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歌创作风格
1、第一例,前一句乾坤到处是战乱杀戮造成的赤红的鲜血,这是想象,后一句迷雾重重使日月都变成灰蒙蒙的黄色,应该是冬季眼前的实景,这样现实与想象交织,就将安史乱后乾坤流血、日月无光的悲惨景象表现出来了。第二例,满头白发是写实,丹心如灰则是写虚,将杜甫晚年衰老白头、心如死灰的形象刻画出来了。第三例“寸心赤”是虚,“青山落日江湖白”则是写实,以真衬虚,更见丹心赤诚的高贵。第四例,最有艺术性,在大雪酷寒、饥冻交迫的困窘之中,诗人多么希望眼前空空的酒杯里有一杯绿色的暖酒,冰冷的火炉中仿佛升起红闪闪的火焰,以幻觉的温暖来慰藉现实的凄凉,令人心碎!如果联系到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真实描写,则见老杜处境多么艰危!让人想起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认为杜甫的伟大之处还不仅仅在于他以信史的笔触写出了时代、人生的血泪,而更在于他身处艰难困苦之中依然以坚韧顽强的精神信念温暖着自己、温暖着血泪斑斑的现实,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
2、不平则鸣。一方面,认为诗歌源于内心有感而发,且更倾向于“感激怨怼”的情绪,所谓“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另一方面,重视“郁于中而泄于外”,强调诗歌的抒情功能。
3、意义:突破传统温柔敦厚的诗教,将重视诗歌的社会功用转为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感和艺术创造力,从而把握了诗歌的本质。
4、2022作文素材:“三牛精神”解读及精彩时评
5、中国古代四大才女是指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有争议为班昭)。她们是中国赫赫有名的女子,才华横溢、德才兼备,令多少后人无比向往、敬仰这些红颜,真正揭示了一句话——谁说女子不如男!
6、中国北宋诗人苏轼和黄庭坚的并称。苏轼和黄庭坚都是宋诗风格的体现者,影响都很大,因而自北宋末以后,不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常常以“苏黄”并称。
7、2022高考语文题型归纳:作用类(小说、散文)
8、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9、用颜色词语来描写客观世界的事物,是人们认识宇宙自然和认识自身的意识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诗歌本身由朴素向绚丽演进过程中不断踵事增华的结果。自从谢灵运、谢朓大量创作山水诗以后,诗人们对光线与颜色的敏感逐渐增强,将颜色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着力表现。特别是杜甫,他呕心沥血、惨淡经营诗歌的艺术境界,将颜色词语纳入到炼字与炼境中来,形成他独特的美学追求。他喜欢将颜色词放在句首醒目的位置,如:
10、韩诗善于运用动词,几乎无物不处于跳脱动荡的状态,因而他刻画动物非常生动形象。如《汴泗交流赠张仆射》写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打马毬的情景,在“击鼓腾腾树赤旗”的气氛烘托下,“百马攒蹄近相映”,将军率领部下奋杖击毬,做着高难度的惊险动作,或“侧身转臂著马腹”,或“挥霍纷纭争变化”,使那彩色的马毬如“霹雳应手神珠驰”,最后衬托以“欢声四合壮士呼”,从而使击毬场景如在目前。韩愈为了突出加强艺术效果,特意添加一句“红牛缨绂黄金羁”将那马的装饰写出来,遂给人珠光宝气的奢华印象。还有《雉带箭》中这样描写中箭后的野鸡:“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虽然主要表达的是将军的高超射技,但留给人们鲜明印象的还是那插着白色箭头的羽毛五彩纷披的锦鸡。又如《叉鱼》中刻画夜半燃起火炬叉鱼的血腥场面,那些鱼有的鱼鳞被击碎,有的眼睛被洞穿,相当残忍的景象是“中鳞怜锦碎,当目讶珠销”,而整条河里更是“血浪凝犹沸,腥风远更飘”,这是何等恐怖的画面!韩愈贬官南方后,所见的动物更与中原山野迥异,因而也变得更加怪异,像《刘生》中这样刻画岭南炎洲的动物:
11、“诗言志”是中国古诗词的本质,例如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其诗歌中经常出现“香草美人”的比喻,司马迁就说“其志洁,故其称物方”。这种人格与景物的融合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构思方式之一。
12、韩愈诗歌是中唐诗坛的一面旗帜,给人的印象是雄奇险怪,成为唐诗风格转变的一个鲜明标志。历代研究韩诗成果特别丰富,唯近代陈衍《石遗室诗话》中一句评价“纷红骇绿,韩退之之诗境也”比较独特,除了指出韩愈诗歌给人震撼惊悚的艺术感受之外,似乎还有更为特别的内涵,其中应该包含了韩愈诗歌丰富的色彩世界。一部韩诗可以说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形象记录,不仅主观性特别强烈,想象奇特,而且内涵深邃,富有厚重的文化内涵。陈允吉教授发挥近代沈曾植先生提出来的韩愈诗歌应当与密宗及西藏曼荼罗画相联系的观点②,挖掘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深刻影响③,都看到了韩诗与中唐绘画(尤其是佛画)的深刻联系。本文打算从更为广泛的视角探讨韩愈诗歌的色彩世界,其实,韩愈在运用色彩方面还有更为高远的艺术追求,不仅仅是佛画,甚至山水画、人物画等都对韩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妥之处,敬祈通家指正。
13、吴振华(1964—),男,安徽宿松人。文学博士,硕导。现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过《韩愈诗歌艺术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研究》、《历代序跋赏读》、《唐诗品读》、《唐宋散文品读》、《唐代诗序研究》等专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14、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15、25000字开启你的21文学考研之路!附147篇院校经验贴
16、杜牧《赤壁》有句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试略加赏析;本诗是如何采用翻案法的?诗中用“二乔”事说明什么问题?
