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58句集锦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58句集锦

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1、  她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著作(也许是她口述,被他人记载成书)。这些书因当时无法传播而只好埋在地下,后成为宁玛派的伏藏。益西措甲成为藏族历史上最早的密宗大师和有成就的女性高僧。

2、他们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历史,但归根究底他们是人民群众的代行者,他们的意志是人民的共同意志,他们的行为是人民的共同期待,杰出人物使分散的人民群众的力量得到了汇聚,加速了历史的变革,但不能决定历史的根本发展方向。

3、孟子也常称颂伯夷,他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他的称颂伯夷,大意亦与孔子相同。孟子又将伯夷、伊尹、柳下惠并称为三圣人。他说:“伊尹圣之任,伯夷圣之清,柳下惠圣之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在政治上得志成功的人。伊尹为汤相,亦是政治上一得志人物。但伯夷、柳下惠,则并无表现,并无成功,孟子却将他二人与尧、舜、禹、汤、伊尹相提并论,同称之为圣人。

4、  第五世喀觉巴姆(1586-1640),贡宇噶玛村人。

5、有人幸而生于治平盛世,但亦有人不幸而生于衰乱之世。若说历史以人为主,要人物来创造持续,则似乎在治平盛世所出人物必较多,又较胜。在衰乱之世所出人物必会较少,又较劣。惟其所出人物多又胜,因此才成其为治平隆盛之世。惟其所出人物少又劣,所以才成其为衰乱世。我想普通一般想法应如此,但根据中国历史看,却并不然。

6、如王昆仑认为,尽管道德观点不可忽视,可是对历史人物估价还是首先衡量他对历史的客观效果。还有学者把道德标准归结于历史进步标准,即论定历史人物善恶是非的关键,是看他加速了还是延缓了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把道德标准归结于生产力发展标准。(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7、说到唐代,自然可说是治盛世。但唐代人物,开元以前转似不如天宝以后。宋代虽非乱世,亦可称衰世。但宋代人物,却超过了唐代。尤其在南宋末年,国家将亡,出一朱子。论其在学术史上之地位,尤应越出在郑玄之上。就其在宋以后中国历史上之作用与影响言,殆可埒上孔子。孔子与朱子,是中国史上前后两位最伟大的人物,却均出在衰乱世。

8、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曾国藩读书会”  →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或者“置顶”

9、孟子也常称颂伯夷,他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他的称颂伯夷,大意亦与孔子相同。孟子又将伯夷、伊尹、柳下惠并称为三圣人。他说:“伊尹圣之任,伯夷圣之清,柳下惠圣之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在政治上得志成功的人。伊尹为汤相,亦是政治上一得志人物。但伯夷、柳下惠,则并无表现,并无成功,孟子却将他二人与尧、舜、禹、汤、伊尹相提并论,同称之为圣人。

10、古代皇帝妃子众多,每晚都要“翻牌子”,为什么生的孩子却不多

11、d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d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作出了全面的公正的科学的评说。它合情合理,折服人心。在如何科学评价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又创添了一个光辉的范例。

12、  玛吉拉珍不仅是藏族杰出的女密宗大师、女觉宇派的创始人,而且还通晓五明,一生有论著10多部,在藏族历史上,她是一位具有很高学识的女性高僧大德,在拉萨布达拉和其他寺院中供奉有她的画像唐卡。

13、《碧血剑》:袁崇焕、崇祯、李自成、长平公主阿九等

14、“历史作用”为“首要”、“根本”或“唯一”标准。

15、从另一方面说,卫青、霍去病、李靖、李勣诸人之成功,只表现在事业上,事业表现即代表了其人。我们可以说,卫、霍、二李,其人与其事业,价值若相等。但岳飞、史可法诸人,因为他们的事业失败了,故其事业不能代表其人,最多只代表了其人之一部分,而此等人物之整体性,则远超乎其事业之外。我们看卫、霍、二李,只见他们击匈奴、败突厥,觉得他们的事到此而止了。因而其人物之本身价值,反不见有什么突出性。但我们看那些失败英雄时,此等人物乃被其所努力之事业抛弃在外,因而其全心全人格反而感得特别突出。宋儒陆象山曾说:“人不可依草附木。”一有依附,其人格价值便不会出色。纵使依附于事业,也一样如此。失败英雄,因无事业可依附,而更见出色。

