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韩愈简介资料71句集锦

韩愈简介资料71句集锦

韩愈简介资料

1、他在古典散文文体建设方面承前启后,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到唐代韩、柳(宗元)古文,中国古典散文方真正成熟。……现讲散文史,越是往上追溯,界限越宽泛,以至要把经、子、史著述纳入其中;而宋代以后,界限就相当严格了,一般不会把《资治通鉴》《朱子语类》等当作散文。(《韩昌黎文集注释·前言》)

2、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3、凤池西畔图书府,玉树玲珑景气闲。——《题集贤阁》

4、古人著书为文,精神识议固在于语言文字,而其所以成文义用,或在于语言文字之外,则又有识精者为之圈点、抹识、批评,此所谓筌蹄也。能解于意表,而得古人已亡不传之心,所以可贵也。近世有肤学颛固僻士,自诩名流,矜其大雅,谓圈点、抹识、批评,沿于时文伧气,丑而非之,凡刻书以不加圈点评识为大雅。无眼愚人,不得正见,不能甄别,闻此高论,奉为仙都宝诰。于是有讥真西山、茅顺甫、艾千子为陋者矣,有讥何义门为批尾家学者矣。试思圈点、抹识、批评亦顾其是非得真与否耳,岂可并其真解意表,能得古人已亡不传之妙者而去之哉?牝牡骊黄,诚迹论矣。其外所以为天马者安在,非得九方歅其人者,孰能辨之?姚姬传先生之《类纂》,古文辞也,原本有圈识、评抹,后来亡友吴佑之重镌板本,误信人言而尽去之。吾苦争之而不得,可惜也。今此本刊传,大雅则诚大雅矣,试令后来学人读之能一一识其文中之秘妙哉?此关学问文章一大义,吾故不得不明以著之。宋程时叔撰《春秋本义》三十卷,凡采一百七十六家之言,前有问答、通论、纲领及点抹例一卷,中有所谓红、黄、青、黑、侧、截、点、抹之别,成容若刊入《通志堂经解》。徐东海因其中有阙叶,不敢擅增句读、圈点,何义门谓:“圈点有无,皆宜照依元本,而东海必欲一例,竟全未刻句读、点抹,何甚惜之。”夫圈点、评抹,古人所无,宋明以来始有之。去之以为大雅,明以前所无,国朝诸公始为此论。吾以为宇宙亦日新之物也,后起之义为古人所无,而必不可蔑弃者亦多矣,荀卿所以法后王也。后人识卑学浅,不能追古人而又去其阶梯,是绝之也。

5、《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6、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7、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韩愈简介资料)。

8、韩愈虽然自小多有波折,但他却勤奋好学,颇具志向。相传,韩愈7岁言出成文,13岁时便已写得一手好文章。“念昔始读书,志欲干霸王”,“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当今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这些诗句正是他远大政治抱负的体现。

9、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二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宰相李逢吉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改职兵部侍郎。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韩愈为吏部侍郎。 (36-37)

10、我对这句话不爽已经很久了,今天是教师节,我把心里话讲出来。

11、在对文章的评点中,方苞进一步结合具体的韩文篇目来阐发韩愈是如何运用《左》《史》之“义法”来为文的。如评《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充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赠太傅董公行状》一文云:

12、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13、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14、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20)

15、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6)

16、备注:本资料电子教材来自百度文库;课文朗读音频来自百度网盘;视频讲解来自腾讯视频;图文素材来自七彩课堂;知识点来自语文备课大师。

17、这包积木一共六片,两红四黄。我很快拼完了。然后看我们小组其他人拼的,发现尽管只有六块积木,我们小组五个人,居然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18、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7)

19、所以引述《容斋随笔》,是想说,当你面对一种事物或现象,不妨先听先看古人他人如何说。如果比你说得好,那你正好不必再费口舌笔墨。阅读之好处正在此也。

20、这次旅行,还遇上几处和韩园一样荒落萧索的古迹:扶风的周公庙、临汾的尧庙。

21、韩愈诗歌语言奇崛雄健,如金似铁,读来有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效:“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调张籍》);“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三光驰隳不复暾”(《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韩愈具有天才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些复杂的甚至抽象的现象或情况,他能够简练准确地加以表现,熨帖蕴藉,不着痕迹:“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山石》);“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石鼓歌》);“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门楼》)。韩愈对景物或者人生自然情境,反应敏锐,体察细腻,能够透过其纷繁和普通,提取出一种永恒的意境来:“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山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韩愈对于他所敬仰的文学先辈和他所热爱的时贤后进从来不吝惜热情的由衷的赞美激励之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荐士》);“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敷柔肆纡余,奋猛卷海潦。荣华肖天秀,捷疾逾响报”(《荐士》)。

