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73句集锦

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73句集锦

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迷惑性。这个名字太大了,像哲学书,又像是关于宗教的书。以至于一般人很难有勇气去读。而真正沉下心去好好读一下,会发现道理并不晦涩,讲述也非常有条理,甚至在很多地方以图表的方式解释,这是很明显的理工科思维方式。

2、“中国文学的塔外人”,原是木心对陶渊明的形容,而他本人,也是《美国文学史教程》的中国文学“塔外人”。他的名字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部分散文与小说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的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他的画是20世纪第一位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画家。他一生未在中国办过画展,在国内知名度不高。而他对故乡,永远避而不谈。所以他的弟子陈丹青说:“木心,一直是中国艺术圈的局外人”。

3、诗:《如烟之姿》(长诗)、《非商籁体的十四行诗》(100首集)、《蛋白质论》(短诗集)、《十字架之半》;

4、晚餐后,先生给黄帆和我看他的画册。到《榕荫午雷》一幅,先生手指浓云密布的空中一方乍现的天光:

5、  期待作者下一部书能针对“人的全景”模型中的各种困境,做出更加实用性的指导。除此之外,我注意到作者是游戏、影视、教育等行业大佬,非常期待作者能结合游戏影视教育等行业的切身感悟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人性。那一定非常有趣。(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6、木心,男,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出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出版多部著作。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7、新旧事物交替,似乎与他无关,雨里,光里,他都不在意,所以人们评价,“他是一个超越时代的人”。梭罗在瓦尔登湖待了两年写下《瓦尔登湖》,而木心先生,像是被一个隐形的瓦尔登湖罩着,随时随地,心似明镜,也随时随地写下一本又一本智慧和极致的真善美。

8、  全民抗疫的特殊时刻,读书人恰要践行“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的新训,希望每一个爱书的人都能从纸页里找到从阅读走向悦读的路。

9、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取笔名木心,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曾师从林风眠先生。文革期间曾被捕入狱,获释后前往纽约游学并定居,2006年回到故乡,五年后病逝。木心先生一生涉猎甚多,学贯中西,诗歌、绘画、音乐、文学、戏剧无一不精,代表作有《上海赋》《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哥伦比亚的倒影》《西班牙三棵树》《会吾中》《云雀叫了一整天》《诗经演》《温莎墓园日记》,他在美国向美国人、华侨和华人传播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并予以了深度独到的见解,并培养了一批人才,比如陈丹青,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10、木心说,抽象画是无神论者造教堂。他的风景画,就是在造教堂。在他的那些画中没有人,没有动物,因为那是上帝的世界。如此说,是因为木心是无神论者,但他内心并不拒绝上帝,而他的风景画,感觉就是他内心深处的彼岸世界,那是神性的,而非人间的。在那里,他与上帝同在。

11、9)亟欲达到精致而弄成了粗陋的东西最难看。--木心《即兴判断》

12、22)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挠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后面还有先生一句,这个大家一听就知道是先生的话。

14、眼看一个个有志青年,熟门熟路地堕落了,许多“个人”加起来,便是“时代”。

15、10)很多人的失落,是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成熟、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于是,我们就此变成自己年少时最憎恶的那种人。关于作家木心先生精彩语录1)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16、  这本书是互联网游戏行业大佬池宇峰的作品,整本书中很少宣扬自己经历,十分低调。有理工科的思维在里面,相对逻辑性硬伤很少。这本书几个做图不错,整体思路也比较高远,对人的行为心理做了很多系统的完善。有一定的干货,许多实践的东西很有价值,没有趋炎附势。

17、据说,木心先生临终前,看着美术馆设计图,喃喃说道:“风啊、水啊,一顶桥。”

18、木心先生的写作生涯超过六十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八十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19、《素履之往》书名何其雅奇。易言:素履往无咎。空杯心态前往艺术哲学圣地,唯有所得是也。我读木心书,也是素履往而听哲人言得之甚多。他说艺术是尖的,高级的阅读自然在尖顶。红楼与鲁迅都是艺术的尖。他说古代建筑越旧越有味,断垣残壁胜过修旧如旧。现代建筑却是越旧越难看,所以要时常翻新。木心的精警纯粹文字,要慢读,读不动,读几节便可掩卷长思,真是开卷有益,想来他也是艺术的尖。

