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
1、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名句解释及现实感悟)。
3、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4、(赏析)这句话就是一种学习态度。我们知道孔子对待学习是非常严格的,他严格的要求自己多学习,多做事,少说话。像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一直被世人所倡导的。
5、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中人生感悟的句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7、(赏析)孔子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不喜欢有好的生活环境,他为的是向各国统治者推行自己“仁”的思想,实践自己提出的“仁”。仁德的起源和推广都要从自己做起,自己做好了,再推己及人,彰显仁德。
8、(解读)出自《论语·为政》。释义: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9、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臭皮匠”是指专门加工皮革的工匠,臭皮匠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百个臭皮匠,也顶不了一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说起来真的很离谱。
10、(释义)见到了应该挺身而出的正义行为,却不肯去做,这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11、(解读)商鞅。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12、《荀子·大略》篇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次,子贡跟孔子汇报思想,说自己对学习厌倦了,想放弃学习去侍奉君王。子贡在孔门中以“言语”见长,有外交家的才能,孔子就曾表扬他:“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又说他“告诸往而知来者”,即遇事能举一反三。可见子贡通达,是一块从政的料。子贡弃学从政,按说想法务实。孔子却兜头一桶冷水,提醒子贡“侍奉君王难,事君怎么就可以放弃学习了呢!”子贡一看最有把握的诉求未获老师支持,于是退而求其次,又先后提出想终止学习,回去服侍爹娘、妻儿厮守、朋友交游、田园劳作等想法。结果被孔子一一驳了回来。最后,子贡懊恼地问:“这样的话,我就没有休息的时间了吗?”孔子说:“也不是呀!等有一天你看到自己的坟墓了,你就可以休息了。”这就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其中隐含着作为社会脊梁的君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一面。
13、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
14、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哈雷顿和凯蒂两人产生爱情时,希斯克利夫得知并准备拆散二人时,他忽然想起了以前和凯瑟琳相爱时的情景。此时此刻,他心头的恨消退了,他不忍心再报复。他要去寻找凯瑟琳。于是在一个风雪之夜,他呼唤着凯瑟琳的名字,离开了人世。
15、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
16、(释义)办理父母的丧事要谨慎地尽礼尽哀,对祖先要诚敬地追念致祭,(能做到这样)民间的风习,就会归于淳厚了。
1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刘琼导师认为,如果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不会有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会遵守正道。这也正好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得民心得天下!,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遵守正道。这也正好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得民心得天下!
19、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子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
2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2、他一出生就有一双大的出奇的亮眼睛,高僧预言说那是古老、灵性的天珠,他是四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行走于世间的佛子。
2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4、(点评)本文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事例的典型性与说服力,一方面也得益于必不可少的分析说理。霍金和海伦•凯勒的故事众所周知,但如何恰到好处地为我所用,又如何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翻出新意,应该说,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所谓“举例子”,并不是简单的事例堆砌,更重要的,是对事例的解剖,是对“是什么”的阐释和“为什么”的追问。作者十分善于运用反向假设的方法对事理进行周密而深入的阐发。“相反,一个不自信的人……”,“假如霍金在患上渐冻症后不是乐观面对……”,类似的语句不仅拓展了文章思路,也使得论证更加辩证与深刻了。(作文:常德一考生 评点:梁开喜)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P70阅读感悟)
26、夕阳欲颓,晚风拂面;余晖满地,花香扑鼻;众鸟归巢,蝉儿轻鸣。我垂头丧气地背着只硕大的书包,如同一只战败的公鸡。想泄愤却无处泄愤,只得抬脚碾了碾斑驳树影。回到家,因动作幅度太大,使书架上掉下一本书,恰好摊开。我满心怨气去捡,眼角余光不经意间撞上一行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愣住了。是啊,人这一世,何其短暂,就应顺从本心,坦诚面对自我,不必过分在意他人眼光,更不必因他人眼光而去伪装。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做最坦诚的自我,积极学习自己未掌握的知识,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至此,我再未不懂装懂过。
2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8、夜已深,星已睡,灯孤亮。手边一杯清茗,手捧一卷《论语》,我正用心揣摩其含义,总有一本书陪你我走这漫漫成长路,而陪伴我成长的,正是《论语》。
29、(释义)君子关心的是德行修养(的提高),小人关心的则是土地财富(的积累);君子关心
30、刘琼导师要求大家谨记“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31、“学而”篇的第二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有的版本作“友朋”。“朋”字,我们通常解释为朋友,古时候同门同事同僚等平辈都叫朋,清儒宋翔凤则释“朋”为“弟子”,属晚辈,也说得通。朋友从古至今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什么样的朋友或者说弟子,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愿意不辞辛苦地跑来看我们?当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是立志求学的弟子。就像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说的那样,自己年轻时立志求学,因家贫,曾步行近百里,携带着经书到学识渊博的前辈家里请教,这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弟子版。
32、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33、(解读)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神女即巫山神女,传说中与楚王云雨那位,出自宋玉,三峡附近有神女峰.意喻中国变化巨大,换了人间.
34、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选择何种“语言”对象,行文要注意两点:一是选择角度宜小巧,便于集中笔墨、深入开掘,避免立空乏粗浅;二是行文中一定要紧扣“语言”来写。
35、孔子好学,时常也“自夸”好学,其目的是树立榜样,以引导风气。叶公曾向子路打听他的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担心以偏概全,不敢贸然回答,于是回禀老师。孔子闻言哈哈一笑,告诉子路,说自己是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这就是一个学而不厌、学而乐的人。
36、(解读)出自《礼记·礼运》,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儒家思想中最美好的大同社会。
37、众所周知,《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次而成的,据唐代大文豪柳宗元的说法,该书的最终编定者是曾子的门人。可见书既不是成于一时,也不是成于一人之手,时间跨度较大,编写人员也比较复杂,是一场典型的文化“接力赛”。而跑过接力赛的朋友都知道,它是有核心目标和一贯思想的,编辑《论语》也是如此。
38、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感悟:这句话是说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感悟:这句话是说孔子说自己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39、 第三篇是来自18数媒2班的何力亚同学分享
40、日子一天天过去,外婆教我背的论语也越来越多。在曾子的话语中,我懂得我们需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认真仔细地办好每一件事;在孔子的教诲下,我懂得行为举止要庄重有礼;在子夏的言论中,我懂得,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在颜回的举止中,我懂得人要安贫乐道,不追求荣华富贵……《论语》就如同外婆一样,教给了我许多道理。她们就如同璀璨的星,烂漫的霞,指引着我成长。
41、 原句:“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由于我们对上、下两个认识不全。常将它们做及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於文明社会之外。正确的解释应为: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因忙于生计和没有条件置办行礼用的祭品,故而对庶人不作某些礼的要求。悲哀乎,挨板子都轮不到士大夫啊。
42、“人心齐,泰山移”(P12教材探究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