22、韩愈完成了这次重大使命回到长安,穆宗大为高兴。转愈为吏部侍郎。按照皇甫湜《神道碑》所言,穆宗甚至想拜韩愈为宰相。

23、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

24、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25、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评价)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26、关于谪贬外放和此次出行,韩愈曾写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记录: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前四句写遭贬致祸原因,后四句写前路渺茫,悲怆决绝的情怀。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重云万里,秦岭横陈,大雪封山,道路阻隔。偌大京都已无安身之所,我的家在哪里?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悲愤绝望的心情,读来令人动容。

27、韩愈在散文上的主要贡献,是倡导“古文”,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地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根本革新,造成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韩愈选集·前言》)

28、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38)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39)  。 (40)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7)  (41)  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29、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据史书记载韩愈平生的最爱是一部珍琴,他给它起了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晚霞”。这部古琴曾一度现身南阳。

30、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28-29)

31、韩愈对这种狂热的佞佛行为非常反感,于是向宪宗上表,请求宪宗带头远佛,并制止当前狂热的佞佛行为。《谏迎佛骨表》中极陈迎佛骨之事“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并云佛本是“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认为“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举历史实例以证之:上古之时并没有佛,但是三皇五帝如黄帝、尧舜以及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等,寿数都非常高,都在百岁上下。汉明帝时有了佛法以后,“明帝在位才十八年。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最后建议宪宗在中国永远断绝佛法。“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斐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致夭促,言何之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以上所云及引言,俱见《新唐书·韩愈传》。

32、《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

33、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34、韩愈一生曲折坎坷,起起落落,历经代、德、顺、宪、穆5朝。无论做官还是作文都有所建树,尤为显著的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文章名扬天下,被尊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35、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36、  到七岁时,韩愈身上已经能体现出一种文学的天赋,所谓“七岁属文,意语天出”、“七岁好学,言出成文”,受到当时有名的文人萧存的赏识。

37、第二章 元代韩文评点第一节 程端礼及其《昌黎文式》第二节 虞集及其《文选心诀》明代篇韩文评点的兴盛和拓深第三章 明代韩集版本考述第一节 明代韩愈别集版本概述第二节 明代专选类韩集版本概述第三节 明代总集类韩集版本概述

38、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7)  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39、文章之事,有可言喻者,有不可言喻者。可言喻者,韩、柳诸公论之详矣。若夫不可言喻者,则在乎久为之自得而已。震川有《史记》阅本,但有圏点,然极发人意,愈于解说,可借一部仿为之,熟玩必觉有大胜处。

40、尾句“绝胜烟柳满皇都”。“烟柳满皇都”的时候,就到了晚春了,那时柳絮飘飞,落红无数,景色是优美,但春天也快过去了,古人一向有伤春悲秋的说法,那诗人认为早春“绝胜”晚春,就理所当然了。晚春也是生机勃勃,可诗人或许还是喜欢早春的希望,也不足为奇。

41、予谓论则韩、苏,书则韩、柳,序则韩、欧、曾,碑志韩、欧、王,记则八家皆能之,而以韩、柳、欧为最,祭文则韩、王,而欧次之。三苏之所长者曰论;曾之所长者曰序;柳之所长者曰书、曰记,王之所长者曰志、曰祭文;欧之所长者曰序、曰记、曰志铭;韩则皆在所长,而鹿门必欲其似史迁,何其执耶?此韩之所以作《毛颖传》也。

42、鲜花插花培训班58同城,种类全+价格低+样式新

43、米切尔·雷斯尼克(MitchelResnick),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主任,儿童编程和Scratch语言之父,也是乐高的全球董事,去年我参加了他的一个工作坊,教我们如何教孩子创造力。

44、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45、第14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讲解+练习

46、贬潮州刺史,实际上等于流放。潮州在距离长安七八千里的海边,炎蒸瘴疬,蛮荒穷陋,百姓愚氓,远离文明,是极不开化之地。诏命既下,不得推脱拖延。韩愈在极仓促慌乱的情况下先一个人动身,妻子儿女随后上路。应该是有罪之家,不能留在京城。第四女刚十二岁,因为本来有病,加上惊吓,以及路途中寒冷、饥饿的摧迫,离长安不久就死掉了。这件事对韩愈的打击深重,内心的自责、伤痛无法排遣。潮州秩满返京,韩愈路过小女之墓祭奠,并作七律一首,中有“致汝无辜由我罪,百年惭痛泪阑干”语。后来愈迁京兆尹,将小女儿骸骨迁回河阳县韩氏祖坟安葬。并先后写下《女挐圹铭》和《祭女挐女文》两篇小文。都是沉痛血泪文字,不忍卒读。

