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陶行知》最高潮的一幕是“陶行知”在舞台上呼唤寻找“晓庄十烈士”,李雷在舞台上有10个走位,要顺着音乐的缓急赶到每一个定点,赶到后要站定,身子不能晃,光柱打在脸上,要情绪饱满。李雷顺着台边绕了十几圈,满脸通红,赶不到定点上,导演指着李雷,“到台上,连路都不会走了?”转过身,叫B组南京话剧团的演员来做示范,示范的演员干瞪眼睛,僵着身子,板着脑袋,一边跑,一边手指着地上的点问:
3、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陶行知说:“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越学越快乐。”
5、第二天清早,李雷火急火燎地跑去音乐厅,进去后,李雷看了一眼坐在第一排中央,那个抱着膀子的男导演,40多岁,国家一级金牌编剧。他向后排角落里躲,“因为导演瞟到谁,就从谁开始读台词。”
6、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是主张试验主义的。他认为试验是发明的利器,近代一切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试验,教育也不例外。要除旧布新、改良教育,就离不开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很可能失败。
7、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
8、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
9、陶行知, 中国近代最为著名的教育学家,先后在许多著名学府担任教授,但是民国时代的教授、学者层出不穷,陶行知与他们相同但是也不同,陶行知选择的无疑使教育者中一条劫难的路,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把西方的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这是一个中国教育界的创举。(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10、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11、“你之后可以批判地想一想,怎么去呈现一个角色,以创作的角度,好剧不是呈现一个胜者。”
12、本文来源:《生活》,第1卷第19期,1926年2月28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13、“你们是呈现俄式的英雄,因为陶行知是伟人,所以他要做这些事。任何一个伟人,他都要这样做。”
14、后面几天,李雷还想向后排溜时,导演盯着他——
15、陶行知主张,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忘掉自己的年纪,加入小孩子的队伍,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
16、生活即教育的意思是说生活其实就是教育。一个人他拥有什么样的的生活,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其实是分不开的。当你想拥有一个好的生活,你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就要受到好的教育。同时,生活中也蕴含这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和生活是贯穿的。个人认为,这些教育可以是学校老师的教育、家里人的教育或者是某个人、某件事的教育。除此之外,教育是离不开生活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把教育带到生活中去,让教育影响生活。
17、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18、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陶行知有许多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9、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20、他提倡师生平等,反对所谓“严师出高徒”的陈旧观念。
21、一天下午,两个同学为一件小事在走廊里争吵,最后竟互相骂了起来.恰巧陶校长经过这里,他走过去,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他俩.两个学生在校长面前都感到有些难为情,但又不甘示弱,互相瞪了对方一眼,扭头走开了.
22、《陶行知》台词量大,排练前的任务是背台词,一共13场戏的台词。暑假正值疫情,整个校园里空荡荡的,只剩“爱满天下”的剧组,没有导演,没有同学,大把的时间,一个“围场”。当时有点昼夜颠倒,每天睡到傍晚就爬起来背几个小时的台词,背完了再打一晚上游戏后睡觉,这样持续了将近两星期。
23、“我当时怎么可能说陶行知不配我演,我当时也被他吓着了,我就是学生,也不是专业演员,本身有课要上,这剧又要背这么多台词,导演又要演员平时自我丰富内心。我想说,我,我压力大,我不配!我乐意演个小配角……”
24、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25、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
26、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27、后面几次排演,李雷被留在台子中心打磨动作台词,导演指着剧组里的所有人,吼道:
28、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中山网评)
29、陶行知听闻说道:“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带那个小孩到修表店,孩子十分兴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师傅修表。
30、高潮这场,有个宪兵要端枪射杀蜷缩在一边的学生,李雷站在幕后看,端枪的同学,手在发抖,他看着那些同学,那些惊恐无辜的眼神……就算是演开枪演的杀人,他也不忍心。剧组平常在导演的眼皮子底下偷笑打闹,但到十英烈牺牲这一场,音乐厅尤其的安静,到了晚上吃完饭的时候也没人嬉皮笑脸,只是导演说了一句解散,一群人安静地到食堂的一角,吃饭时话也少,也都是感叹。
31、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绍兴。新安陶氏族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族谱的封面上明确记载了新安陶氏祖先于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由绍兴府会稽县来徽州,举家定居歙县城西古溪村。
32、他还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33、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34、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35、9月开学了,李雷要“排练网课两手抓”。上午,李雷上网课,下午排戏,晚上,李雷边琢磨今天的戏,边把第二天的台词背熟练。过了几天,李雷扭头发现撂了一大堆作业没动,QQ群里面,剧组里开始抱怨这种高强度的排练的声音已经不少了。不过校方立即发了通知——
36、我曾经借用“计划经济”的说法,把当今的教育说成是“计划教育”。“大一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不仅不允许教师有选择和试验的自由,而且还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具。
37、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38、爱与陪伴,是父母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每天一分钟,跟孩子交流,多摸摸他的头,给他最温暖的拥抱,让他知道你是多么的爱他。
