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海明威生平简短概述57句集锦

海明威生平简短概述57句集锦

海明威生平简短概述

1、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2、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3、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受了伤,三天三夜的搏斗,让他耗尽了精力。但他仍然不后悔,仍然感到了一种胜利,“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给打败”!

4、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5、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举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   (《纽约时报》)   在这个总统死了都不会举国哀痛的国家,海明威何以能令全国上下“沉浸在哀痛之中”?就凭他独特的作品,就凭他那硬汉精神!海明威本人及其笔下的人物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人们争相仿效他和他作品中的人物。

6、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

7、他的短篇百读不厌,因为文字简洁,故事迷人,写法高明,还有一点最主要的,就是小说中的艺术性。这是我认为海明威的短篇比卡佛以及其他短篇高手好的原因。

8、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海明威的语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

9、欧内斯特·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

10、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海明威生平简短概述)。

11、人们痛不欲生,仿佛海明威“把我们的生命也给毁了。如今我也是个死人了”。(奥多内斯)   胡安·贝尔蒙德,这位西班牙最杰出的斗牛士,在听到“欧内斯特刚刚自杀了”这个“晴天霹雳”时,只是慢慢但很清晰地吐出了三个字“干得好!”之后,他也用同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的一生。

12、1918年第一次经历枪林弹雨,子弹和他擦肩而过。

13、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14、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15、  海明威太伟大了,伟大得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如今,树倒了,人们该到哪里去乘凉呢?而那些被这棵大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总算找到了可以教训海明威这头老狮子的机会:“谁会干出这种脏兮兮的事?怎么能留下乱七八糟的一堆脏东西,让人家来清扫?”阿诺得·金利奇的幸灾乐祸之情溢于言表。

16、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7、这是男人的气概,也是英雄的气概。为什么这部中篇小说让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部小说中,有一种精神,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最缺失的东西。《老人与海》就是一个寓言,寄予了作家对人类的精神祝愿。

18、《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19、他还赞同尼采的观点:“适时而死。死在幸福之峰巅者最光荣。”是的,他近期自传性作品《流动的圣餐》的创作陷入了困境,电疗致使记忆衰竭。他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就是: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也许,是他担心自己被打败,而毁灭了自己。   “当他不再是他认为的海明威那条汉子时,他就想死。

20、1950年在船上摔伤,头部和腿部重伤,一根动脉被割断,第五次脑震荡。

21、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Callaghan),建立友谊。

22、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亨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

23、1938年踢门导致大拇指受伤,玻璃划破了他的脚,那只坏眼的瞳孔再次受到重伤。

24、海明的艺术世界,也是他的心灵世界。在《老人与海》中,那个叫圣地亚哥的老人,打上了一条比船还长的马林鱼,结果是得而复失,被鲨鱼吃得只剩下骨架和头了。

25、我认为海明威不仅写得非常好,而且伟大。伟大在他开创出一种写作风格,并且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单论“冰山理论”,就足以让他在文学史上永垂不朽。

26、海明威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最大的是语言,可以说,他改变了欧美文学的传统语言习惯和叙述节奏。像电报般简洁,这是世界文学界对海明威作品的公认。

27、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28、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

29、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30、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31、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

32、”他自己在死前一个月不也说了吗:“一个人关心的是什么?身体健康。好好工作。与朋友同吃同喝,在床上享受人生。可我啥都沾不上了。”言下之意,除了自杀的自由,他就一无所剩了。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最终接受了这个自由,20世纪最后一个英雄就这么倒在了自己的枪下,猎人的最后一个猎物竟是他自己。

33、再比如,海明威小说的心理描写杰出,尤其是心理独白,把故事的空间扩大。再就是他的对话艺术,尤其是在他的长篇小说中,具有戏剧般的对话,是难能可贵的。对话,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叙事,用对话来代替描写,来代替叙事,难度很大。

34、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35、亨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

36、他们两人生前没见过面,但福克纳偶尔会吐槽一下海明威。直到海明威写出了《老人与海》,福克纳在一篇书评里这样赞赏道: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时间会显示这是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他和我的同时代人)所能写出的最优秀的单篇作品。

37、”   时下人人都能接受的两个自杀原因是,海明威不堪忍受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和创作力的衰竭。的确,海明威长期忽视甚至糟蹋自己的健康致使他肉体上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他受尽了消瘦症、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血色沉着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精神疾病等等的折磨。

38、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39、对于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40、”他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学硬汉著称。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那一枪,不仅打飞了自己大半个天灵盖,而且把整个美国,甚至全世界都给打懵了。人们马上意识到,某种至关重要的东西骤然间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海明威一死,他们自己的一生也就黯然失色。

41、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海明威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会面

42、其实,海明威的作品还有很多艺术特色,比如海明威对小说时间的掌握。一部40万字的《丧钟为谁而鸣》,整个故事就三天。《老人与海》,讲的故事也是三天。看来,海明威不愧为大师,有非凡的文学掌控能力。

43、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

44、二次大战时,海明威曾用再见的游艇协助正规军作战,在海上搜寻纳粹潜艇,收到当局嘉奖。其后又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

45、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

46、1961年7月2日海明威遭遇最严重也是最后一次伤害:他在他那支最心爱的英式双管猎枪中装了两法由著名军火厂商提供的性能良好的漂亮子弹,然后用它们自杀。

47、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

48、1953年从汽车上摔出肩膀重伤,扑火被严重烧伤;两次飞行事故,颅骨开裂,两节脊椎粉碎,严重内伤,肝脏,脾和肾损伤,肩膀和胳膊脱位;并且被汽油烧伤,并且第六次脑震荡。

49、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

50、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作品《永别了,武器》

51、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

52、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

53、  至于美国公众的心情,大诗人弗罗斯特在海明威自杀的次日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   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

54、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55、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乃至中国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6、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