16、斯大林前述所说的“一般的公理”亦即“成王败寇”论,对中国历史而言却未必如此。赢得现世未必赢得历史;失败于现世,未必失败于历史。现世的所谓成功者,在现世角逐中可能做到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甚至制造人间灾难,但他们在历史中却会遭受子孙后代的谩骂与唾弃,例如慈禧。现世中的失败者未必是历史中的失败者,而是历史中的成功者并享有盛名与不朽,比如文天祥。史家若只以成败论史,挑选胜利者,牺牲少数失败者,那么不但历史因此失真,而且人类文明能不能延续,也将是大问题。例如,“遇罗克和张志新的言行尽管未对‘文化大革命’进程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但任何关于那段民族痛史的记叙如果绕开他(她)们都是不公正的。”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在现世中失败的历史人物成为民族精神的“典范”,并对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中国历史注重衰世乱世人物、失败的人物、无表现的人物,认为是中国的“史心”和中国历史文化的精义所在。(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17、隋文帝(541-604),五胡乱华使中国汉民族陷入了类似欧洲黑暗时代的年代,且长达三个半世纪。隋文帝这时统一中国,他使中国避免了蛮夷化!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首先他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再次是废除酷刑,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影响巨大的科举选士制度。“读书做官”的历史动力和影响力大得无法估量。

18、乔治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廊坊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19、  这个教派有强烈的苦行僧精神,他们的门徒们在荒山野林或山洞岩洞中苦修,很少建立寺院。这个教派主张勤修苦炼。

20、第一类:先说关于治世盛世的人物与衰世乱世的人物。

21、  女性穿着打扮要讲究美丽、鲜艳、文雅、贴身。佩戴针线盒(呷乌)、奶钩、手镯、戒指、头巾、围腰和其他金银珠宝装饰,与妇女所从事的农牧业、纺织、交际、家务、生儿育女和其他精细活等职业相配。要突出藏族女性美丽健壮、贤惠温柔之特点。

22、玉阳子王处一在小说中力斗金国四大高手,被灵智上人的大手印所伤,但真实历史上的王处一却受到金章宗的召见,并接受了金国朝廷的册封!王处一“铁脚仙”的名号倒是真实的。

23、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凡逢盛世治世,如汉、如唐、如明、如清,所出人物反而比较少,他们对此下历史之作用与影响也往往比较小。至于衰世乱世,如战国、如汉末、三国、如宋、如明末,所出人物反而比较多,其对中国历史此下之作用与影响也比较大。此处实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项伟大精义所在。他们虽生存在此时代之中,而他们的精神意气,则无不超越乎此时代之外之上,而又能心不忘此时代。他们都是能主持一时代,而又能开创一时代之大人物。

24、有人幸而生于治平盛世,但亦有人不幸而生于衰乱之世。若说历史以人为主,要人物来创造持续,则似乎在治平盛世所出人物必较多,又较胜。在衰乱之世所出人物必会较少,又较劣。惟其所出人物多又胜,因此才成其为治平隆盛之世。惟其所出人物少又劣,所以才成其为衰乱世。我想普通一般想法应如此,但根据中国历史看,却并不然。

25、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个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考古学佐证。历史简单的概括:以前发生的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事,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历史人物是构成历史的重要要素,构成历史的要素有很多,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如果单讲事物,在事物里面,人便是非常重要的要素。

26、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或主要功能,是在希望人能成为一历史人物。一历史人物,比一专门史学家更重要。人群所需要者,乃是在此人群中,能不断有历史人物出现,才能持续旧传统,开创新历史。这比不断有史学家出现更需要。我此讲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也可说主要用意即在此。