20、这种人,存在的理由是为了生活的愉悦感。这种人,现在存在,过去也存在。“其实孤独感是种快感。”这种不为主流的孤独,木心先生就是这样讲的。

21、在捷克,从这个词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是整体的文化面临着危险:生活方式,习俗,传统,趣味,集体记忆以及日常道德。明天早晨,先生问你,“需要咖啡还是牛奶”,不要说“随便”。

22、11)我憎恶人类,但迷恋人性的深度。已知的人性,已够我惊叹,未知的人性,更令我探索。你们都是我探索的对象——别害怕,我超乎善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23、木心精通文学、绘画、音乐、历史、诗词等,无法用单一的艺术家身份来定义他

24、17)一场梦,不怨也不恨,上了想象力的当--木心《温莎墓园日记》

25、「我一直不觉得我牛X,我最牛的事儿是我的女人叫马伊琍。」

26、八十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刚刚萌芽,世界文学刚刚介绍进来,中外经典文学的记忆刚刚开始艰难地恢复,总之,我们刚刚从漫长的文学休克期苏醒过来——今天,中国文学已经换了几乎三代人,出版盛况空前未有;在座的青年朋友们很可能就是学中文出身。所以有理由说: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文学,过去五十多年、过去近百年,乃至更古早的经典中国文学,都在被我们广泛阅读、评价、研究,在我们的文学版图上,大大小小的星座经已各得其位。虽然,文学在今日中国的命运是大家持续议论的话题,但大家都会同意,和三十年前相比,我们告别了文学的无知年代。 

27、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九十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28、2011年,木心于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

29、曾有书友问我,同时看佛学和木心先生的书,思想会不会打架。当然不会。它们要到达的目的是很相似的。如果去细细了解先生的一生,你就会觉得,他的生活方式和通透的人生态度,已经是一个修行中的活佛。《文学回忆录》里木心提到,“研究佛经,是东方智者和知识分子的一个底。”

30、小说:《临街的窗子》、《婚假》、《夏狄的赦免》、《危险房屋》、《石佛》、《克里米雅之行》、《伐哀尔独唱音乐会》、《罗尔和罗阿》、《木筏上的小屋》;

31、为了完成这个多年念想,李加文花费了一番心血。先是选址,木心年轻时在杭州逗留过的地方,孤山、平湖秋月、老吴山、老浙大、南山路、武林门……都去考察过。最后落址环城北路市政府大楼对面的这一处老式房屋。

32、“‘贤’,就是绝交后不要同人去作对,放各自的活路。他们要堕落,很好,悬崖深渊,前程万里。他们如果有良知,知,他们会失眠。”先生打趣说:“我已经是绝交的熟练工人了。”

33、11)当听到纪德说“爱爱,不爱单个的人“--我已吃了一惊。以为他窃听了我内心的自白。当歌德说”假如我爱你,与你何涉。”--我太息,以为能做到的只有这一步,而这一步又是极难做到的......--木心《鱼丽之宴》

34、他从小接受了严格的传统诗词教育,所做的诗句字字珠玑句句美的像梦。

35、  这本书包罗了非常多的心理学知识点和心理学模型,作者尝试从海量的心理学模型中筛选出实用性相对较强的一部分,再结合公司治理带领团队等经验,将诸多心理学模型纳入同一套模型,即“人的全景”模型。这是非常难的,也非常有野心。

36、7)古老的国族因此多情、多谣、多脏话、多轶事、多奇谈、多机警的诅咒、多伤心的俏皮绝句。茶、烟、酒的消耗量与日俱增……——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

