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刘基传94句集锦

刘基传94句集锦

刘基传

1、(出自):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刘基传)。

2、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3、《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4、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在收集胡惟庸罪行时,御史涂节揭发五年前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做了文章毒害刘伯温。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正史记载的这桩定案有很多疑点:其刘伯温没有发现药方上有问题。

5、许望为了不辜负秦始皇的期望,对女儿是精心养护,还给她特意请了教书先生。莫负名声大震之后秦始皇也派人来请,但是莫负却选择了装病,父亲的问的时候她只是说天下大乱,并且将自己的名字莫负改成了负。两年后天下果然大乱,就在这时刘邦听说许家女儿的事情就像前来拜访一下。谁知许负一见刘邦、萧何等人就让父亲追随刘邦,因为她看出了刘邦是帝王之相,而萧何等人将来是位极人臣的相貌。

6、   对刘伯温传说的传承演绎,还有另一股重要的力量,那就是民间传说。

7、倘无刘基的匡治之道,比如献计十八策,包括他的先讨陈友谅、后伐张士诚的军事谋略,朱元璋想要平定南方、举兵北进、最终问鼎中原就难免更为跌宕。另外,若非刘基对朱元璋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濡染,谅识字不多的“游丐”朱元璋,也很难达到后来晓知古今的程度。何以见得?有朱元璋的原话为证:“节次随朕征行,每于闲暇,(刘基)数以孔子之言开导我心,故颇知古意。”承认自己受过刘基的“开导”,至少说明朱皇帝创业之初尚具谦逊的一面,亦深悟择交如求师的道理。清代张汝瑚有言:“常闻高皇帝之称先生(刘基)也……嗟乎!先生之引君当道,勤勤恳恳如此,此子房(张良)、孔明之所未有也。”可见刘基的辅佐,对志在天下的朱元璋,是赢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以上多谈刘基对朱元璋的辅佐之功,但他们这对君臣,实在讲应算是彼此成就了对方,故也不能不提朱元璋的识人之明。

8、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9、首先是许负,生年不详,猜测应该实在始皇二十六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前221年。因为这一年,天下统高兴的秦始皇命令普天同庆,有什么祥瑞就上奏朝廷。各地官员赶紧献上奇事,河内郡在秋天上奏说温城县令许望家里生了一个女儿,出生时手里拿着一块玉,玉上面还有八卦图,并且此女出生百天就会说话了。秦始皇觉得这是祥瑞,就下令赏赐黄金给许家,让他们好好养着这个小女孩,许望为了表示感谢秦始皇就给女儿取名许莫负。

10、D.刘基对大臣们的认识可说是明察秋毫,更可贵的是他排除私人恩怨,持心如水,比如为李善长解除了危艰。

11、刘琏死于江西右参政(相当于现在的副书记或副省长)的任上。刘琏的死,跟刘基的死一样地扑朔迷离。刘基的死因,一般有三种讲法:病死说、忧愤而死说和毒死说。当然,毒死说又分胡惟庸投毒和朱元璋差人投毒说。刘琏的死因,也有三种讲法:(刘基传)。

12、以上的“毒死说”与“发愤病死说”均出自朱元璋一人之口。

13、刘伯温临死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刘琏和刘璟,你们不要再出仕为官,也不要让子孙出来做官,否则对刘氏家族非常不利。

14、那么到底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很有可能是自己得病死的,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得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关系很大,他的性情刚烈,爱发脾气。心气又极高,一个人强忍着归隐田园。

15、中国古代,有许多为官者以勤、廉、俭著称,他们在当时污浊的官场中能洁身自爱,不与贪官污史同流合污,敢于同腐恶势力抗争,与百姓喜闻乐道。而这些能做到勤、廉、俭的官吏是依靠什么力量做支撑的呢?主要靠他们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虽然其思想和行为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和创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16、所谓孙炎,史载“孙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隶属江苏镇江)。面铁色,跛一足。谈辨风生,雅负经济。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闻孙炎之名,于是召见委任江南行中书省掾,深得赏识,后从征浙东,受命聘请刘伯温等名仕。

