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62句集锦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62句集锦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他以“成人”、“君子”为教育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等诸多重要教育原则。

2、(3)顾炎武: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后来引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其原因是,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为东方最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可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4、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促进儒家思想发展的?

5、③个人修养:正身自省、舍身取义等强调个人修养,有助于规范和约束市场经济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

6、(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7、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8、(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9、宋代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0、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1、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12、③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观点,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给予批判,他还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1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14、明末李贽以异端自居,离经叛道。他的主张:反对个人崇拜,反对教条主义。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家经典并非神圣至尊。主张判断是非的标准,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15、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总结改造——蔚然大宗

16、已经完了!看什么看,要全部历史的资料,赶紧D,商紧D与我联系!

17、(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8、辨析:本体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需要记清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

19、二是朱熹集正统理学之大成。他在二程基础上,围绕“天理”对理事关系、理气关系等进行了充分论证,其思想也在东亚广为传播,对后世将二程与朱子理学合称程朱理学。朱子理学的三部分,第一部分以论天理,提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理一分殊;第二部分论人性,根据理气关系对人性进行多方面诠释;第三部分论述知行关系、工夫论的问题,其中便包含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格物是手段,致知是目的。同时也提出了“格物”的三点主张:考察具体事物、在生活实践中恰当地接人待物、泛观博览,认真读书。

20、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

21、“儒家”是指孔子所创立的哲学流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儒家学说即为“儒学”,“儒家思想”“儒家哲学”大体都与“儒学”含义相当。而“儒教”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宗教信仰存在,与前二者含义有所区分。儒学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初朴学。

22、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3、宋明理学广义上由北宋起,也包括元、清两代,这期间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高峰期,理论重心由政治、宗教转向了人生哲学,代表人物大致如下:

24、南宋时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之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并承袭程颢“天即理”之观点,提出了“心即理”之命题,乃儒家心学之开山。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5、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政治上重用儒士,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育上规定五经为教科书,设立太学和地方学校。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26、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27、①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8、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

29、①儒家思想在当今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可以和现代价值观相融

30、王夫之主张: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事物的变化有规律可循。认识论。主观认识来自客观对象,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方法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1、(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2、(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33、明清时期儒学新发展的表现:反正统反权威;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34、③可以用儒家的伦理思想的合理部分化解当今市场经济负方面的影响

35、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

36、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37、当代社会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仁义的社会,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d的群众路线主要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纵观历史长河,追溯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就是其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儒家学派的开创人孔子坚定而明确地主张人格的独立与尊严是不容侵犯与剥夺的。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d的群众路线便可得知;儒家的核心思想“仁"就是当代社会“以人为术”的重要体现。

38、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9、(3)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40、①儒学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准则。孝道、爱国、仁爱、勤劳等这些传统道德不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也是一些革命进步人士的人生追求,在国家危难的近代中国这些道德信条更加重要。

41、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4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4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44、儒家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之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遭受重创。而后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

45、请左右滑动下面的选项,判断ABCD四个选项哪一项是错误的?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答案吧!(正确答案的线索就在下文中)

46、(1)李贽: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47、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

48、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49、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50、在宋朝程朱理学的萌生,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新的高潮。程朱理学的儒家思想,一直贯彻到明朝。程朱理学,是以程颢、程颐、朱熹等名家,吸收了孔孟之道,在儒家学说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派别,从本质来说,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增加版。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去探讨天人之道。格物致知,就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人之异于禽兽, 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与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宋明时期的儒家传播,是得到了各方名家大力改革与扶持的。直到清朝时期,才有了对程朱理学的反对声音,儒家思想在清朝时期,依然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皇太极建立清朝之后,对儒家学说的态度,也并不打击。所以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呈现起伏的状态,却最终发展至今,得到了广泛接纳。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萌生以来,辗转流传了几千年。并作为无数帝王治国依据的核心,以仁爱为本的儒家思想治国,最终都迎来了较好的盛世局面。比如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迎来了汉朝最强大的时期。唐宋时期虽然兵力悬殊,但是文人辈出,也是受到了儒家学风的积极影响。孔子提出的君臣以礼相待,也成为了历代君王的道德约束标准。唐太宗礼贤下士,魏征多次以死相谏却没有得到怪罪,表面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帝王胸襟,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影响。

51、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2、主要观点有: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存天理,灭(或去)人欲”、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53、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54、①反对君主专制,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

55、  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56、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7、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58、(11)清末民初:儒家学派的法脉传人何子渊以"敢夸才依马唯骥道南吾"、"同人于野仁者乐也"、"求真、尚善、包容"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作为其哲学旨归,创导新学,摒弃科举。但,又以弘扬儒家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己任,"师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与孙中山先生一起,致力驱逐鞑虏,振兴中华。

59、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开创者、私学的开创者,是儒家思想考查中最为重要的点。常见考点包括思想主张和教育贡献与主张。

60、②儒学是民族凝聚力的动力源泉。“大统”思想是推动近代中国人反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理论动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将救亡运动视为人生价值的座右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国人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动力。

61、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操行。中庸就是理论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的结合体。常考主张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