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孔子韦编三绝103句集锦

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孔子韦编三绝103句集锦

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1、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刻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2、1995年,西班牙第一个提出世界读书日,并建议将世界读书日设在圣乔治日,即4月23日。为什么是西班牙第一个提出呢?这是因为,西班牙有一个地区叫加泰罗尼亚,加泰罗尼亚一直在坚持圣乔治日……(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3、在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全家就只靠他母亲一个人来维持生活。母亲不愿欧阳修失学,于是,自己当了教师。家里贫穷,买不起文具,欧阳修的母亲就想出了别的办法。她看到沙滩上有鸟兽走过的足迹,认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写字。

4、   关于阅读,我觉得兴趣很重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好奇心可以驱动我们去多读书、读好书,而通过读书学习不断丰富的知识和不断开阔的视野,又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阅读兴趣,如此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使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5、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名人读书的故事13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6、  最高境界的“猎手”是不会单纯专注于阅读本身的,他还会将书本与现实结合,从而提升自己享受快感的能力。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清代学者顾炎武就是一个典型。他用一头骡子载书,交换着骑两匹马——一边行走天涯,一边博览群书,如此二十多年乐在其中,终于写成《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以及读书笔记《日知录》。要真正读出书中的真味,更需要将人生的经验融入其中。

7、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8、我拉杂地写了这些,不愿再从这儿总结出教条来,请读者们自己去吸取吧。

9、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10、D.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1、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12、“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李四光说。

13、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14、   阅读中,你可以感受“小桥流水人家”之惬意,可以理解“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无奈,还可以体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怡然,更可“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书中可谓无尽藏也!遨游于人文视野,快意于江山美景,徜徉于古今风波,岂不妙哉?

15、这本书,不仅是名人的史诗,更是一首首催人奋进的壮歌,在未来的道路上,激励着我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一步一步的走得更加稳定。

16、释义: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股是指大腿。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17、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名人读书的故事91: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18、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19、特蕾莎修女为慈善事业献出了全部的爱,同时得到了世界人们的敬爱。她那无私的爱的奉献,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更多温暖,特蕾莎修女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倡导和学习!

20、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21、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马克思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马克思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22、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23、A.俯身倾耳以请 以:连词,表示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可译为“来”。

24、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25、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26、C.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7、   书是人类成长的阶梯,一本好书能洗涤我们的心灵,让混乱的心平静下来,在烦闷的时候,简单坐着,看一本书,你就会发现自己会慢慢沉淀下来,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你会感到如被洗涤了一般,连心灵都变得更加沉稳了。

28、子张说:“就因为山高,所以就喜欢吗?这与仁有什么关系?”

29、   每次翻开书时,在我眼前的便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便可以进去探索新的事物,每个阶段的书就像一幢高楼,我每成长一岁,便读完了很多书,我就去第二层,书籍是食物,不仅能够饱腹,还有很多丰富的口感,我爱读书,我爱书中一切事物,我会时刻跟随着书一起成长,读更多的书,因为我知道学无止境。

30、习主席读书,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他遇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主席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3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决定因素,自己努力才是成功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名人读书的故事4爱因斯坦

32、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3、因为孔子所处的年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都是用竹简或木简制作成的,一片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只有八九个字,因此,一部书要用许多片竹简。

34、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名人读书的故事4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但就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35、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36、孔子一生勤奋学习,晚年的时候特别喜欢《易经》。像《易经》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所以叫“韦编”。

37、余秋雨:1946年~,浙江余姚人,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大陆最畅销书籍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湾、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小说《冰河》、《空岛》等;戏剧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

38、常艾薪樵,卖以给食:经常砍柴卖来维持生计。艾:同“刈”,砍,割。

39、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40、悬梁刺股:东汉时孙敬,好学不休,为了晚上不打瞌睡,用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战国时苏秦,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41、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

42、《中外名人故事》讲述了他们百味人生中的成长故事。透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名人是怎样对待困难和失败,名人是怎样对待兴趣和学习,名人是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这些故事或许就是他们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或许就是他们成功的一个诀窍,不管是怎样的故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故事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和帮助。

43、琴曲契合周易这种精神,分为四段:乾坤定位,阴阳错综,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琴音飘然洒脱,体现了虚无缥缈,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家思想。

44、打开《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走进那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感受他们的精彩人生。

45、譬如一条鱼可以产生二百万鱼子,这样,太平洋应该占满了,然而大鱼要吃小鱼,更大的鱼要吃大鱼,所以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但按照经济学原则,达尔文主义是很没有条理的,而我们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个困难。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绕着地球而行。据罗素说,哥白尼所以这样的解说,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哥白尼想到了这句话可以解决这问题,便采用了。假使希腊没有这句话,在六十几年之后恐怕没有人敢说这句话吧。

46、他又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批注,就像现在我们要求小朋友读书要做笔记一样,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孔子读过的书也是批注满满当当,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然后再讲给弟子听。由于孔子经常展开书简翻阅,次数太多了,竟然使皮条断了三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47、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姐姐灵机一动,带着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面偷听。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48、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一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古人读书故事15爱因斯坦

49、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50、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有很多,对于我们也许一个字,或者一句话都有可能改变自己。鲁迅先生在年轻学习的时候桌子上有一个“早”字。小时候的我们也都效仿。可是这个字的理解的含义有什么启发我想也只有鲁迅先生自己最清楚吧!