17、《明史》载,胡惟庸是大明头号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在李善长的提携下,他从一个小县令一路扶摇直上,很快当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官员的升迁、任免、奖罚大事,都自作主张,不向元璋请示;他还将不利于自己的奏书全数扣押;他大开竞奔之门,大肆卖官鬻爵;他聚敛了如山的财货;他培植亲信,遍树d羽,排斥异己,称霸朝堂。胡惟庸如此嚣张跋扈,不仅危及明王朝的安定,而且和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也必然会发生尖锐冲突。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朱元璋顺藤摸瓜,借题发挥,将三万余人罗织进“胡d”并全部诛戮殆尽,连位居“勋臣第一”,早已年迈退休在家的李善长以及全家70多口男女老幼也一齐被杀。在此之前的洪武二年,任中书省执政的杨宪因“专决省事,罢黜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相汪广洋”被李善长奏劾“放肆为奸事”,被元璋处死。而受封忠勤伯,曾担任右丞相的汪广洋,在洪武十二年时因受胡惟庸案牵连(有人告发他与胡惟庸合谋毒死刘基)被元璋赐死。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罢去了丞相,经过一番改革整顿与无情镇压,朱家皇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

18、可是,朱元璋不听刘基忠言,还是罢了李善长的丞相之职。朱元璋想用刘基好友刘宪为相,刘基说:“宪有相才而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又问,汪广洋可否任相?刘基回答说,汪比杨宪更狭隘浅薄。再问到胡惟庸,刘基说:“如小牛拉车,会偾辕破犁,误国败事。”朱元璋听他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就说:“我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急忙回答“我不敢贪天之功,我嫉恶太深,工作又不耐烦,我若为相,会辜负皇上的恩德。国内人才众多,只要皇上细心寻访,一定能求得贤才的。”刘基谦让相位,对话皇上,敢于直言,不计个人恩怨,不搞打击报复,不搞结d营私,为的是忠公报国。

19、再者,朱元璋本身的能力很强,能够得天下更多是靠的这批武将和他自己的能力,文人贡献的力量有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元璋封的公侯之中,除了李善长是个文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将。如果封刘伯温为公或侯,必然招致武将的不满。

20、文言观止丨经亦求精——刘基《司马季主论卜》

21、刘基于洪武四年(61岁)正月告隐,二月抵家南田武阳。刘基回家后,《明史刘基传》载;“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之,引入茆舍,炊黍钣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

22、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又回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从事教育铨选之职,但是元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刘基谠直的性格不为当时官场所容。当他发现行省监察史渎职,此事虽不在刘基的职属范围,监察史的品秩又比刘基高,但刘基经北上感闻,对官场现状深为不满,对祸国殃民的失职官吏深恶痛绝,刘基愤然弹奏。刘基的举报,却被御史台扣留,宪臣不但不予追究,反斥刘基耿介之举,刘基再次挂冠。

23、刘璟巡行六个王府时,一日到了燕王府,燕王朱棣跟他下棋,盘盘都是刘璟胜。朱棣说:“先生难道不可稍让一让?”刘璟却摆起面孔说:“臣可让处则让,不可让处不敢让。”朱棣沉默不语。

24、    如《巧用蜘蛛网》中,讲的是朱元璋被陈友谅追杀,而刘伯温让朱元璋躲进一个山洞里。洞口的蜘蛛还在结网,陈友谅的追兵追来,认为蜘蛛结网的洞口不可能有人,于是朱元璋便逃过了一劫。

25、刘基幼时聪颖异常,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刘爚说:“您祖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至顺四年,参加科考选为进士(中三甲第20名),授职高安县承,有廉洁刚正的好名声。后行省大臣征召他,(改任行省职官掾史),不久,刘基辞官离开。(至正九年)起用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一事,被台臣所阻,两次递上辞官文书后归隐。刘基博通经史,对于书籍没有不细心研读的,尤其精通星象谶纬的学问。西蜀的赵天泽谈论江左的杰出人物时,首先称赞刘基,认为刘基是诸葛亮一类的人物。