17、“沈宋”是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18、2022高考语文题型归纳:形象特点类(小说、散文、戏剧)
19、父子三人在文学成就上各有建树,因此被人合称为“三苏”,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20、 晚唐诗人在政治上显得软弱、平庸,逃到个人生活的琐事之中寻求一时的快慰,或陷入个人情感纠葛中,品尝内心的哀愁。
21、韩愈诗题材选择上的不平凡,,善于捕捉和表现变态百出的形象,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喜欢描写自然界的奇景奇物、人世间的奇事奇态,如《调张籍》、《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22、2022高考作文:如何突破作文45分“坎”
23、译文: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24、杜甫集诗之大成,奇险乃其一偏,韩愈继之将此发展到极致而“自成一家新语”。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诚然不错;但说宋之诸人“皆愈为之发其端”,则有未确。若追溯起来,发宋诗之“端”者,实是杜甫。杜诗不仅表明中国诗歌史从浪漫转向写实的重大变化,而且以更加内在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的转型以及士人社会地位的调整为背景,反映士人文化心理与时代文化精神的重大变化,以及随之而来审美范型的重大转变。就诗歌演进的历程而言,杜诗肇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由所谓“唐音”向“宋调”的转变。可以说,整个北宋诗坛是为杜、韩所笼罩的。宋初所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三大诗派,除西昆体的代表诗人杨亿不喜杜甫外,大多尊杜。如白体的代表诗人王禹偁,即尊杜胜过尊白,宣称“子美集开诗世界”,可谓两宋尊杜第一人。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道尊孔孟,文宗韩愈,诗尊杜甫。而真正把孟子、韩愈、杜甫三人一齐推向高峰的,是王安石。作为志向远大而又学识渊博的改革家,王安石是将杜甫作为诗艺和道德两臻极致的榜样来学习和崇仰的。他的诗用硬语,押险韵,好用典,讲对仗,有类杜、韩,而其雅丽精严,又有杜、韩所不及者。王安石之后,亦多是从道德和诗艺两方面推尊杜甫,而多赞誉韩愈的文章。如苏轼、黄庭坚等都是。及至秦观的《韩愈论》,纵论古今诗文的因革演变,而大赞杜甫和韩愈乃“集诗文之大成者”。李纲《读陈子直短歌三复而悲之次其韵》云:“君不见韩昌黎,文章二百年。又不见杜陵老,风月三千首。”此后论诗,几乎都是独尊杜甫了。胡应麟说得好:“六一虽洗削西昆,然体尚平正,特不甚当行耳。推毂梅尧臣诗,亦自具眼。至介甫创撰新奇,唐人格调,始一大变。苏、黄继起,古法荡然。”应该说,诗至王、苏、黄,“宋调”已正式形成了。“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王、苏、黄乃上继杜、韩而变,变亦利弊互见。等而下之,学杜、韩则多得其皮毛矣。诚心而论,末流之弊,虽不能归罪于首倡者,但诗变而极,必生其弊,亦诗道发展之必然也。
25、卷卷落地叶,随风走前轩。鸣声若有意,颠倒相追奔。空堂黄昏暮,我坐默不言。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问我我不应,馈我我不餐。退坐西壁下,读诗尽数编。作者非今士,相去时已千。其言有感触,使我复凄酸。顾谓汝童子,置书且安眠。丈夫属有念,事业无穷年。
26、韩愈在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
27、从某种意义上讲,过于追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过于散文化,往往会减弱诗的韵味。韩愈及韩孟诗派中人自不免此弊。如韩愈的弟子卢仝(号玉川子)做了一首《月蚀诗》,便过于散文化,如开头即云“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与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开头“元和庚寅斗插子,月十四日三更中”云云,则是学杜甫《北征》诗开头“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而韩诗大半增减卢仝诗句,不及杜诗远矣。如《古风》全用古文句法,难怪刘克庄将其误为“古赋”。又如《落齿》,全诗用十八韵三十六句絮絮叨叨地写掉牙,又用“焉”、“矣”、“尔”等虚词津津有味地加以描绘,真是一首歪诗。故沈括云:“韩退之诗,乃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而格不近诗。”
28、韩孟等人首先强调的是“不平则鸣”。在艺术创造上,韩孟诗派追求“笔补造化”,从“不平则鸣”到“笔补造化”,韩孟诗派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含的诗歌创作理论。
29、诗人写人物态度至不可移易。元微之《李娃行》云:“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此定时娼妇。退之《华山女》诗云:“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此定是女道士。东坡作《芙蓉城》诗,亦用“长眉青”三字,云“中有一人长眉青,炯如微云淡疏星”,便有神仙风度。