37、对于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一个经历了世纪巨变的文化人,这个评价或许是最合适的:“他像是来自遥远古代的神祇──在某个意义上说,木心的那个世界,那个精致的、熠熠为光的、爱智的、澹泊却又为美为精神性叩问而骚乱的世界,在他展开他那淡泊、旖旎的文字卷轴时,早已崩毁覆灭,「世界早已精致得只等毁灭」──他像一个孤证,像空谷跫音,像一个「原本该如是美丽的文明」之人质。有时悲哀沉思,有时诚恳发脾气;有时嘿笑如恶童,有时演奏起那绝美故事,销魂忘我;有时险峻刻诮,有时伤怀绵绵。”“现在流行‘小清新’,木心有点‘老清新’。……其实木心这种小机灵也蛮好,就像是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很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的,不是风铃的那种叮叮当当。”

38、18)都有一份纯真,激情,向上,爱美,生动憨娈的意境,亦即是罗曼蒂克的醇髓,几乎可说少年青年个个是艺术家的坯,诗人的料,英雄豪杰的种。——木心《素履之往》

39、我们会看见,前者所有的,木心先生那里半点无有,前者所无有的,请在木心先生书中见——我所谓的“有”与“无有”,是指什么呢? 

40、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大家应该记得,七十年代末迄今,我们目击了被长期遗忘的“老作家”如何在中国陆续“出土”的过程,这份名单包括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汪增琪、废名、胡兰成……乃至辜鸿铭、陈寅恪、梁淑溟、钱穆等等。木心先生不属于这份名单。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被大陆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天才刚刚开始。

41、“直道相思了无益,且作新狂解旧狂。等着你的光荣。”

42、  《人的全景》提供了一种认识自我触摸世界的新鲜视角,也凝聚了作者纵横商界几十载的智慧洞察。

43、13)各有各的音,各有各的知音。甲与乙斗,丙支持甲,丁支持乙。后来甲乙议和,第一条款:诛丙、丁。——木心《素履之往》

44、梦想的是在你这里,某夜面对歌剧中聆到过的,

45、23)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木心《即兴判断》

46、木心先生开始写作,是在四五十年代,恢复密集写作,是在八九十年代;横向比较,同时期国内的文学写作无论从哪一面向看,均与他不在一个时间的纬度。 

47、先生说:“孤独感是一种快感”。他不把这种长街无人独自慢行式的孤独看成一种悲哀。先生似不喜与人交流,生活中只安放着自己,先生说:“至今,邻居家的敲门声,犹使我震惊”。先生的回忆再多留不住一个人,自始至终只有自己,那些已经和行将出现的,都是过客,先生说:“故国市街,人都陌生,一阵阵风全是往前的风”。没有什么为他停留,即使是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街头,所遇到的,就连风,都是陌生的。

48、先生是个洒脱的人。先生爱喝酒,尤其啤酒,野生辛香的淡苦啤,成熟果味的白啤,葡萄馨香的黑啤,野樱桃热啤,样样都不啬肚量,样样都精熟无比。“我之于酒,兴高于量,陶然而不醉”,喝酒,兴尽而已。

49、木心先生从街道、店铺、日色,车马、邮件、火车站、钥匙和锁,给人满满时代感。与如今一个愈来愈快速食年代的感受相比,从前的慢,成了一种恬静之美、一种从容的坦然、一种朴素的珍贵、一种生命的哲学。这正是现代人渐渐失却的东西。

50、这句诗被人们引用的很多,只是,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木心先生吗?

51、应用示范:人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何时认识自己。只有先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然后才谈得上确立目标、实现自我。如木心先生所言,“真正的人生,是从认识自己才开始的。”

52、加上最近有亲人去世,心生感慨。他僵硬而安静地躺在那里,面容改变不是很大。几天繁琐的葬礼仪式,更像以疲劳和喧嚣冲洗活着的人的悲伤,令其对恐惧遗忘。人有其植物的一面,身体器官需要良好运转,人也有非植物的一面,会思考,会行走,会与自然互动。我们现代的神经科学、医学和量子力学,都在探索那个叫做“本质”的“幽灵”。本体论和认识论指向了一条找不到出路的迷宫。木心提前下了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都是毁灭前的景观”。