47、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 (15)  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7)  (16)

48、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 (7)  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34)  神策军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 (35)

49、韩愈一生坎坷,幼年尤甚。三岁丧父,成了孤儿。从兄韩会收养。韩会贬官到岭南,韩愈也跟着去了岭南。不久韩会病卒,嫂子郑氏娴惠仁爱,继续抚养,直至韩愈长大成人。韩愈自小热爱读书,也懂得读书的重要性,《论语》、《孟子》、六艺百家在他成人之时已经学通。韩愈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开始仕途并不顺利,先在地方军阀门下做事,三十四岁的时候才正式进入朝廷,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迁监察御史。因为上疏陈述关中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又加小人陷害,旋被贬为广东阳山令。在阳山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生了儿子都用韩愈的姓来做名字。806年韩愈三十八岁,终于回到朝廷,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此后四年间,因为劾奏地方权奸,数次被贬,812年复国子博士职。在这期间,作《进学解》,被宰相看到,“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817年,因随宰相裴度平淮西叛乱有功,迁刑部侍郎。819年,因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至此,韩愈第三次去了岭南。一年后改任表州刺史。同年,回朝任国子祭酒。旋转兵部侍郎。此后的三四年里,出任过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824年冬,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50、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51、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以后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做诗云:“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52、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只是虚指,以小见大,它实指整个京城,并不是说这雨就只下在京城的街道,也不是说只有京城街道的雨是柔滑细腻的。这春雨为什么给人“润如酥”的感觉呢?它跟春雨的特点有关,春天的雨细如丝,春风一吹,如烟似雾,洒到身上有“沾衣欲湿”的感觉,却又只是湿润,不会让人全身湿漉漉的。

53、天津包装设计,包装设计领跑者-东道包装设计www.dongdao.net

54、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7)  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8)  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 (7)  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9)

55、毛泽东认为,文学作品,包括诗,不要把话说尽了,而韩愈的文章和诗就是把话讲完了。

56、盖古文所从来远矣,六经、《语》、《孟》,其根源也。得其支流,而义法最精者,莫如《左传》《史记》。然各自成书,具有首尾,不可以分割。其次《公羊》、《穀梁》传、《国语》、《国策》,虽有篇法可求,而皆通纪数百年之言与事,学者必览其全而后可取精焉。惟两汉书疏及唐、宋八家之文,篇各一事,可择其尤。而所取必至约,然后义法之精可见。故于韩取者于欧余六家或三十而取一焉;两汉书疏,则百之二三耳。学者能切究于此,而以求《左》《史》《公》《穀》《语》《策》之义法,则触类而通,用为制举之文,敷陈论策,绰有余裕矣。

57、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7)

58、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59、我没有想到,大家一到课堂,正襟危坐,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时,雷斯尼克教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包乐高积木,要我们做一只鸭子。

60、曹西梵南阳县安皋街人,生十九世纪末,早年求学于武汉佛学院,毕业后被镇平杏花山古刹菩提寺聘为大师,法名庆西。曹西梵谈吐高雅,他满足了汤恩伯挖掘杏花山“三宝”之一“融雪石”的好奇心理,又给汤司令引荐位会剃凹头皮的民间理发师,解决了汤的“头顶难题”。

61、据李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曾与客人共登华山,到达山巅后,发现四周险峻异常,估计没有办法迈步。在惊恐万分的情况写下遗书,发狂大哭。华山所在的华阴县县令想尽办法,才将其救下。

62、第四章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韩文评点第一节 “垂世立教”与“变体之文”:林希元评韩文第二节 唐顺之《文编》及其对韩文之评点第三节 “昌黎本色”:“险涩”与“生割”:茅坤评韩文第四节 钱穀《韩文评林》第五节 孙鑛、郭正域对韩文的评点

63、众所周知,奠定桐城派古文理论基础的是方苞的“义法”说。总览方苞关于“义法”的阐述,会发现韩愈在方苞的“义法”链条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4、此后石某同志究竟如何料理“晚霞”的归宿,是把它捐送给国家,还是珍藏于家?就无从寻觅了。 

65、《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66、6月17日中午拜谒白园,下午三点告别洛阳北上,前往孟州市,拜谒韩愈墓。孟州在洛阳东北方向,四十五公里。四点钟到达。

67、奥斯卡·伯尼菲跟我说,“别害怕让孩子们思考,别害怕让人们思考,虽然真正的思考不那么舒服。”

68、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69、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70、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