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93句集锦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93句集锦

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1、针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发展形态,要学会区别各自的观点及局限性。考题通常会给出某个思想家的观点或直接说明一个观点让考生判断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形态。或者直接给出唯物主义的某种形态,要求从选项中选出符合这一基本形态的选项。

2、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有其本来面目和固有规律,人及其思想的力量作用有限,不能为所欲为。

3、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

4、(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5、这就是说,黑格尔看到了自然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自然动物只是适应自然而生存,所以,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但是,“自然对人来说只是人应当加以改造的出发点”(注:同上书,第92页。)。正是这种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简单地肯定外在给定的条件(如自然动物),相反地肯定给定的条件是为超越与否定给定的条件,也可以说,通过否定来达到新的肯定。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语言说:(黑格尔是唯心还是唯物主义)。

6、古代历史上有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结合的,比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中国的王夫之(王船山)等人的哲学思想.

7、黑格尔左派,有时也被称为“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继承黑格尔学说中的革命成分,主张无神论,在政治领域主张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和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8、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往往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在肯定世界的物质性的同时把世界看作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整体。由于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它带有猜测、直观、朴素的性质。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依据18世纪的科学成就,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朴素性,以实证知识和科学方法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但它具有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的缺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主义的最新成就,但它在进入社会历史领域时陷入了唯心主义。

9、“发展的观点”固然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特征,然而把“发展的观点”看作唯物史观的核心,我认为值得商榷。

10、(modernmetaphysicalmaterialism)

11、第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是不科学的,具有机械性。第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具有形而上学性。

1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基本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3、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14、马克思既肯定费尔巴哈和从前的唯物主义承认外部自然对思维的优先地位,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指出它们只是从客体的形式理解事物,而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15、因此,我以为辩证思维方式,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论反映。也正是这点,使它很自然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16、那么,唯物史观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如果把具有“发展观点”的其它理论与唯物史观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与其它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唯物史观是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简称“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用“唯物”的逻辑去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其它理论则有一个共同特征:用“社会意识”来解释“社会存在”。

17、其实,“发展的观点”并不是唯物史观的专利。比如,黑格尔的辩证法、演化经济学的达尔文主义哲学基础以及对时间因素的强调,就有着鲜明的“发展观点”。甚至西方经济学中的“动态分析”,也因其引入了“时间因素”而具有某种程度的“发展观点”。当然,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发展观点”与唯物史观的“发展观点”不可同日而语。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中,“发展的观点”有一个底线思维:不论怎样引入“时间因素”,不论怎样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制度做“动态分析”,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经济人假定”这个前提都是绝不能动摇的。正是这个底线思维导致了西方经济学从唯物的自然观出发,最终却走向了唯心史观的不归路。

18、另外,关于我们的思维是否能认识现实世界,有一些哲学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比如康德和休谟,康德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表象,而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也就是“物自体”。而休谟秉持怀疑主义的思想,对我们认识内容的根本方法“因果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我们所有的认识基于的因果关系,其实只是一种习惯和想象,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的因果关系,人类知识大厦的根基被动摇了,之前休谟哲学系列里面讲过。

19、黑格尔的学说在后代很长时间内一直引起争论,他对思想界有广泛的影响,几乎任何学派都对他的学说给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20、总结起来说,黑格尔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给定的;黑格尔认为不然,认识的对象是认识者主动设定的。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认为,认识和认识对象的关系是直接同一的关系;黑格尔认为不然,两者是直接与间接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的形而上学认为,绝对真理是能够最终完成的(或最终实现的),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绝对真理体现在相对真理的无限发展的长河中。而且,由于黑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思维,所以,认识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存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辩证的,同时,存在发展的过程也是辩证的。