26、另外,自古以来,朝堂都有d派之争,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国初期就有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两大集团一直以来针锋相对,而刘伯温这人说话又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于是找刘伯温前来谈话。

27、    龙江之战胜利后,刘基还乡丁母忧,归里期间平定金、处苗军叛乱,招抚方国珍并安定东南,为朱元璋建立霸业奠定坚实基础。

28、“公讳基,字伯温。神知迥绝,读书能七行俱下。年入郡胶,师受《春秋》,未尝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辩决疑义,出人意表。为文辄有奇气。诸家百氏,过目即洞其旨。”

29、朱元璋请刘基制定作战方案,首先派人诈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约定到江东木桥呼“老康”为联络信号。陈友谅不知是计,点精兵30万依约前往,结果伏兵四出,又逢暴雨,被迫退至江边。谁知原有的战船被刘基用计拘掠,只留下300艘于江边。陈军争先逃渡,又遭朱元璋军火炮攻击,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了陈军的锐气,乘胜收回太平,攻下安庆、信州、衮州。陈友谅仓惶逃回汉阳。

30、刘基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刘基在元朝四次任官,三次辞职,一次被罢职,原因并不是他犯错,而是因为他的清廉刚直。在明朝,他身为御史中丞,敢于不顾宰相李善长的情面,依法奏斩他的义子、中书省都事李彬。这种不畏权势、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精神,高山仰止,垂范千秋。

31、那时候,他想到了朱元璋礼聘他时。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的场景,那时候自己指点江山是多么豪迈;而后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又是多么运筹帷幄;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时,又是多么忧国忧民!

32、那么到底刘伯温是怎么死的呢?很有可能是自己得病死的,据《明史.刘基传》的描述,他的症状很像是肝癌,得肝癌跟刘伯温的性格关系很大,他的性情刚烈,爱发脾气。心气又极高,一个人强忍着归隐田园。

33、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有人上书嘉靖帝,再次历数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为大明做的贡献。

34、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了前两次,为何第三次就答应了朱元璋?《明史·孙炎传》中没有给出答案,但透过考古与史料,却能揭开其中的真相。

35、就在他回到乡下不久的时候,他的好友杨轩,被胡惟庸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噩耗传来的时候,刘基就明白自己在朝廷中的争斗彻底失败了。

36、刘基敢于与元政权决裂,是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此一步,成了他走向辉煌的起点。

37、老刘语重心长说道:“日本弹丸小国,孤悬海上,地势狭长,大明的军队基本都是陆军,海上作战经验少。

38、后来刘氏都没有人出仕,直到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出任处州卫指挥使,继承刘伯温的诚意伯。再有记载,刘瑜死后诚意伯的爵位传给了刘瑜的孙子刘世延。刘世延的下一位继承人就是刘荩臣,刘荩臣并没有什么作为直到清朝建立,传到刘荩臣的儿子刘孔昭,后面的记载就断了。 

39、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40、刘基因为谈洋陵墓的事儿,被丞相胡惟庸攻击——实际上是胡惟庸跟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的斗争——被朱元璋怪罪。

41、⑫偾辕:毁坏车辕。偾(fèn):败坏,破坏。辕:指车,比喻国家大事。

42、浙江青田是刘伯温的故乡,他在那里出生、成长、读书,因为学习能力太强,12岁就考中秀才,一鸣惊人。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在位最后一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了,而17岁的刘伯温正忙着学程朱理学,他的老师郑复初对这个学生十分满意,悄悄告诉刘父一句话:

