73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5、而要做到这一点,为政者必须要“节用爱人”,不应向百姓索取无度而自己过奢侈奢靡的生活,要“使民如承大祭”“使民以时”,不可过分地役使民力,并警告统治者“苛政猛于虎”。(孔子的历史故事)。

6、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7、这本书中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孔子从政的那部分。孔子刚开始当中都宰,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接着,鲁定公又让他做司空。任司空时,他和他的弟子一起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还兴修水利。司空没做多久,孔子又被升任为司寇。任司寇时,他实施一些法律,还创了最早的陪审团。他断父子互讼案,智救大野泽,又在夹谷和齐国会盟取得了胜利,又诛杀可正卯,还抑三桓堕三都。孔子为政的时候,民心归服,一派政通人和的景象。

8、这是一个关于能力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能力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9、颜回听到这里,无言以对。只好进到屋里,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推琴长叹道:“子路、子贡呀!难道你们真的是小人?召他们进来,我有话要跟他们说。”

10、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祖籍宋国栗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编了一部史书名叫《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当时周朝平王被迫迁都, 史称东周。

11、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12、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13、于是有带孔子出走,来到现在的曲阜,从此过着非常清贫的日子。所以孔子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但是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想要平平淡淡做老百姓,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本领,志向于做学问。

14、由此获得的国君的认可和奖赏,相当于通过了后世科举考试的殿试。

15、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关于孔子的故事11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关于孔子的故事12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16、“先生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也未能待下去,在宋国讲学,连背靠的大树都被人砍倒。到周地拜访,又受老子的数落。现在,又被人围困在陈、蔡之间。追杀先生的无罪,欺凌先生的无有禁止。先生倒好,依然在这里弦歌鼓琴,自得其乐。难道做君子的,就这样的没有羞耻心吗?”

17、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18、​   对于现代人津津乐道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其实很多人不解其真意,还以为是说孔子是无神论者,或者是说孔子不知道鬼神之事呢。孔夫子是和释迦摩尼、老子一样境界的圣人,在其层次之下,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他可不是什么无神论者。孔子知道宇宙层次相当之复杂,另外空间的各种生命体无处不在。其中也有很多不善的生灵,为了达到邪恶的目的,会利用人性的弱点,甚至会和人类做不法的交易。孔夫子教导人们不要为了眼前一点私利而误入歧途,不要和那些不好的生灵打交道,所以不讲那些怪力乱神。西方也有类似的故事,歌德的名作《浮士德》不就讲了人和魔鬼做交易,把灵魂卖给魔鬼,换取人生短暂富贵的事吗?不要觉得这些都是古人编的故事,现在不也有很多人到处烧香磕头,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求名求利吗?你想想看,真正的神佛怎么会和人类做这些交易呢?愿意做这种交易的,无外乎就是那些怪力乱神与妖魔鬼怪罢了。

19、子贱在位期间,齐国进攻鲁国,单父恰好在齐军的必经之路上。此时正值秋收,田里的麦子成熟在望,但齐军一来,粮食肯定会被敌人抢走。

20、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21、孔子曾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2、孔子之所以不见容于当时的权贵,就在于他提倡的无论是德治、礼治还是人治,对于为政者来说都算不上是什么好的治理手段,因为他不仅没有赋予为政者无限的权威,而且还要求掌握权力的人首先做一个有德之人、守礼之人及贤能之人。

23、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的弟子子路对孔子见南子这件事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郑国的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慈惠的人。

24、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虽然平时默不作声,但颜回是最能贯彻孔子思想,最认真对待学习的人。别人可能会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外界的干扰而困苦,而颜回则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5、而且,由于孔子所处的时代的过渡性以及他的政治地位(他不仅当过高级官吏,而且一生主要活动除了教育事业外也是奔走做官,就是教育事业也主要是训练弟子们做官的)的关系,他的思想有许多不彻底、不明朗、对上妥协、对劳动生产和劳动人民轻视的地方。这些地方集中地表现的就是他所谓的“中庸”之道。这是他的软弱处。

26、关注后回复“目录”免费收听500多个优质故事

27、  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 

28、   就是讲,颜回饮食生活极其简陋,甚至于是困苦落魄,遇到这种情况,别人都忧愁烦闷,而他依然乐在其中,不断精进。

29、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30、相传他的弟子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