21、再次,唯物和唯心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对立并不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哲学基本问题之后,又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可见,在近代之前,即使在西方,并不是所有哲学家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苏格拉底就拒绝对哲学本体论问题发表意见,而专注于伦理学的研究。尽管其未能摆脱神学目的论的影响,但在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上,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他并没有把共相与个体分离开来;他不把它们分离开来,是正确的想法。”这也说明,哲学家的思想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哲学家重点研究本体论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了明确回答;有些哲学家重点研究的是伦理道德问题或人本论问题等,对哲学基本问题并未做出明晰解答;而且几乎历史上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复杂的,既无所谓纯粹的唯物主义者,也无所谓纯粹的唯心主义者。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致力于仁学的研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且很少言及“性与天道”(《论语·公冶长》)的问题,虽然相信“天命论”,但它是为其政治和伦理观服务的。中国道家和理学,虽然视“道”和“理”为世间万物的大本大源,但它们并未像西方哲学那样把它们直接看成“思维”或“精神”,而是将其视为贯穿于事物之中起支配作用的客观规律。老子所谓“道法自然”、朱熹所谓“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朱子语类》卷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对于这些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我们都不宜照搬西方哲学的评价标准,否则就会面目全非。西方的现当代哲学包括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它们主要探讨的是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以及人的生存本质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并无直接联系。正如我国著名现代西方哲学家刘放桐先生所说,过去我们把现代西方哲学理论“纳入世界观、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方法论等预设的理论框架中,这必然产生削足适履之弊,从而必然存在不够准确和错误之处”。他认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出现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主要表现为多数现代西方哲学流派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力图超越以主客心物等二分为出发点,以建立关于世界的本源、本质的理论体系为目标,以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理论特征的近代哲学,使哲学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从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返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现代西方哲学家企图以此摆脱近代哲学的困境,为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他们的哲学总的说来更能体现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状况,因而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向现代标志着西方哲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应该充分肯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刘放桐先生在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认知上能达到这样的层次实属不易,尽管他做了一些附加和保留。现在,理论界学术探讨的环境更加宽松,思想解放的程度大大提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认识在各方面都比以往更为深入了。无论是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不会再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评价模式去生搬硬套了。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划分哲学派别的一个客观标准是成立的,特别是它对于近代以前各种西方哲学流派的梳理和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它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准。正如哲学研究的论域和哲学的流派是多元的一样,评价和划分哲学的标准也是多维的。

22、最后,我们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性质的论述。众所周知,唯物史观是唯物辩证法在历史领域的展开和贯彻。因此,马克思对唯物辩证法的论述,同样适合于唯物史观。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有明确的强调:

23、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24、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同人类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背离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着一些人类知识和思维的积极成果。例如,黑格尔哲学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深刻地阐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理论来源。

25、正是这种对“存在决定意识”的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唯物史观的“唯物”性质。

26、没有现成起点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就意味着在现实的认识活动外,并没有可供认识随时选用的现成的认识方法。辩证的思维方式是现实的认识活动得以展开的内在逻辑。现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及大多数哲学专著中,都习惯于将辩证法归纳为几条规律,然后分别加以阐述。似乎经过这样的学习便能懂得辩证法了。实际上这种办法很不利于理解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因为,这种办法已经把辩证法等同于一种现成的方法了。真正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实践活动中。

27、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怎么来的。西方近代哲学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或者说精神和自然界,或者说心灵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那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呢?

28、到此为止,我们大体上分析了由休谟哲学到黑格尔哲学这一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转变的逻辑过程。那末,发现这一过程的现实基础是什么呢?以往的教材和著作中常说,一是自然科学的成就,二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实践,我以为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假设。因为,大家所说的科学成就都晚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至于18世纪法国的阶级斗争,对当时积极参与了这场斗争的思想家尚没有获此启发,只敢在思想里闹革命的黑格尔却从中获得了超越性的认识,岂非可笑。所以,我认为,启发黑格尔认识到了辩证思维这一秘密的现实基础,是对经济学的研究,使他对人的存在方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小逻辑》中,在谈到哲学的认识方式时说:“禽兽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之物,俯拾即是,不费气力。反之,人对于足以满足其需要的必需品,必须由他自己去生产和培植。所以,即就他对于外界食物的关系来说,人总是通过外物而和他自身相联系。”(注:黑格尔:《小逻辑》,第91页。)

29、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概念的辩证发展。它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世界和精神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以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来描述世界,并试图揭示其内在关系,从而猜测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

30、由此可见,唯心史观的基本逻辑是“意识决定存在”,而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是“存在决定意识”。既然“存在决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那么,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核就必须用“唯物”的性质来加以定位。

31、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32、马克思还在《神圣家族》中肯定了费尔巴哈将精神倒置为“现实的人与现实的人类”的成就,并且在钻研了国民经济学后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辩证法”发展为“劳动的辩证法”,以人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作为辩证法的载体,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扬弃与超越。