51、  要想享受读书的快乐,还必须善于读书。袁枚说过,“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痴瘤。”台湾著名书人郝名义编过一本叫《阅读的狩猎》的书,把阅读比喻为狩猎,把善于读书的人比作好猎手。这本书提供了“好猎手”《修炼指南》:作为一个新手猎人,首先要避开图书排行榜的陷阱,学会去书店的角落里搜索。商业时代的图书排行榜,上榜的新书并非都是值得去读的。叔本华说起当代人爱读毫无价值的新书就充满怒火:“平凡的作者缩写的东西,像苍蝇似的,每天产出来,一般人只因为它们是油墨未干的新书而爱读之,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情……其中那些每日出版的通俗读物尤为狡猾,能使人浪费宝贵的光阴,无暇读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

52、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有关名人读书故事2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53、李四光聪明好问,受到陈二爹的夸奖,就免除李四光的学费,免费授课。李四光更是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54、(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力,只有如许,能力并吞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获得宏大年夜的造诣。青少年在进修中,会碰着一些坚苦,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呢?此处供应两种要领警觉:敦促法:让警官、摰友监视自己,自己要虽然即使配合。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肉搏的方针,这个方针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踪去的。然后为了阿谁方针,让自己勤快起来。而且能够在精明的地方贴上自己的方针提示自己。名人读书的故事囊萤映雪

55、当人们称赞他是天才时,爱迪生却说:“所谓的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56、啊!这一颗爱国之心,不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吗!让我们从小事做起,节水节粮节电,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57、看完《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分,历史上的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他的丰功伟绩,真是让人敬佩!但是我知道他们能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58、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地点、区域等

59、有意思的是,4月23日不但是圣乔治日,还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去世、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去世(出生)、中国思想家朱熹逝世的纪念日,以及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60、D.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61、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62、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63、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学堂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很是感乐趣。他在园中想起昔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逝踪不见。鲁迅很是想晓得这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便悄然地问学堂的师长老师:“师长老师,这‘怪哉’虫是怎样一回事呢?”

64、我自十余岁起,就开始读书,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中间除大病或其他特别原因外,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然而我也没有什么成就,这是读书不得法的缘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写出来,可以为前车之鉴。

65、  首先,希望大家能够读4~5首《诗经》里的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连孔子、孟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嘴里念的也是《诗经》里的诗。 

66、在《西行漫记》中就有这么一段关于记载毛泽东读书的,毛顺生就看不惯的就是毛泽东读书了,当他一旦读书入迷,不管是在田地里或者饭前,都会爱不释手,于是毛顺生就窝了一肚子的火,觉得儿子经常读书而耽误了农忙,为此父亲二人经常争论不休。

67、古代也有准考证。晚清准考证上写的是“面形方,面色白,身中,无须”等字样,“其五官另有疵疾之处均要注明”,这些是用来辨识考生身份的。民国的身份证明也很有意思,当时照相术早就普及了,但是穷人没有照片,怎么办?看左手、右手的几和斗,以此来加以鉴别。

68、爱迪生的妈妈是理解孩子的。她将孩子领回家来,亲自授课。就这样,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还要多的知识。

69、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70、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家里很穷,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家里供不起他上学;村里有个老秀才叫陈二爹,李四光经常去他家玩,跟着他读书识字,算是启蒙。

71、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古人读书故事14孙敬

72、名人谈读书的故事:名人读书的故事3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领悟十分专心。不管周围怎样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73、下面来说说考试。考试的地方叫考棚,考棚的结构是一连排的小房间,一头是厕所。每个考生在考棚里一待就是两三天,吃睡都在里面,可谓艰苦。

