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关于安全知识的内容63句集锦

关于安全知识的内容63句集锦

关于安全知识的内容

1、过马路,眼要明,两路纵队靠右行,车辆靠近早避身,举手行礼表深情。

2、(5)要经常检查车子性能,响铃、刹车或其他部件有问题时不能骑车,应及时修理;(关于安全知识的内容)。

3、(1)行走时发生交通事故。大学生余暇空闲时购物、观光、访友要到市区活动,这些地方车流量大,行人多,各种交通标志眼花缭乱,与校园相比交通状况更加复杂,若缺乏通行经验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高。难怪上海一所著名大学的校长说:“在各个大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少数学生书读得越多,越不会走路,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越淡薄,不仅在校园里乱骑车、乱停车,在马路上违反交通规则也时有发生。”

4、3)跳远时,要严格按老师的指导助跑、起跳。起跳时要踏中起跳板,跳起后要落入沙坑中。

5、交通信号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指挥车辆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设置在交*路口显眼的地方,叫做车辆交通指挥灯;另一种是用于指挥行人横过马路的红、绿两色信号灯,设置在人行横道的两端,叫做人行横道灯。我国交通法规也对交通指挥信号灯做出了规定:

6、外出游玩、购物等最好结伴而行,不独来独往,单独行动。

7、(4)知道电源总开关的作用和位置,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发现有人触电时。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救人,应呼喊成年人相助。

8、近几年来,非法的传销组织十分猖獗,有其一套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详细分工,从开始到人身控制,是典型的"经济邪教"。他们以大学生为欺骗对象,通过各种手段诱骗,使众多大学生屡屡陷入非法的传销的陷阱,蒙受经济损失。现将几种常见的诱骗手段介绍如下,谨防受骗。(关于安全知识的内容)。

9、体育课上我们也要特别注意安全,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器械,要注意的事项也不同。

10、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11、4)不要翻越道路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墩,更不能在马路上滑滑板。

12、汽车、电车等机动车,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为保证乘坐安全,应注意以下各点:

13、3)当网友提出单独到出租屋或宾馆、旅店玩时,绝不能答应。

14、(3)警告标志通常为等边三角形(或菱形),黄(白)底黑(红)边,黑色(或深蓝色)图案。用于警告驾驶人员注意前方路段存在的危险和必须采取的措施。如预告交叉口、道路转弯、铁路道口、易滑路段、可能落石路段、不平路面、合流交通等42种标志。

15、购买合格的烟花爆竹,燃放时遵守安全燃放规定,注意消防安全。

16、驾驶人不得将机动车交给无驾驶证的人员驾驶,驾驶人驾车时,不系安全带、车门车厢没有关好、超员超速行驶、人货混装,以及驾驶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的行为都是不安全的。有关科学实验表明,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人的头部一般会受到1800公斤至2870公斤的撞击力,而人的头部能承受的撞击力只有450公斤,佩戴安全头盔对于减轻驾乘人员的伤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摩托车驾驶人及乘坐人应当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无数惨痛的事实再一次警示大家,为了您的安全,驾乘摩托车请佩戴安全头盔。

17、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头脑里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8、2)在进行跳箱、鞍马等跨越训练时,如果老师不在或器械前后缺乏保护措施,同学们千万不可跳跃。

19、必须穿过浓烟逃生时,尽量用浸湿的衣物保护头部和身体,捂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

20、灭火器使用方法:1:拔下保险销,2:一手握紧喷管3:另一手握紧压把4:喷嘴对准火焰根部扫射。

21、3)如遇到坏人以各种理由闯入家中,要在保证人身安全的情况下,与坏人斗智斗勇。如将自己的屋门反锁后,用电话报案,要注意说清楚自己的详细地址;也可用计将坏人吓跑,但要记住坏人的身高、外貌特征,并迅速报案。但不要与坏人硬拼,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及人身安全。

22、  家长与教师应多关心学生,对于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认真、耐心辅导,帮助排解心理障碍。

23、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礼物、玩具、食品,与陌生人交谈要提高警惕。

24、进入公共场所注意观察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记住疏散方向。

25、课间在楼道行走时要注意安全,在楼道内不要打闹、大声喧哗、做体育运动、追逐、跑跳,不要随便退、撞、挤其他同学,不要乱扔杂物,避免发生伤害事故。

26、在炒菜、煎炸食品时,注意小朋友不要在周围嬉戏打闹,以免烫伤;

