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意义最好的句子
1、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不论是否在学校,学习的关键还是在于善于自学。老师只能起到关键时点拨一下的作用。要不怎么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呢?!
2、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第三》)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4、“天命”理解起来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人力不能决定的事情都是由天决定的,因此叫“天命”。生死有命。“生”、“死”这样的事都由不得你决定,这就是天命。就如同孔子见到得了不治之症、来日无多的弟子冉伯牛时只能悲痛地说:“这就是命啊!”
5、倘若你能使你的心时常赞叹日常生活的神妙,你的苦痛的神妙必不减少于你的欢乐,你要承受你心天的季候,如同你常常承受从田野上度过的四时。
6、解读:之所以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因为是他老先生开创了民间办学的传统。在孔子之前,所有学校都是官办的。“有教无类”是一种伟大的精神,不论你是什么社会阶层,哪怕是引车卖浆者流,在街边拉车卖早点的,只要想学习,孔子也收你。这也成就了孔门弟子三千、杰出者还有七十二的盛况。(论语中意义最好的句子)。
7、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8、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古朴残破,含蓄蕴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9、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1、(注释)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12、(讲解):人格高尚的人不可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委以重任;人格低下的人不可委以重任,却可用小事情考验他。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可以说是社会人生的哲学精华,含义非常深刻,无论消极悲观者还是积极乐观者,都会有很深的体验。
14、孔子教导我们,走入社会,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而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立得住的本事。
15、盲目可以增加你的勇气,因为你无法看到危险。
16、“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精神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其中最有名者当属三国时的诸葛武侯。
17、《中庸》里面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说的是修行到“知”、“仁”、“勇”境界的方法。
18、我之所以对这句话印象比较深刻,是因为樊登老师讲《论语》时,讲过的一个故事。
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论语》这样的经典常读常新,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其中的语句又会有新的理解。
21、不要考验人性,千万不要——它根本不堪一击。
22、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3、解读:我以为,对这句话诠释得最好的人是西人SteveJobs。Jobs一生梦想着以伟大的产品改变世界,一贯追随自己的内心及热爱行事,并最终实现梦想。虽英年早逝,但此生可谓无憾矣。要之,一个人一定要做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24、“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过程中一味死记硬背而不深入思考就不能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只能纸上谈兵,生搬硬套,不能很好地学以至用,解决实际问题。“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是做学问,脱离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一味在凭空思考,不去深入钻研,不去接触实际,就只能是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毫无价值。
25、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2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8、白话文释义: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29、上天让我们习惯各种事物,就是用它来代替幸福。
30、解读: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堪称儒门心经。过去的君主貌似富有四海,不可一世,其实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和自制力。至高无上的地位和财富是每个人都想要的,因为人性都是贪婪而自私的。所以说“人心惟危”。只有始终秉持中道而行,心存敬畏,如保赤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方得始终。
3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2、“学”是儒家修行的重要法门,是做到“知”的前提。“知行合一”的前提是必须先要有“知”。有了“知”,才能“力行近乎仁”。
3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4、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35、解读:今天很多人对中庸之道有误会,认为就是做老好人,谁都不得罪。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天大的误会。孔子说,如果做不到中庸之道的话,那么宁可退而求次,宁可做一个进取的“狂”者或者坚持自己操守有所不为的“狷”者也赛过做一个老好人啊!
36、如果“耳顺”如此重要,后代在研究时一定会引申其理,但是,孟子未曾提起过耳顺。《易传》中“顺天命”一词,至少出现了三次。由此可知,“六十而耳顺”的“耳”字,很可能是学生抄写之误。
37、译文为:子贡问怎样才能实现仁。孔子说:“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完善工具。居住在这个国家,就要奉事大夫中的贤者,结交士人中的仁者。”
38、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可以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可以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都不越出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