53、9)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木心《文学回忆录》

54、12)莫依偎我,我习于冷,志于成冰,莫依偎我。别走近我,我正升焰,万木俱焚,别走近我。来拥抱我,我自温馨,自全清凉,来拥抱我。请扶持我,我已衰老,已如病兽,请扶持我。你等待我,我逝彼临,彼一如我,彼一如我。--木心《大卫》

55、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第一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20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来路宽阔,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他曾经长期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在五十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

56、宗教是父母,艺术是孩子。艺术在童年时靠父母,长大后,就很难管。艺术到了哀乐中年,渐渐老去,宗教管不着了。艺术是单身汉,它只有一个朋友:哲学。

57、那天,我们谈起了普希金、莱蒙托夫,谈起了叶慈、奥登,也谈起了希腊的卡瓦菲斯。

58、所以先生说,“艺术是公平的。”我说我就想,艺术家的“雄辩”,先生说的“雄辩”,可能还是指艺术家的作品,就是拿作品说话。先生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出自什么样的人。”先生认为,这就是公平。

59、那些身负传奇故事的人,往往简单,不为声名累,我看木心新书的个人简介栏,干净得就这么几句话:木心,一九二七年生,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一九八二年定居纽约。二零零六年返回乌镇。二零一一年逝于桐乡。”好了,一辈子就这么概括了,寥寥数语,不必多言,要说的话多在作品里了。这是多么有清静、有趣的一位老人。

60、这五年的文学远征,就如坚持听 课、记笔记的陈丹青所说,“我 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 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 ,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 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 ,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 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 ,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61、如果你是70后或者是年龄更大一些的人,那么,若你静下心来回味从前,就真的会感觉到少年岁月中那种让人留恋的“慢”。

62、13)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

63、从木心62岁的1989那一年,到 1994年,五年中,他在纽约为 一小群中国艺术家——画家、舞 蹈家、史家、雕刻家,开讲世界 文学史,进行了他一个人五年的 “文学的远征”。

64、大概人们总想拼凑出心中希望的木心的样子,就像信徒造出上帝的样子。碰巧,木心已死,沉睡中的木心就这样被一边神化,一边仍然被看不起的消费着。钱钟书先生说过:“名声,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捧起了他的诗集,金刚怒目地抨击起社会环境来。很多经历过文革的文人,会希望能够生于魏晋,唐宋也可,只有木心,仍然愿意活在当下。“一切奔溃殆尽时,我在绝望中求永生。”大概先生是不想成为众人手里的那只酒杯,用来浇“醉温之意不在酒”的块垒。

65、16)哲学作为群体看,无所谓好处,所以不值得凭吊。——木心《素履之往》

66、2)爱情,亦三种境界耳。少年出乎好奇,青年在与审美,中年归向求知。老之将至,义无反顾。--木心《即兴判断》

67、尽管,26年后的今天,我对他的这个论点仍旧处在‘一读之下,因而欣喜’的阶段,因而当年、此刻,我心里的问题依然是墨色氤氲、点化披漓之际,木心先生脱口而出的,何以是‘我得救了’?此一‘得救’的对面、背面又意味着什么?

68、17)晴秋上午随便走走不一定要快乐--木心《素履之往》

69、“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多少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期待。可遗憾的是,反观现代人的爱情,到最后也只演变成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我安慰。

70、作为资深木心迷,李加文参加了乌镇木心美术馆的落成典礼。他感慨:“做到了极致又很节制,有着恰到好处的美感。木心先生会喜爱的。”

71、此外,郭先生还点到了木心先生的“知性主义”,点到了他在书写中长期把握的“形上生活”,点到了木心的散文美学为什么是因为“生活的退息”,点到了木心散文“对细节的敬意”,指出他是极少数“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的作家——以上这些,是不是我们阅读经验中普遍的盲点?

72、所以我说再看先生的文章,例如《哥伦比亚的倒影》,《琼美卡随想录》后记等等,说的都是寻常事,身边事,例例可指的故事,虽以事叙,却有望在我心中重生智慧的先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