27、在课间活动时严禁顺楼梯下滑,不允许到假山、水池等危险区域活动。

28、日常饮食不慎,极易引发食物中毒。如腐烂变馊的食物中含有毒素,人吃后易引起恶心、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另外,有些食物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如未煮透的扁豆、发芽的土豆、沾上鱼胆汁的鱼肉、青的西红柿等,我们在日常饮食中一定多加注意。如食入后有不良反映,一定要立即送医院治疗。

29、要自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时不抢行。

30、(6)雷雨天气,千万不要站在树底下避雨,以免遭到雷击。

31、外出要按时回家,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应设法告知家长。

32、是要知道“五懂”:懂得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火灾危险性;懂得消防安全职责制度,操作规程预防火灾措施;懂得灭火和应急疏散及火灾扑救;懂得火场逃生方法。

33、公安机关职责的特点:法律性、政治性、行政性、有限性、责任性

34、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其它重要物质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的防火安全情况。

35、当你处在陌生的环境时,如入住酒店、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了自身安全,务必留心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关键时候能尽快逃离现场。请记住:在安全无事时,一定要居安思危,给自己预留一条通路。

36、到公共场所参加游览,外出散步或户外活动时,教育幼儿要远离变压器、建筑工地等危险的地方,听老师(或者大人)的话,不得随便离开集体,有事应告老师。

37、6)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哪怕安装灯泡等简单的事情,也要先关断电源,并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

38、乘车时不要把头、手、胳膊伸出手窗外,以免被对面来车或路边树木等刮伤;也不要向车窗外乱扔杂物,以免伤及他人。

39、自觉维护公共消防安全,发现火灾迅速拨打119电话报警,消防队救火不收费。

40、(8)不准在车行道上停车或与机动车争道抢行。

41、高层、多层公共建筑内一般都设有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设施安全地离开危险的楼层。如果没有这些专门设施,而安全通道又已被堵,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你可以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或地面;安全逃生。请记住:胆大心细救命绳就在身边。

42、被水淋湿的地板会打滑,瓷砖地板“出汗”也很容易打滑,非常危险。特别是洗手间的门前。地板被水浇湿要及时擦干。

43、细小物,注意玩,千万别往口中含,一旦下肚有麻烦,快找医生莫拖延。

44、4)乘车时要坐稳扶好,没有座位时,要双脚自然分开,侧向站立,手应握紧扶手,以免车辆紧急刹车时摔倒受伤。

45、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安全。以下两点是大家必须掌握并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的。

46、长途旅行需要乘坐火车,乘坐火车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47、生活中要正确使用电器设备,不私拉乱接电线和插座,不超负荷用电,及时更换老化电器设备和线路,外出时要关闭电源开关。

48、l.按照车次的规定时间进站候车,以免误车。

49、(1)过马路时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50、要经常检修自行车,保持车况完好。车闸、车铃是否灵敏、正常,尤其重要。

51、教育儿童不玩火,将打火机和火柴放在儿童拿不到的地方。

52、2)把他扶到阴凉处,松开衣扣,用毛巾冷敷颈部,及时补充水分。

53、(5)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54、不向车窗外扔废弃物,以免砸伤铁路边行人和铁路工人,同时也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55、被烟火围困暂时无法逃离的人员,应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和能避免烟火近身的地方。在白天,可以向窗外晃动鲜艳衣物,或外抛轻型晃眼的东西;在晚上即可以用手电筒不停地在窗口闪动或者敲击东西,及时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引起救援者的注意。因为消防人员进入室内都是沿墙壁摸索行进所以在被烟气窒息失去自救能力时,应努力滚到墙边或门边,便于消防人员寻找、营救;此外,滚到墙边也可防止房屋结构塌落砸伤自己。请记住:充分暴露自己,才能争取有效拯救自己。

56、  不准爬越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57、(1)告诉成年亲属自己去哪里,大约什么时候回来,与谁一起。

58、  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靠右行,不许将手搭在他人肩上或背上,不许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不准在楼梯、楼道上疯跑打闹,不靠近窗户玩耍探望;

59、3)过于冒险,在竹筏或爬到岩石上跳水,入水下洞穴探险,冰上嬉戏。4)不要到深水、风浪、急流,有岩石、陌生的地方及没有安全标志的区域游泳。

60、1)要和同学结伴上学、回家,尽量不要单独外出。

61、横穿马路应该注意什么?横穿马路,可能遇到的危险因素会大大增加,应特别注意安全。

62、上下楼梯靠右边走,不从楼梯扶手往下滑,不做爬窗、扒窗、跳楼梯、玩门、从高处往下跳等危险的动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