33、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为依据,在系统总结前人的学说(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哲。我们的课本和考试主要是采用马哲的基本观点。相对于以前的唯物主义,马哲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到一起,不仅在自然观上如此,而且在历史观上也是如此。它吸收了其它哲学的合理观点,并克服其局限,做到了集大成,并开创了一个实践哲学的全新体系。

34、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35、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关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但我们说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这些学者能够突破有神论,从物质角度出发来寻找世界的本原,已是一大进步。

36、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发展了唯物主义,研究批判了唯心主义,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点击可详见),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7、内容提要:休谟的怀疑论充分反映出了直观思维方式的缺点,启发康德设定了主体能动性的思想。黑格尔基于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刻理解,进一步发挥了康德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提出了与古代形而上学以来传统的直观思维方式相对立的辩证思维方式。

38、这类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将世界神秘化,认为独立于人的内心之外存在某个外力,掌控着世界万物的生死存亡。这个外力在事实上并不存在,所以这类观点违背事实属于唯心主义;但它又被描述为外部的某种客观存在,所以被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如各种有神论,“理生万物”。代表人物有朱熹、黑格尔等人。

39、(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40、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关于世界本原的学说,他们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对立回答.其一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其一认为意识是本原.

41、但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是按实证科学的观点来了解辩证法的,即辩证法是与人的能动性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客观规律。例如,我们常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正因为客观上是如此,所以主观上亦如此。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是直接性的关系。事实上是如此吗?并不是如此,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不是直接性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着的,不过,这些个体并不是绝对孤立的,在个别中蕴含着类。在思想中,一切都是以类的形式存在的,不过,人们在运用这些类概念时,所指向的恰恰又是个别。这就是说,客观存在是以个别蕴含一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思想中便恰恰相反,是以一般蕴含个别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在特定的给定状态中,两者的表现形态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认识活动中,正是在这种相反的表现形式中达到了内容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性,特别表现在实践中的相互转化中。

42、尤其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里面,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被誉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

43、所以唯物唯心与辩证法形而上学是两组对立的概念.它们所关涉的领域不一样.

44、苏联作家阿尔森·古留加在《黑格尔传》中提到:一个叫鲍里斯·乌克斯库尔的俄国骑兵上尉打败拿破仑之后,追女人也追腻了,于是跑到海德堡,要追随黑格尔学哲学。受到黑格尔的亲切招待之后,他立刻跑到书店,把哲学家所有的书都买下来,却发现一句也读不懂。

45、马克思哲学系列:一句话讲清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怎么事?

46、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康德所说的哲学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对传统的思维方式作出了什么重大修正呢?第一项重大的变化,既赋予了原来只是被动的认识主体以很大的主动性。或者说,使原来只是接受者的认识主体变成了认识对象的主动设定者。由于这个变化,必然就要发生另一个变化,即传统认识论所认定的先验的对立也必然要修正;或者说传统认识论总是把认识者与认识对象的对立当做先于认识的前提,而康德却认为,没有这一对立,固然谈不到认识,但这种对立在认识展开以前,只有逻辑上的意义,不能有经验实在性。例如,在认识展开以前,认识对象只是一种不可言说的X(物自体或自在之物),认识者则是一种具有先验的观念性,而没有经验实在性的纯形式(先验的自我)。不过在认识活动的展开过程中,这两种没有经验实在性的东西一经结合,便都获得了经验实在性。因此在康德看来,认识有两个源泉,一个是外在的给予者,一个是能思的我。

47、大家可能会想到17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斯宾诺莎的名言:“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话似乎是很辩证的,但是他的哲学却没能走上唯物辩证的道路,为什么?抛开了历史的原因,就纯逻辑的原因说,就是因为没有能解决实体的能动性的问题。斯宾诺莎是谈到过能动性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实体是自因的。因此他说,作为整体的实体(即作为整体的自然,在斯宾诺莎这里,神、自然与实体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是能生的自然,即能动的自然。但这里的能动性与人没有关系。因为,人不是实体,只是实体的部分罢了。而作为部分总和的实体则是被生的自然,即被动的自然,人即属于这被动的部分。