43、后来朱元璋赞曰:“满朝有d,唯刘基不从”。

44、吴元年(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刘基上呈《戊申大统历》(洪武元年刊行,岁次戊申,即公元1368年)。荧惑(火星)停在心宿的位置(预示有灾祸),请太祖下诏书罪己;天大旱,就请太祖审理判决滞留的案件。太祖就命刘基审理冤案,为民平反,随即大雨有如水注。于是上请太祖立法定制,以防止官府滥杀无辜。太祖刚想杀人,刘基恳请听听缘故,太祖把自己做的梦告诉他。刘基说:“这梦是得土得众的征象,应该停止行刑等候佳音。”三天后,海宁受降,太祖听了很高兴,于是把囚犯交给刘基,然后放了他。不久,太祖拜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45、还有一个儿子叫刘璟,生于1350年,因燕王朱棣篡位,誓不入朝,并直言燕王将以篡位永写史册,被捕入狱,在狱中自杀身亡。

46、洪武元年(1368)5月,朱元璋到汴梁巡视,命丞相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基留守京师。临行前,朱元璋嘱咐刘基要整肃纪纲,督察奸恶。刘基对朱元璋的重托十分感动,认真地负起责来,“凡作奸恶犯科者,无论官价职位高低,一概依罪论刑”。中书省都事李彬不法事罪当死,而李善长素善彬,请缓其事,公竟奏诛彬。

47、立德、立功、立说,问五千年华夏,谁能三不朽;

48、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49、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50、三年后的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再度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鄱阳湖大战,刘基始终与朱元璋在一起。一次,他忽然见一群水鸟惊起。刘基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拉朱元璋一起转移到另一条船。他们人未坐定,敌人的炮火已将原来朱元璋坐的船打得粉碎。此消息传出,朱元璋部下都以为自已有天助,于是士气大振,杀敌更猛,最终大败陈友谅,陈也在这次水战中战死,刘基指挥的这次战争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51、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52、破之,以克敵賞賞基。基辭。友諒兵複陷安慶,太祖欲自將討之,以問基。基力贊,遂出師攻安慶。自旦及暮不下,基請逕趨江州,搗友諒巢穴,遂悉軍西上。友諒出不意,帥妻子奔武昌,江州降。其龍興守將胡美遣子通款,請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難色。基從後蹋胡床。太祖悟,許之。美降,江西諸郡皆下。

53、刘基有《诚意伯文集》20卷传世,收有赋、骚、诗、词1600余首,各种文体文230余篇。

54、    由于刘伯温为明朝开国功臣,富于奇谋妙策,民间传说纷纭,因而为秘密会社所利用。

55、他未曾多想地回答“我不是不知道我可以,但我这人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如果说是欠考虑。

56、刘琏,字孟藻;刘璟,字仲璟。他们老家虽是处州青田南田的武阳(现归温州文成),但他们都生于杭州。他们生下时,刘基正在江浙行省的都会杭州做儒学副提举。那职责就相当于现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副厅长。

57、   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太祖正要刑讯犯人,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多次打算晋升刘基的爵位,刘基坚决辞让不接受。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还对他留有余地吗?我要拜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用捆在一起的小木头作为柱子,(房子)将马上会倒塌。”等到李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做宰相的人,要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太祖问他汪广洋(是否可以拜相),刘基说:“他的气量狭小比杨宪还厉害。”(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可否为相),刘基说:“就像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拉翻。”皇帝说:“做我的丞相,实在是没有超过先生你的。”刘基说:“我太过于疾恶如仇,又经不住繁杂的事物,如果做了丞相会辜负了您的恩德。天下不愁没有人才,只要明主尽心寻访,眼前的众人却都不见得可以胜任呐。”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现败绩。

58、刘基庙(诚意伯庙):背靠华盖山。木质结构。建于明天顺三年(1458),系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分“王佐”、“帝师”两水坊,头门、仪门、正厅、追远祠五重,占地300O平方米。

59、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今温州文成县)。曾祖父刘濠,在宋朝任翰林掌书一职。宋亡之后,同县人林融举兵准备兴复宋室。事情败露后,元朝派专使调查并登记林融一d名录,很多无辜的人被牵连进去。使者路过青田夜宿刘濠家。刘濠把使者灌醉,然后放火烧了房子,名册全被烧毁。使者想不出办法交差,刘濠就替无辜者更改名册然后交给使者,因此许多被牵连的人都幸免于难。