27、中国古人又说“诗言志”,中国人有时把此志只在文学中诗中来表现。若我们把西方人观点来看中国人,有时觉得像是不积极,无力量,无奋斗精神。我亦常说中国史像似一首诗。但诗中有志,看似柔软无力,却已表现出无限力量。诗可以风,我们不得已而思其次,不治史,姑且学诗。

28、譬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人物。但他生于春秋末期的衰乱世,霸业已尽,时代将变。可说此一时代,已濒临旧历史传统崩溃消失的末路,势已不可收拾,谁也挽回不过此一颓运来。孔子以后,如孟、荀、庄、老诸子生于战国,论其时代,更不如孔子。那时天下大乱,残局日破日坏,更是无可收拾了。然论开创此后历史新局面,能在中国此后历史上具有无比的大作用大影响的人物,我们总不免要数说到先秦。试问先秦人物,岂不全是些衰乱世的人物吗?

29、  了不起的女瑜伽行者,密宗教义的实践者!

30、斯大林曾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斯大林所说的公理,用中国古语即为“成者王侯败者寇”。这种评价观念或标准即为本文所说的“成王败寇”论,或“英雄成败”论。这种观点主张以成败论英雄,历史人物如果在现世中是成功者,那么在历史上也是成功者;如果在现世中是失败者,那么在历史中也是失败者。这种标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以“历史作用”标准出现,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统人民利益、社会需要等具体标准。“成王败寇”论与这种“历史作用”标准虽表述不但基本观点一致,即都是以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或准则。

31、  休色罗钦(1820-1950)是近代藏族著名的女佛教活动家和佛教领袖。她不但佛学知识渊博,而且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深奥的佛教哲理。她从6岁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她长期在拉萨附近的一修行洞中习法修行。休色罗钦常以说唱方式传教,拥有众多信徒。由于她精通佛法,对传播佛教文化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因此,人们将她尊为玛吉拉珍的转世化身,称她为罗钦仁波齐。

32、  第七世却珍旺姆(1708-1752),生于拉萨桑朱童麦。

33、说到唐代,自然可说是治盛世。但唐代人物,开元以前转似不如天宝以后。宋代虽非乱世,亦可称衰世。但宋代人物,却超过了唐代。尤其在南宋末年,国家将亡,出一朱子。论其在学术史上之地位,尤应越出在郑玄之上。就其在宋以后中国历史上之作用与影响言,殆可埒上孔子。孔子与朱子,是中国史上前后两位最伟大的人物,却均出在衰乱世。

34、彭和尚彭莹玉,小说中彭莹玉武功不高,尚且不如丁敏君等几个峨眉二代弟子练手,因此而瞎了一只眼睛,但是却以智谋见长。历史上彭莹玉十岁就当了和尚,后来加入白莲教,成为当地教首,并且到处散布弥勒降世的谣言,因为当时皇帝昏庸,百姓困苦,所以很快就有了很多教众。他先后拥护周子旺和徐寿辉当皇帝,他自己在幕后操作,是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人物。

35、后来察罕帖木儿遇刺身亡,王保保继承了他的军队,并官拜太尉、中书省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银青荣禄大夫,继续与起义军作战。

36、另外,在小说中,王重阳还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相好——林朝英,但是两人侑于世俗和性格中没能走到一起,在真实历史中,林朝英并没有此人。至于王重阳的师弟,老顽童周伯通,在历史上确有此人,也是山东宁海的一个大户,是王重阳传教的主要资助者,王重阳与其兄弟相称!全真七子称呼周伯通为师叔是没有错的。