48、黑格尔在《百科全书》的导言中说:“哲学缺乏别的学科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学科可以假定所直接接受到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注:同上书,第37页。)这就是说,哲学要研究的,并不是经验中直接把握到的东西。经验中能直接把握到的东西都是可以给定的有限的东西,而哲学要研究的恰恰是超越于这些现成的给定的有限之物。例如,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这些现象是经验中可以直接把握得到的。物理学便把它当成了现成的起点,进而去研究物理现象的性质、规律等等。哲学恰恰不是研究这种给定的现象,而是要去追问和研究客观上是存在着物理现象吗?或者说,我们在经验中把握到的物理现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吗?这种问题当然不是经验能给予的,而是理性思维自己设定的。这种问题要研究的当然也不是某种有限的存在,而是关于无限存在的问题,研究这些应用任何一种外在的现成的有限方式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例如,经验分析的方法、理性综合的方法等等都不行。研究它的真实的方法,就是这种无限对象的内容展开的过程。在这里,方法论和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49、而西方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把具体的水火当作世界的本原。

50、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则划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再到现代的辩证唯物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51、康德的哲学以批判哲学而著称,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都是在其批判的基础上建立唯心主义体系的。康德的哲学可以称为先验唯心主义,谢林也是;黑格尔称其哲学体系为绝对唯心主义。叔本华后来也是随康德而出的,但是他的体系被称为唯意志论。

52、那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和物质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呢?这个问题在哲学里面称之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黑格尔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们的关系是辩证存在的,思维和存在是同一个东西,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这里其实不太好理解,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

53、大家都熟悉休谟关于他的怀疑论说过一段名言:如果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那末再要问在经验以外还有没有某种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存在?那只能请教于经验。但经验在这里沉默了,而且也不得不沉默。为什么不得不沉默呢?因为只要我们回答了,不管我们回答有还是没有,都有悖于经验主义的大前提,即与“我们的知识全部都来源于经验”一说发生矛盾。所以,要坚持经验主义便只能保持沉默,既不说有也不说没有。不过,不回答便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即经验到底是主观自生的还是有客观源泉的呢?

54、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基本结论:

55、首先,唯物论和唯心论是哲学派别自然分化的必然产物。所有哲学派别的本质区分都是由于探索路径和思维取向的不同造成的。由于哲学所面对的是具有无限和终极属性的对象,所以,研究者只能选取一个特定的观测维度和理论路径来切入对象之中,不可能真正全方位、全息式地将其对象置于观测的视野之内。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的哲学都必然会自我分化为诸如物质本原论和理念本体论、气本体论和道本体论、唯名论和唯实论、理学和心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唯物论和唯心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等不同的派别和潮流的原因。这种派别和潮流的分化和形成是一个自然的客观的过程,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按照个人的主观好恶人为地抬高一个流派而压制其他流派,那么,就会严重地阻碍哲学的正常发展。哲学史的曲折发展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6、马克思认为,思辨哲学家们的工作就是用“果实”这个抽象概念故弄玄虚地论证苹果、梨和扁桃的存在,用不断创造的抽象概念去论证客观实体的存在,创造出一套依靠绝对主体即绝对精神这一抽象概念的自我运动而产生现实实体的思辨哲学。很明显,这样一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只能论证和解释现存事物的合理性,被包裹于思辨中的辩证法被扼杀了其批判性、革命性与否定性,只是“自身内部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和自娱自乐罢了。因此君主专制集权的普鲁士政府才将黑格尔哲学奉为圭臬,用黑格尔思辨抽象的方法论来消弭社会革命的意识,以达永久统治的目的。

57、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58、唯心主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有其认识论的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复杂进程,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片面地夸大、绝对化,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颠倒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都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根源。

59、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联系和发展的思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60、所以,那种以为联系实践与能动性来看辩证法,便是对辩证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否定的观点,是十分幼稚的。这幼稚病就是通常所说的泼洗澡水时,把小孩子也一起泼掉了。在黑格尔那里,实体就是主体,所以辩证法是能动的方法便不证自明了。但我们不同意把实体理解为精神,而主张实体应为物质。这样,我们就用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鲜明地对立了起来。不过精神的能动性当然也一起被抛弃了。于是辩证法也就成了纯客观的自然规律。