74、慢慢的品味着《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那好闻的淡淡的书香味让人很快沉浸其中,我遨游在书的海洋,脑海中闪现了书中许许多多的名人:郑成功,毛泽东,凯撒,牛顿,哥白尼,黄道婆……他们像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使我的心灵芳香四溢。我穿越年代,在中国战争时期与伟人毛泽东联合战斗,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在英国与牛顿研究引力,感受名人的那坚韧的研究精神;在美国与乔治•华盛顿学习诚信,感动于诚信的重要。有人说,“诚实是一块金!”是的,诚实是为人之本,今天的我们无论做任何事,学了多少的知识,但是基本的诚信是必须的。古往今来,这无数的中外名人首先教会了我做人的基本----诚信,再次还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强烈的爱国心以及他们励志成才的坚毅信心。他们有的从小无父母,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有的出身寒酸贫苦的家庭,为了生计放养过牲畜;还有的双耳失聪,尝尽了世间的艰辛。可是他们并没有被这样的恶劣环境所打倒,放弃他们的远大志向,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努力学习,即使受到侮辱和虐待,依然坦然乐观面对。在未来的今天,他们成了世界著名的伟人,他们像夜空中闪烁的启明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的政治与历史,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着人类。

75、董仲舒搬入后院,因离前院客厅较远,客人也就很少去打扰他。幽静的环境,使他学习更加专心致志。他给自己规定,除了推不掉的礼节事宜,决不走出后院一步。他家后院和一个大花园相邻,从窗内就可以看到园内的百花盛开,隔着墙就可以听到园中的鸟叫,出角门一步,就能跨入园内散心。但是这些,都没有使他动心;不要说去花园游览,就连隔窗看一眼也不曾有过。

76、劝学的理念在家庭器物上也随处可见。我收集了一些瓷罐,上面的题诗意味深长,如“教子学前贤,休令待少年。吾家无厚产,经史是良田。”“莫道诗书无利息,须知性命有文章。”

77、早期图书的形式在今天依然发挥着影响力。一片一片的简,用绳子串起来,就是“册”,这跟我们现在书籍的册是一样的,“册”是典型的象形字。还有编书的“编”字,原本是指把“简”按照一定的次序编起来,后来词义进一步引申开去,所以“编”字同样跟早期图书的形态有关。

78、王亚南的少年是在旧中国,从小就立下志愿要为中国富强而奋斗,因此读书非常刻苦。

79、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80、“典”又是什么?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几上,尊阁之也。”晚清时甲骨文大量出现,人们发现甲骨文上的“典”字,是两只手捧着竹简的造型。好的书当然要捧着读,这就是经典的“典”的由来。

81、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82、我也是搞文艺工作的人,不自量力,差不多一切的文艺形式都尝试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我都大胆地写过一些。为了培养写作能力,我曾耽读过古今中外一些名人的作品。这样的读书,自可以说是为创作而读书,但在这儿我有一些体会,我想把它表白出来。

83、(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84、华佗到了老先生门下,虚心而勤奋地学习,一学就是三年。一天,老先生外出治病,留下华佗在屋中拣药。这时,来了一个得了臌胀病,给他开了二两砒霜,让他分两次吃。病人拿了药后,大吃一惊:“啊!砒霜!这不是要了我的命吗?”他走出门,刚好碰到老先生回来了,就赶快向老先生询问。老先生哈哈一笑,说道:“就是这个药方,放心吃吧,包你吃了病就好了。”

85、声明:本文来源于21世纪教育。转载出于传递信息和学习之目的。

86、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87、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88、A.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89、绍兴某祠堂前有这样一副对联,“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也就是说,家里要有好的名声,一定要为善,多做好事;而儿孙要有出息,一定要让他们读书,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90、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91、看完《中外名人》这本书,我不禁感概万千,历史的这些名人,每个人都有的丰功伟绩,真是让人敬佩!但是我知道,他们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92、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93、   书是心灵的慰藉,是养心的方法,更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种激励我们报效祖国的决心与力量!

94、教儿不易,“名人老爸”也有烦恼。陶渊明有一首《责子》诗:“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看到没有,陶渊明生了5个孩子,他们都不好好学习,令陶老爸很痛苦,只好喝酒解愁。

95、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96、下列选项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97、鲁迅小时辰很是狡诈。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细致,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四周曾经挤满了人。俄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靠山走出一个人私家,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情愿上台?咱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很是淘气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忍让起来。

98、汉朝的时候有一个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99、(感悟)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人只要从小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年贫困,但是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要珍惜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技能武装自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关名人读书故事6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问题,有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非常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知识,并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关于杠杆、浮体比重等理论。

100、在《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里,我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他上学的时候学习生活非常艰苦,住的是草顶子房,教室只有窗户没有玻璃,如果人多,就只能站在窗外听课。可是他十分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非常勤奋地学习。后来,他到美国学习,他说:“新中国即将成立,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后一定回来。”1950年9月,他带回了送给新中国的礼物——原子弹科学知识。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为两弹升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01、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102、为学习而读书,可以说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一个人自发蒙以采,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人格为止,所受的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强迫性的,非读不可。进步的国家要培养健全的国民,一定有周密的国民教育课程,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这是无庸置疑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