37、首先,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的理论前提是人与社会都离不开道德。道德是文明与精神的高度体现,也是人与兽分野最显著之处。“人之为人,人之高于动物,人的尊严等等,唯一充分体现于他的自由的道德实践。”也正因为人是“道德的主体,所以他成其为人”。同时,社会必须有一套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来维系其存在,否则而不成为社会。其次,不容置疑、不可否认的是,尽管道德是一主观理念,但这一理念本身及其所外化的人的行为却是一种历史客观存在。尽管民族、时代、历史条件各不相同,但人类对于善恶、公正的看法还是一致的。这些都是对历史人物进行道德评价中的本体依据。再次,历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有理想、有目的、有追求的人不可能不与道德问题、价值问题发生关联。那种“认为在历史科学上有时只能持一种绝对摆脱价值的观点,不仅避免做出褒或贬的价值判断,而又还要避免使用理论上的价值联系,这乃是欺人之谈。”所以,“未有不分贤奸,不加褒贬之史学”。由此可见,无论从哪方面讲,在史学研究与历史人物评价中无论如何排除不了道德判断。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进行道德判断,以及把道德标准的运用限定在什么范围之内。

38、孙子(前544年-前470),名孙武,人称”兵圣“和”百世兵家之师“。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它的军事思想、军事体系、文学语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孙武的军事言论和思想影响着历代的名将和战争。这部名着在近代已风靡全世界。

39、第三类:要讲到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40、诸位当知,此处实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项伟大精义所在。诸位如欲了解此中精义,可自试读《论》、《孟》、《庄》、《老》诸书。凡此诸书中所陈述,何一非人生最高理想,何一非人类历史之伟大展望。但在他们书中,却不见他们时代的衰乱实况来。诸位如欲认识他们的时代,当另读《左传》、《战国策》等史籍。诸位把此两方面会合看,便知他们之伟大处。他们虽生存在此时代之中,而他们的精神意气,则无不超越乎此时代之外之上,而又能心不忘此时代。他们都是我所谓能主持一时代,而又能开创一时代之大人物。

41、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扬于世。由三丰而后,至明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张松溪为最著。

42、但是,就总的来讲,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说历史进程都包含着偶然性成分,但不是绝对的,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只会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这利,影响发生的可能及其范围,却要依当时的社会组织以及当时的社会力量对比关系来决定。”(14)“如果这些少数人不适应群众,群众有时就会对他们不大客气。”(15)因此,我们在评说中,不要太着重于个人的偶然性因素,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还是要从客观社会环境中去找。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更多地受环境的支配,而不是受自己的意志的支配。”(16)“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17)而且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看到历史过程中除了经济状况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以外,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决定历史进程的就是这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创造的。”第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鼠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因此,我们在分析历史事变和历史人物时,决不如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那样容易。(18)我们分析毛泽东同志犯错误的原因时也应当是如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开初的动机是为了反修防修。但是,后来却变成了一场严重的内乱,这是他开始所未料到的。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只是毛泽东同志单个的意志,其中包括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中的人的意志,也有许多天真烂漫、推波助澜的人的意志,等等。毛泽东同志处于各种力量交叉的合力之中,以至于他自己都无法收拾,只能依靠他的战友和毛泽东思想教育出来的一代人,在他逝世以后来纠正,这就很说明问题。因此,我们现在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就不能把犯错误的责任仅仅归咎于毛泽东同志一个人。不然的话,一是不公正;二是没有解决问题。如果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d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一个人,仿佛在过去的历史上,这个人就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没有任何支持和反对的力量存在,整个阶级、整个政d、整个领袖集团中的其他成员都是无所作为,只是错误和灾难的消极的承受者。这样来看待历史,实际上又是一种英雄史观的翻版。

43、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代崇拜的三大文学家,屈原、陶渊明与杜甫,此三人,皆为众熟知。屈原可说是一位在政治上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陶渊明则是一位不愿有所表现的人物,杜甫则是意欲求有表现而终无机会让他表现的人物。他们均以自己一份赤忱的热情,透过文学,而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来。上面说过,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现,别人反而对他为人不易有更深的觉察。惟在衰乱之世,不得志,失败了,或是无表现,这样的人,凡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内心意志来,如上三人均是。