60、不管是哪种讲法,刘琏的死,都是死得“悲”,死得让人伤感。

61、最后一位就是一统江山刘伯温的刘基,刘基精通象纬之学。聪慧过人,对于书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民间传说一向把刘伯温比作神人,说他先知先觉、料事如神,往前知道五百年,往后知道五百年。他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风寒之后朱元璋让胡惟庸给他带了御医。吃了药的刘基病情更重,跟朱元璋见了一面之后他就明白了是朱元璋放任的,交代后世之后就去世了,时年六十五岁。

62、他的才能确实可以当丞相,但是他嫉恶如仇的个性却也是事实。原本想要朱元璋自己去挑选,但是加了那么一句嫉恶如仇,着实让人误会,皇帝又怎知他说的恶是谁呢?

63、刘基去世多年后,一次,朱元璋对刘基次子说:“你父在时,满朝都是同d,只他一个不从,你应多行好事,休污了你父亲的好名声。”

64、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

65、其次,刘伯温是个倔强的文人,而且是宁折不弯,与朝中大臣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朱元璋很多疑,一直认为刘伯温看不起自己,刘伯温平常又有些文人脾气,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装,所以更为朱元璋所不喜。

66、他们都是博览群书,记忆超强。刘琏为人敏慧警颖,没几岁,他读文章看过两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记住,而且终身不忘。刘璟也是二十来岁,就已是读烂经史,将兵法的“韬略握奇”诸说研究个底朝天,还旁及佛家道家学说。

67、方周宁:江南贡院(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三)

68、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69、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70、刘璟小时候就被朱元璋带到皇宫培养,自然认得朱元璋的儿子们,因此,刘璟跟当时的燕王朱棣有过争执和矛盾。

71、当他一一否定之后,皇帝朱元璋淬不及防地问他:看来相位只有先生们担当了。

72、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后人称他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伟人”,在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有诸葛孔明,后有伯温刘基”之美誉。刘基不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和文学家,更是温州杰出的历史名人之一。

73、他从京城离开的时候,还曾深情地凝望着京城的一草一木,想要把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所打拼来的京城,好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

74、方国珍乱起海上,抢掠海边郡县,官府不能制服他。行省又任命刘基为元帅府都事。刘基建议修筑庆元等城墙逼阻强盗,方国珍气势受到阻止。待到左丞相帖里帖木儿招降方国珍,刘基即建言,方氏兄弟是首乱,不诛杀不足以惩戒后来者。方国珍听后万分恐惧,即遣人厚礼贿赂刘基。刘基拒不接受。方国珍于是派人乘船走海路到京城,贿赂朝廷当权者。朝廷于是颁诏安抚国珍,并授予他官职,却怪责刘基擅自专权,将他关押在绍兴。方国珍一伙海盗就更加骄横猖狂了。没过久,山寇盗贼四处蜂起,行省又派刘基去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镇守处州。经略使李国上报刘基的功劳,当时执政的官员因为方国珍的原因故意压制他,只给刘基授职总管府判,并不给予兵权。刘基于是弃官回青田,创作《郁离子》,抒写自己的心志。当时为避方氏作乱的人们争相归依刘基,刘基稍作部署,盗寇就不敢前来进犯。

75、忽必烈“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日本面前破灭,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称帝后,日本国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76、    因此,刘伯温便跃升为先知先觉、预言推翻满清的神秘民族英雄,使他在近代革命占有一席神格化的不朽地位。

77、文言观止|集英咀华——《韩诗外传·公仪休相鲁》

78、元璋又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人如何”?杨宪是朱元璋的亲信,也是刘基的好友,但刘基却说杨宪虽有相才,但器局、肚量偏狭,不能容人,汪广洋有些能力,也有智谋,但识见偏浅,没有登高望远之能,胡惟庸更不行,德才均不配位,丞相好比驭者(车夫),胡惟庸不但驾驭不了马车,恐怕连车辕都会被他毁掉。

79、使者狼狈地逃了回来,朱元璋很生气,但考虑到刚称帝不久,北方元朝势力依然存在,不得不隐忍了下来。

80、无论如何,刘家已经衰落,伯爵爵位没了,朝廷里面当官的人没了!

