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诫子书59句集锦

诫子书59句集锦

诫子书

1、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敌军十万弓箭;

2、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3、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诫子书)。

4、    ①指操守、品德。②增长才干。③没有用来……的办法。到达,这里引申为“实现”。④过度的享乐。⑤宁静。才干、才能。⑥流逝。意志。⑦到。

5、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6、 开头五句,从正面阐述立志与学习的关系,强调宁静淡泊的重要。

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9、但其实,所有的忙碌、盲目和茫然都是因为心中缺乏一个“静”字。

10、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

11、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南县)。三国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少年时父母双亡,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12、《诫子书》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13、《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14、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1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6、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17、⑦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8、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19、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书信(下称《诫子书》,也是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表达着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

20、国王欣喜不已,问小男孩:“你是如何找到我的表的?”

2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这六句的意思是说,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22、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3、诸葛亮一生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智乎近妖”的才能。

24、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25、学生疯狂吐槽文言翻译,引发老师思考,文言学习的出路在哪里?

26、蜀汉二把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丞相的家产,不过是几棵树几亩田。

27、后来终被发现,老师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主动为他开起了小灶辅导功课。

28、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格和态度。

29、(水寒荐读)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节选)

30、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1、成功的真正要诀,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32、小男孩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33、“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人格”,孰取孰弃?听闻《论语》纳入高考,最初开心,但接着更多的是担心

34、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35、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36、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于公元234年,给他八岁的儿子写下这封书信。

37、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38、有人质疑这不过是书中夸大的演绎,但不可质疑的是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军事家。

39、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40、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41、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_________

42、 诸葛亮的这篇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催人奋进的《诫子书》,不仅让他的子孙,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何伯群先生多次将其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展示,作为座右铭。他还将《诫子书》中的经典名句,写成作品,赠送朋友,用以励己励人。

43、刘备临死之前曾托孤于诸葛亮,当时的中都护李严曾写信劝丞相接受“九赐”,进爵称王。

44、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45、有一个国王,丢了一块非常贵重的表,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4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7、     夫(fú)2君子3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非宁静7无以致远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10则不能励精险躁12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0! 

48、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他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49、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此文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50、前有慈父熏陶,后有名师指路,诸葛亮在求知的路上如饥似渴。

51、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52、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53、何伯群先生先生自幼在父辈的影响下自学书画,潜心书法学习研究逾六十个春秋。他从北魏、“二王”入门筑基,追寻“欧”、“颜”、“柳”、“赵”,研究“苏”、“黄”、“米”,吸取王铎、傅山、何绍基、于右任等近代大家之长,碑帖兼容,形成自己恢宏劲健,婀娜多姿,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54、 在这里,诸葛亮告诫后人要做有才之人,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55、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56、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57、但聪明人知道,只有做了减法,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58、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