30、我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一年四季节物变换,山水景物的颜色也不断变化。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山青水碧;夏阳如火,绿叶纷披,云白天蓝;秋高气清,枫叶流丹,硕果金黄;冬风凛冽,雪域万里,素裹银装。这些丰富多姿的景物被写进诗词歌赋等艺术作品里,就形成一个富于审美意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就有大量的颜色意象,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桃花(《桃夭》),“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的白茅和美女(《野有死麕》),“绿兮衣兮,绿衣黄裳”的亡妻衣服(《绿衣》),“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淇水绿竹(《淇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的美人庄姜(《硕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芦苇霜花(《蒹葭》),等等。诗经时代人们虽然关注到事物的色彩,但是还未能将这丰富的色彩独立出来作为审美的对象,因为这些具有色彩的山水景物或人物并不是中心意象,有很多是作为比兴象征使用的,换句话说,人们关注的是景物的象征意蕴而不是其本身的美。到了楚辞时代,大量的芳草花木被写入诗中,出现了“秋兰兮蘼芜,绿叶兮素华”、“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青云衣兮白霓裳”、“紫贝阙兮朱宫”、“乘赤豹兮从文狸”、“绿叶素荣”“青黄杂糅”“精色内白”、“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红壁沙版,玄玉梁些”、“美人既醉,朱颜酡些”、“朱唇皓齿”“粉白黛黑”等色泽鲜艳、藻饰华丽的芳草、橘树、神人、美女、仙宫意象,极具审美意蕴,可以看到诗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尽管这些色泽艳丽的诗句在《楚辞》的全部作品里并不占主导地位,但仍然给人以光怪陆离的印象。历经两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古诗的色泽枯淡之后,到西晋陆机提倡“诗缘情而绮靡”,诗歌语言再次向色彩斑斓演变,出现“诗至于宋,体制渐变,声色大开”④的现象。像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出现了“白云抱幽石,绿竹媚清涟”、“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初篁包绿箨,新蒲含紫茸”、“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等着色瑰丽的佳句;谢朓的山水诗中也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琼树落晨红,瑶塘水初绿”等色彩鲜明的佳句;还有像《西洲曲》的“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梁武帝《籍田》的“千亩土膏紫,万顷陂色缥”、沈约《早发定山》的“标峰彩虹外,置岭白云间”、阴铿《渡青草湖》的“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等,也都是对颜色光线很敏感的诗句。说明诗人们对颜色的审美已经由不经意的描写进入到刻意追求的新境界。
31、多重渊源。《卖炭翁》即是以三七句式起首的杂言歌行。
32、开元盛世,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王、孟、高、岑等共同把诗歌创作推向一个高峰。杜甫要超越同时大家,必须创新,开辟一条自己的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的“语”,实际上就是指诗歌创作。诗怎样才能“惊人”?杜甫追求的目标之就是“奇”。怎样才能达到“奇”?杜甫主要采取了三种手法: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探索新的体式和句式。
33、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34、2022作文素材: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35、韩愈诗歌刻画了一个“纷红骇绿”的艺术世界,其色彩意象分为动物、植物、人物、文物、器物等方面;他既重视“着色与炼色”的锤炼,也重视“实色与幻色”的交织,还特别创造了“堆色与藏色”的技巧;其诗受宗教绘画、人物画、山水画的深刻影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36、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37、韩愈诗歌中描写山水景物和人物往往在绝妙的比喻中加入丰富的颜色,以增其惊奇险怪的效果。他的颜色世界构成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38、(3)意境:将烟、水、月、沙溶成一幅迷朦中透着冷寂,清丽中微露哀伤的秦淮夜色图。
39、韩文公倡导的文风使从东汉到隋代已经衰败了八代的文风重又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家道统拯救了沉溺于佛老思想的天下人心,他的忠谏触犯皇帝使之大怒,而他的智勇却胜过了三军的统帅(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40、韩愈以狠、重、奇、险的笔调,创作了一系列险怪奇诞的意象,并呈现出充满刚大冲荡之力量感的雄厚浑茫的诗歌意,这在中唐诗坛上显得十分独特。
41、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
42、⑬转引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上册第568页,汇评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3、“竟陵八友”指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中最有成就的是沈约与谢朓。
44、(本文原载《杜甫研究学刊》2017年1期)
45、韩孟体特点:韩愈、孟郊的联句诗具有鲜明的特色;韩愈、孟郊诗都以骨力奇崛著称。
46、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47、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48、中唐前期:低潮时期,代表诗人刘长卿、韦应物(山水诗)、李益(边塞诗)。
49、(2)“紫泉”:即紫渊,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玉玺”:皇帝的玉印;“日角”:指庭中骨起状如日,有帝王之表。是古代谶纬家恭维皇帝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