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晏殊简介50句集锦

晏殊简介50句集锦

晏殊简介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释义):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简介)。

3、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4、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5、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6、   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7、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8、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9、作者简介: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

10、晏殊(991年一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1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12、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3、《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但晏殊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生为官,不与人结仇,提倡身后事薄葬,却难逃百年后自己的尸骨被人砸碎,坟墓被盗挖的可悲结局。

14、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他能写各类文章,尤其善于写诗,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晚年仍专心孜孜地学习,不知疲倦。《宋史》中说他"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15、欧阳修在他的《宋史.晏殊传》中说他人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 后来又“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16、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1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8、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19、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21、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情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22、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23、下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24、他14岁时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他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婉约派诗词),风格含蓄婉丽,成为北宋婉约词宗师。晏殊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侠。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25、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26、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27、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知陈州、许州、永兴军等地,获封临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开封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获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28、杨柳阴中驻彩旌。芰荷香里劝金觥。小词流入管弦声。

29、此诗一般认为是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晏殊知应天府时所作,根据是“张寺丞”与“王校勘”应为晏殊在应天府时的下属张公寿与王君玉,以及《能改斋漫录》《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上所载的,“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憩大明寺,瞑目徐行。使侍史诵壁间诗板,戒其勿言爵里姓名,终篇者无几。又使别诵一诗云:‘水调隋宫曲,当年亦九成。哀音已亡国,废沼尚留名。仪凤终沈影,鸣蛙只沸羹。凄凉不可问,落日下芜城。’徐问之,江都尉王琪诗也。召至同饭,又同步游池上。时春晩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又荐馆职,遂跻侍从矣”。有人认为这两个根据不可靠。

30、厚葬是一种弊风陋俗,为有识之士所反感,并致力于对它的抵制。

31、帘幕风轻双语燕。午醉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余花落尽青苔院。

32、晏殊注意教育,成立天府书院,还请范仲淹来讲学。希望可以改变大宋辞藻华丽,不注重策论的文风。应天府书院成为北宋时期四大书院,为朝廷提供了许多人才。晏殊与范仲淹一起推进的教育改革,使得宋朝的教育焕然一新。这就是庆历新学。

33、根据《宋史.晏殊传》记载,他在世时主张“奉养清俭”,所以死后也是薄葬。根据记载,他葬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那里还有张侍郎的坟茔。盗墓人从张侍郎坟墓中得到了很多宝物,而在晏殊墓中,只有木胎金裹带一件值钱的东西,由于耗费体力,却收获太少,盗墓贼气得发疯,就把墓主晏殊的尸骨砸碎了,事实证明晏殊是薄葬论实践者。

34、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35、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36、此诗以“中秋月”为题,写出了凄怆的游子心情,嫦娥中秋时节在月亮上遥望人间,未必不嫉妒人间的家人团圆、亲人团聚,共享天伦,而为自己孤单地与玉蟾与桂花树相伴而哀怨。表达出了自己的一种乡愁。这首诗说的是在中秋节,整首诗没有带一个“月”字,但是用“月”表现出来的乡愁却是清新自然。

37、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38、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3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40、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41、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4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43、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有些微微的伤感。于是词人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44、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45、假如他能活在当今世界,他一定会更加崇尚火化安葬方式吧!

46、花不尽,柳无穷。应与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处不相逢。

47、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

48、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

49、汉武帝时有位叫杨王孙的人,家有千金之业,生活上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用什么用什么,是“厚自奉养”的人,但对治丧从厚持反对态度。病危之时告诉儿子,死后实行裸葬。他认为,丧礼应该有,但是现在的人厚葬做得太过分了,所以他说“吾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他是抱着改变厚葬的恶风劣俗而实行薄葬,是为了惊醒沉溺于厚葬的世俗庸人。他还认识到,厚葬有两个害处,一是生者让财富随死者下葬,不久腐化了,这对生者死者都没有好处,只不过是俗人以安葬之奢糜来比阔气;二是厚葬引起盗墓的怪事,致使先人遗体遭到毁坏、暴露。他因此认为薄葬就不会发生盗墓的事情了。他认为死后裸葬,能使身体与土地有直接接触,可以“反真”(意即死后返回自然界,用现代的话说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不带一丝来,不着一丝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