31、周平王逝世以后,因为太子早死,就立了太子的儿子为新的周王,是为周桓王。这时候,郑庄公仍然做卿士,郑庄公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左传》里那篇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中所说的郑伯就是他。一个年幼的王,一个大权独揽的卿,桓王上个朝都如坐针毡,估计连说话都哆嗦。这多难受啊!于是桓王心一横,免了郑庄公的卿士之位。郑庄公一气之下,不再朝觐,再加上他还老派兵士盗割周王室的庄稼,这纯属于欺负人了。周桓王忍不了了,征发了陈、蔡、虢、卫等几个诸侯的军队去讨伐郑国,可惜小伙伴们不给力,打了个大败仗,周桓王也被郑庄公的大将祝聃一箭射中了肩膀。这下人可丢大了!说话更没人听了!

32、“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其它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33、师襄是春秋时期一位古琴演奏家,其时为卫国的乐官。见孔子来跟他学琴,很是高兴,他就教了孔子一首名为《文王操》的曲子。过了些时日,师襄听了孔子的弹奏就对他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夫子可以进矣,’),而孔子却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发展的逻辑性(“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要求继续弹奏《文王操》。又过了些时日师襄对孔子说:“你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掌握乐曲的意境(“丘已得其数矣,未得其意也”),还要更深刻地理解乐曲的意境……

34、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年幼时读书很勤奋,从来不知道疲倦。

35、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我不能损害国君制订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我现在逃难,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您为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36、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37、为此,孔子的童年过得并不舒心,这也养成了他敏感小心、善于思索的性格。

38、它很复杂,所以一般人不能把它完全搞明白,这就需要一个能够搞明白的专家。

39、尽管如此,孔子能够提出“仁”,而且能够普及文化知识,在教育事业上有很大的贡献,其进步的一面还是主要的。源远而流长的中国文化,孔子正是最早的、最重要的一个传播者。

40、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41、让我们从小学好文化知识,为长大后为人民服务打下扎实的基础。关于孔子的故事6意思是:形容学习努力,工作勤奋。

42、一个是违反了周王室的继承制度。周王室立国之始,就建立了完善的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以此类推。周代是以“孝悌”治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即是化家为国。从士到大夫到诸侯到周王,每一级的上级多是他的父兄,由家庭的孝悌变为国家的忠诚,于是国家有了一个统治的伦理基础。现在,周幽王主动破坏了这个制度,那么底下的诸侯们要是效行起来,国家的麻烦就大了。

43、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

44、春秋初期,晋、楚等国开始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或聚若干小邑为县,或将私家之田分置县。而在边境地区则设郡。郡县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其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只有少数作为采邑赏给贵族。秦国开始实行“初税禾”新的赋税制度。中国社会进入初级农业的时代。手工业雏形逐渐形成,工匠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主要为手工业工具和农具。春秋时期除使用块炼铁外,在青铜冶铸方面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出现了错金铭文。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手工业发展成部门经济,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晋国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铸币的地区之一。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被称为匠师之祖的公输般“鲁班”,就生活于春秋末年。当时经济社会战乱动荡,政局不稳,苛政猛于虎。《苛政猛于虎》记载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这个故事列入汉语成语“苛政猛于虎”。

45、  子贡也走上前说道:“我愿意出使齐楚两国,齐、楚两国在广阔的原野上交战,两军的军营遥遥相望,尘土随风飞扬,将士拿着兵器作战。我穿戴着洁白无瑕的衣服和帽子,在两国间陈述战争的利害得失,从而解除国家的外患。只有我能做到这样的事情,您就让他们两个人跟从我吧。” 

46、所以,御在那时,既是交通工具,也是战争工具。

47、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48、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49、第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而且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孔子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动的。孔子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同时的政治家子产、晏婴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相近的才能(虽然发展的方向不同);就像同时的普通人长沮、桀溺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对社会变动同等的关切(虽然看法不同);就像“士”这个阶层,当时一般也都在活跃着——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呵。孔子一生经过了一些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步步可寻,都和他的丰富经历、刻苦努力分不开,而这些丰富经历、刻苦努力,也只有在他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有可能实现。决不能把孔子当作奇迹!

50、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51、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52、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