44、  第六世丹增德钦赤伦措姆(1641-1707),朗卡子雅卓达龙村人。

45、且看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大圣人周公与孔子。周公得志在上,奠定了周代八百余年的天下。孔子不得志,他尝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自叹其不能如周公,而道终不行。但孔子对此后历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反而比周公大。唐以前的中国人多推尊周公。故从历史眼光来说,周公反而不能与孔子比,这亦因周公在当时是得志而成功的人物。周公的全心与全人格,反而给他的得志与成功全代表去了,也可说全掩盖住了。孔子则是一位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因此孔子的全心与人格,反而更彰显地照耀在后世。

46、姬发(约前1087-前1043),西周的创建者,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长达八百年的西周王朝,为早期华夏民族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姬发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史称周武王。

47、王重阳入道之后,自称得吕洞宾传授真诀,于是就弃家装疯,到终南山修道,在终南山修道期间,他掘地为隧,封高数尺,在四隅各栽海棠一株,以表“欲四海教风为一家”之志,居于穴中修炼,名为“活死人墓”。看了吧,王重阳的活死人墓是真,但是储存抗金物资是金庸先生杜撰。

48、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历史是关于全人群的,但在此人群中,能参加创造历史与持续历史者,则总属少数。似乎中国人最懂得此道理,因此中国历史记载最主要的在人物。向来被认为正史的二十四史的体例,特别重要是列传。可见中国人一向以人物为历史中心。故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得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固然也有人脱离了人和人物中心而来研究历史的,但其研究所得,将总不会接触到历史之主要中心,这是决然可知的。

49、又如宋初陈抟,居华山修道,恒百余日不起。又有林和靖,隐居西湖孤山,垂二十年,足不履城市,植梅畜鹤,时谓其梅妻鹤子。此等皆同为后世称道。我们今天如去富春江畔,或去西岳华山,或去杭州西湖,自然知道对这些人心焉向往。即使我们并不亲历其境,但也多知道他们的姓名,对于他们那种无所表现的人格,亦可谓乃只表现一无表现的人格,还像历历在目,这也真是怪事。

50、司马迁(前145?-前87?),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着有《史记》,他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以史为鉴,更多的是指这部《史记》为史料!他使此后中国的历史成为有记载的历史,这一点影响至深。司马迁的影响是中国如何治,而孙武的影响是中国如何战。他是中国历史一颗闪亮的巨星!

51、长春子丘处机在小说中刻画成疾恶如仇的侠士,但真实丘处机19岁就出家拜王重阳为师,一生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丘处机晚年声名大噪,主要是不远万里西行面见成吉思汗,得到成吉思汗的尊重,其中丘处机一言止杀,立下无量功德!

52、这并不是说,在历史上凡属成功的人物,皆是无价值。乃是说,遭遇失败的人物,在其深厚的历史上,反而更显得突出。此因人物之伟大,并不能专以其事业作代表。但此也须人物自心能识得此理,又须有史学家能为此阐发。因此我说这是中国的史心,亦正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之真精神所在。

53、孔子(前551-前479),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54、金庸虚构的大反派汝阳王府并非虚构,但是其中人物却只有一个是历史真实存在的,赵敏的父亲并非是汝阳王,历史上汝阳王是赵敏的哥哥王保保,王保保也被称为蒙古帝国最后的名将。

55、昔范仲淹作《严子陵先生祠堂记》,末后两句为“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有一人说,“德”字不如改作“风”字,范公欣然从之。上面说过,孔子四科,德行为首,而颜回、闵子骞、仲弓、冉伯牛那些德行人物,却都是无表现的人物,故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格,但此只属私人的。风则可以影响他人,扩而至于历史后代,并可发生莫大影响与作用。

56、成吉思汗的形象由于蒙古建国之初,留下的史籍资料不多,所以大概就是如此。

57、孟子(前372-前289),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孟子》一书是中国古代的“四书”之一。孟子的仁政学说和人类性善论,是中国不会出现宗教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孟子加速了中华文明的成熟和强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