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孔子说的关于做人的话62句集锦

孔子说的关于做人的话62句集锦

孔子说的关于做人的话

1、一个领导有威严,是因为他心系百姓,为百姓谋福利;一个企业家有威严,是因为他心系员工,为员工谋发展;一个老师有威严,是因为他心系学生,为学生谋成长。这样的人,大家就会尊敬他、爱戴他,赋予他一种威望。

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宽容是互赠的礼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不会难为你;苛求是对刺的尖刀-----你苛求别人,别人也不会饶了你。在宽大平和之中,认识这世界的可爱和可赞之处,才不辜负我们这难得的一生。

4、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说的关于做人的话)。

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孔子说的关于做人的话)。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7、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孔子

9、用漂亮话迁就是非,阿谀奉承,让人高兴,就是巧言,有目的性。

10、(5)身,《说文》:“身,躳也。”即躯体。本章指自己,自身。

11、·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3、孔子的学生们形容老师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说孔子的气度庄重、威严但却不凶猛,为人处事,温和中又不失严厉。他周游列国,推行周礼,口才好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懂得适时沉默。

14、中国文学常识,100条速记口诀(值得收藏)

15、他的“喜欢”就像是施舍,居高临下的那种,把人当玩物式喜欢。

16、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7、“威”者,威严也。是指仪容、神态端庄,道德高尚,使人敬佩,进而因敬生畏。

1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9、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听顺耳的话,喜欢别人的奉承和赞美。

20、《论语》中,孔子曾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21、子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2、报名缴费咨询:梓潼老师15989096850

23、君子啊,得抓住根本做实事,只有抓住根本做事就自然有路。别整那些有的没的,巧言令色都是虚的,是标不是本。

24、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25、孔子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7、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贯提倡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2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我们看这些人的身份和经历,有的是有历史记录的,有的是没有历史记录的。但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逸民”。逸,是人生发生了改变,有了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民,是他们最后的身份,从高位上下来,把自己当作百姓一样。逸民。逸,《说文》:“逸,失也。”即失踪。本义是野兔逃脱猎人追捕。本章指逃脱。民,先秦时与“人”相对,“人”代表士大夫,“民”代表百姓。逸民,是原来有士大夫或贵族身份,从中逃脱出来而成为百姓身份的人。这七人中,伯夷、叔齐、虞仲、柳下惠四人有历史记载,夷逸、朱张、少连三人已无从考证。

2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30、孔子说:“可以对他说的话却不对他说,就会失掉朋友;不可以对他说的话却对他说了,就是说了不该说的话。聪明的人,既不失掉朋友,也不说不该说的话。”

3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32、逸民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3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4、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孔子名言

3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子

37、:“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38、本章列举了七个历史人物,也就是可以盖棺论定的人物。显然,这些人都是早于孔子时代的人,他们的人生已经定格在历史中。孔子从这些人的志气、节操、言行来分析,来分析他们的不同,节操和格局的高下。孔子不是仅仅为了评论而评论,目的是亲自向世人,向后人,来说明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的人,给了孔子很多的评价,有高有低,有贬抑也有褒扬。虽然说留给历史任人评说,但评价总是不准确,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孔子在本章举例这些人,是因为他们作为历史人物,和孔子有相似的经历。都是“逸民”。

39、   本书为线装古籍版,高档宣纸三彩印刷,西泠印社出版社发行。书中附有郑显理老师创作的书法作品近50幅,并附精美国画50余幅,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为成就事业、教育子女、修炼心态、思考人生、馈赠朋友之思想佳礼,以飨读者。

40、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4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4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44、总监制/徐遥  责编/刘文韬 编辑/王仁锋 制作/王仁锋

45、▲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46、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4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8、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9、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5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51、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5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5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54、子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55、第一:学诗,学会说有教养的话。一个人如果不会说话,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这样别人就没法认识你,也没法知道你的闪光点。如果你想出去谋事、工作,就得会说话。

5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57、虚与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是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周旋的态度。虚与周旋是一种有用而又有效的处事技巧。

5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9、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60、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1、虚与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是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周旋的态度。虚与周旋是一种有用而又有效的处事技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