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的启示
1、《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
2、不积跬(kui)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荀子劝学的启示)。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的启示)。
4、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5、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8、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9、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10、接下来荀子又讲到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就是坚持,针对很多人学习都是三分钟热度的状况提出了必须要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也切合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主题。还提到了学习时的心态,切忌心浮气躁,必须脚踏实地,专心致志。
11、镂刻不停,坚硬的金石也可以镂刻成功。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同‘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是一个意思。
12、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1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论语·学而篇)
14、 节选的《劝学》共四段,实际回答了两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学”,怎么“学”。
15、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16、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需相结合,而思虑则需审慎,只有审慎地思虑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经历博学、审问、慎思之后,会形成一套思想理论和评判体系,而在将其付诸实践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明晰的分辨,以及可行性的论证。
17、名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8、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鹜远的做法,反对浅尝辄止、骄傲自满、见异思迁的态度。而应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积硅步,聚小流,锲而不舍。有一付对联说得好:“好大喜功终成怨府,贪多务得哪得闲时”。学习不要以为琐细而委弃,认为高难而却步,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快船迟开晚进港,笨鸟先飞早入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登上万仞高峰,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没有咫尺跬步积累,休想到达绝顶。
19、荀子说,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要做到广泛地学习,不管是直线的木材还是弯曲的车轮,其实都是有着一个过程的,并不是说无缘无故而存在的,有些木材其实也可以像圆形一般,不管是经历了多少的岁月,终究是如此,可是有些木材却经过了历练,总是可以变家具良品。这就是一个区别。
20、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呢?首先从思想上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以要依靠后天的学习来改变这个本性,来解决这一问题,再来接下去荀子又举了不少的例子来说明学习对于改变人的素质、文化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还提出了学习的.方法认为学习不能埋头苦学需要借助外物、向现实学习,所以荀子会说“善假于物也”。这些都是荀子基于实际、基于自身的经验提出来的。
21、 学习难在精。有目可识字,有口可读书,有耳可听教。然而,同一个老师授教,读同一本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领悟。每个人都想精益求精,但这并非一件易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不失为一个办法,不过这不是说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就可以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也启示我们,有时宁可将一本书读百遍,而不去读一百本书。在《劝学》里有句话:“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以持养之。”这也告诉我们,学习要不断追求完美,要讲究方法,要学思结合。多读多思多问,才有助于更深入地学习。
22、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23、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建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起始于脚下的第一步。
24、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文中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25、 由此推论,弯木也可以变直,钝金也可以变利,其条件就是“受绳” "就砺"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只要这样,就可以做到"知明而行无过",就可以成为"君子"。这是就智慧和道德的进步方面谈学习的重要性。要成为“君子”,不仅要追求"昭昭之明",而且还得有"赫赫之功"。所以第二段再从建功立业的角度来论学习的重要性。要建功,"终日而思"是不行 的,根本的途径是“ 善假于物”,认识客观世界,利用客观规律。这 就如要"博见"就得"登高"而望,要"见者远"就得“登高而招”,要"闻者彰"就得“顺风而呼”, "致千里"须"假舆马","绝江河"须"假舟揖"。当然,要做到"假于物"而"善",只能通过学习。
26、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7、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治学之道。此道可分为博学与笃行两个方面,学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8、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29、聪明人想了一千遍也有错误的时候,而愚蠢的人(平凡的人)想一千遍也有正确的时候,意思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始终正确的人和事。
30、荀子通过地理以及自然现象,一步步展开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形成有它的机缘,了解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扩大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不断超越自我。所以,人区别于牲畜,是因为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但也仅仅是一线的差别:“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有时称人为“行尸走肉”,是因为“无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结于一也”,则满足了做人的基本条件。
31、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的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不周密,但最后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32、《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荀子劝学的读后感2荀子以他纵横捭阖的雄辩、严谨细密的逻辑,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应取态度,他劝勉世人为学,语重心长,发人深省。
3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4、由于人的根本烦恼贪、嗔、痴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对于世间万物所展现的自然规律我们视而不见,圣人所倡导的为人之道我们听而不闻。荀子简要的区分两种为学的态度: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如果仅仅“入乎耳,出乎口”,而没有经过“心”,这样的学习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我们应该做到“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35、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用以制成加工玉石的研磨工具。意思是做事可以借助于外力。
36、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