81、    据《明史·刘基传》载,刘基的外型是“虬髯,貌修伟”。他少年力学,远祖尚武,近世修文。远祖为将门世家,勇略兼具,军功显赫,近世修文、乐善好施的宗风。父刘瀹当时是遂昌县的儒学教谕,“蕴设施之才”,颇具声望;母富氏勤劳朴质,知书达理。

82、   点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刘基为人正直、公而忘私,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人称赞他为“开国文臣第渡江策士无双”,真正实现了“三不朽”。

83、正厅有刘基及其子刘琏、刘璟坐像三尊,左廊有个900斤古铜钟。庙多明、清、现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学士刘权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等书题的匾额楹联。庙前有广场,可容数千人。

84、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初定處州稅糧,視宋制畝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溫鄉里世世爲美談也。”帝幸汴梁,基與左丞相善長居守。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禦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啓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善長素昵之,請緩其獄。基不聽,馳奏。報可。方祈雨,即斬之。由是與善長忤。帝歸,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幹和氣。”帝納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時帝方營中都,又銳意滅擴廓。基瀕行,奏曰:“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未可輕也。”已而定西失利,擴廓竟走沙漠,迄爲邊患。其冬,帝手詔敘基勳伐,召赴京,賜賚甚厚,追贈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

85、在“靖难之变”中,刘璟是坚决站在建文一边的,还策划和亲自参加讨伐燕王朱棣的战争。建文败亡后,刘璟避难家中。不久,被捆押送到京师。

86、县丞虽是个八品小官,但初次踏上仕途,胸怀济时救世之志的刘基,却认为这是自己报国之始,施展抱负之机,很想为朝廷、百姓干一番事业,要在仕途中砥砺名节:“狭径非我由,周径直如发。”“何当扬湛洌,尽洗贪浊肠。”决心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一上任他就写出了为官之道的《官箴》三篇以自律明志。

87、   点评:孔明有“隆中对”,刘基有“时务十八策”,一个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一个初来应天便做出指点江山之大举。刘基入明后辅佐新主,削平群雄,终成就明朝建国之功。王景《翊运录·序》亦云:“太祖敬而信之,用其宏谋,西平江汉,东定吴会,天下大势固定矣。于是席卷中原,群雄归命,混一四海,大抵皆先生之策也!”

88、首先我们要弄懂马皇后送给刘伯温“两枣一梨”的意图。枣即“早”,梨则“离”,所以马皇后是要刘伯温早早离去。前文我们提到刘伯温是明朝第一大谋臣,作为刚刚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谋划策,为皇帝分忧解难。而马皇后为何却要他早早离去?更何况马皇后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她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89、有一次二人对弈,刘璟棋艺比朱棣高上一筹,朱棣脸上挂不住,让刘璟让让他,由于当时刘璟还是小儿辈,不懂得权衡将来的利害得失,没有让朱棣,把朱棣得罪了。也许,从这时候起,刘璟就不喜欢朱棣。

90、   如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菇的农民,奉刘伯温为祖师。其中有一段渊源: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碗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钦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

91、特别是军事才能,他们就更都是“绝有父风”了。

92、刘基是二十出头就已结婚了,直到大约36岁时才又娶了陈夫人,38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儿子,39岁时才生了第二个儿子。这在古代算是晚年得子了。不用说,他的两个女儿更是他五十岁以后所生。

93、如果要选举我国近千年来最母仪天下的皇后,那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马皇后从小知书达理、乐善好施。与朱元璋结发后,不仅温柔贤惠、患难与共,还经常帮朱元璋排忧解难。即使当上皇后,她仍不忘过去,朴实无华,与人为善。她与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见朱元璋基本上都会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皇后,朱元璋剑下的冤魂不知会多出多少。刘伯温就是在马皇后的“有意护佑”下得以捡回一条性命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