39、“《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朱雪晴:图说《新教育在银河》(十二讲)——走,我们去找好教育》)
40、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41、《陶行知》计划演18场,因为疫情砍到12场。本学期校内校外一共要演8场,所以导演原定要准备A组、B组、C组共三组演员,轮班出演。主要角色都至少要备3人,最后,三个戏份重的角色里,两个找了南京话剧团的专业演员,剩下主角陶行知,计划拟定的青年演员突然通知档期交错不开。
42、“你,这还不如他呢!”,导演叉腰,众人偷笑。
43、 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做一个80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18岁的老翁。 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即是“择业问题”。我以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的兴趣。做事要有快乐,所以我们要根据个人的兴趣来择业。但是我们若要做事成功,我们必要有那样的才干。 我曾作了一首白话诗,论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将来诸君有的升学,有的就职业,但是为学的方法全要研究。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 我希望到会的个人,是四万万人中的一个人。诸君还要时常想:中国有几个整个的人?我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44、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接着,又是一封快信。
45、李雷以“过来人”的身份传授经验给新剧的同学,大家起哄要李雷亲身示范,便围成一个小圈,李雷双手插在卫衣兜里,低头沉默片刻,扶鼻梁上的眼镜,抬头时,整个人像上了发条一般,眼神炙热,进入“陶行知”。
46、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诸君,要作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作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47、这一场首演,所有人都没有差错,甚至在下台时,一向严肃的导演对李雷竖起了大拇指——“那动作加的不错!”高潮时,舞台的灯光照的李雷耳鸣眼涩,他一直忍住,忍到人物情感崩溃的时候,下意识地垂首、扶额、揉眼。
48、其实,从孩子懂事起,就知道父母的喜怒哀乐。每天一分钟,换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世界,倾听一下他们的呼声。这对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大有裨益。
49、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
50、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51、我们一旦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52、陶行知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学习刻苦,在校成绩非常优异。2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赴美留学,曾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归国后,陶行知致力于宣传新式教育,并针对中国落后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极力倡导平民教育。他曾说:“中国以农立国,人民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只有农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中国的整体水平才会有发展。”为此,陶行知还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与各种名誉,甚至是自身的前途特意到乡下去实践。
53、陶行知先生的艺友制教育,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学做合一”。1927年,他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一文中明确指出,“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学。大家共教共学共做才是真正的艺友制,惟独艺友制才是彻底的教学做合一。”
54、李雷习惯站在几平米的阳台上背台词,背到9月25号,李雷低头时留意到楼底下人头攒动,傍晚他依旧站在阳台上,“吃晚饭时,阳台底下的同学都朝着食堂走,留意到我在阳台上背词,有抬头看我,有笑我的,越是笑,呵!我背的声音越大。我们剧组里,没人台词不过关!”李雷语气里透着骄傲。
55、滴自己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
56、每天一分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恰当的赞美。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
57、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别把孩子和邻居家的孩子做比较。教育就像喂鸡一样,把知识硬灌给孩子,他是不情愿学的。
58、陶行知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5年入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攻读教育学博士。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59、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请在文末点个“在看”!
60、开业典礼上,挂着一副陶行知亲自撰写的对联:“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明白晓畅地表达了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
61、稿费的故事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
62、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学”和“做”要连起来。英语Learnbydoing,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以生活来印证学理。
63、最后一群人感叹一句话:“呵!陶先生的台词无处不在!”
64、 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他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
65、每天一分钟鼓励孩子,使他充满自信,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66、每天一分钟,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中,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多听取他的意见,并尽可能达到共识。当然,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并重,不能什么都顺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