61、为了说明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恩格斯特别分析了黑格尔在批判康德关于理念永远是不现实的思想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但是,恩格斯在引证这一名言时,却对这一名言的句序作了一个颠倒。我以为,这种颠倒决不是他的笔误,而是他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第一性的;恩格斯却认为,现实高于理性,只有它才是真正第一性的东西。所以,他才把黑格尔的名言改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样的颠倒,理性与现实之间的转化,才会成为无限发展过程中的真实环节,而不仅仅是思辨概念之间的推论。

6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63、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64、它们相较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大进步在于,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为其提供了科学依据。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提出观察和证明了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从而动摇了传统的“上帝居住于宇宙中心地球”的学说;维萨里医生通过解剖发现男人和女人的肋骨数量一样多,达尔文考察提出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这些发现都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荒谬性。总之,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家发现了很多新的事实和规律,为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学说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这时的哲学受自然科学影响,将人、人类社会历史参照自然界来研究,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照搬到社会历史领域,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等同起来,看到二者的联系而忽视了其区别,过于强调必然性而忽视了偶然性,过于强调客观规律性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表现出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代表观点如“人是机器”;“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如同预测天体运行轨迹,认为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能准确预知历史事件;等等。

65、自然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

6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要是依据感性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做出的理论概括。如中国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气(阴阳、元气、精气),古希腊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风)等物质形态来说明世界本原,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一些猜测的成分。

67、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由于思辨的笼罩,辩证法的否定面向实际上只是虚假的、抽象的否定,马克思的辩证法的否定是对现存事物不合理因素的真正否定。同时,在黑格尔方法论中肯定的面向只体现在知性与思辨二者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讲,肯定是外化于黑格尔辩证法的,因此被马克思称为“否定性的辩证法”,而马克思则将肯定的面向同样寓于辩证法中,兼顾了肯定与否定。在《资本论》中他写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68、斯宾诺莎认为,自然界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人类社会和个人的一切也是严格地被决定的。那又何来自由可言呢?所谓自由,即“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这种定义,我看只能适用于他所谓的“实体”。在实践上离真正的自由还很远。因为真正的自由,不仅是对必然性的服从,同时也是对必然性的超越;而且仅仅由它自身决定其行为一说,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对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根本没有)才可以如此说,现实存在着的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相互作用中。也就是说,斯宾诺莎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所以,他没能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走上辩证思维方式的道路。

69、(1)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J).学术月刊,2012,44(05):33-

70、   由此可见,任继愈先生毕其一生都困于唯物和唯心的纠结之中而不能自拔。上个世纪60年代他判定老子为唯物主义者,70年代又确定为唯心主义者,到了80年代又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在古人那里“不象后来那末清楚,古代的先进思想家,只是朦胧地探索着前进的路径。思维与存在哪是第一性的这个问题,到了近代才明确起来。”如果把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强行套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中,那就犯了“把古人现代化的错误”。

71、课本P12引述了中国古代的荀子、王夫之的观点,另外P29引述泰勒斯、赫拉克利特的观点,也属于此类。它们坚持了唯物主义大方向,但缺乏科学论证,所以被称为朴素唯物主义。

72、(2)由于“从根本上说”,黑格尔辩证法的根基是“思维决定现实”,而唯物辩证法的根基是“物质决定观念”,所以,唯物辩证法的性质必须用“唯物”的逻辑来定义。

73、不过,黑格尔认为,思想与对象的关系,或者说思想以自身为对象的这种关系,不是像经验论或唯理论者所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种直接性的关系,而是有中介的直接与间接辩证统一的关系。例如,“我看到了什么什么”,这是一个判断、一个认识。这个认识在我思想中,它的直接对象是什么?是“我”。不过不是任何一个“我”,而是看到了“什么什么的我”,因而作为对象的“我”是经过“什么什么”的中介而成为对象的。没有感觉材料的中介,作为对象的“我”仅仅是一种空洞的同语反复,一种纯形式。只有经过了感觉材料的中介,“我”才成了有内容的现实对象。“我”作为对象的现实性有赖于感觉材料,也就是说,“我”作为对象的现实性来源于感官对象的现实性,即思想的现实性来之于感官对象的现实性。但是,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偏见,他认为,形式是如此,实际上相反。感性对象的现实性却源于思想。他说:“感性的东西是个别的,是变灭的;而对于其中的永久性东西,我们必须通过反思才能认识。”(注: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页。)因此,前者只是现象,后者才是本质。“理性是世界的灵魂”,“自然界是一个没有意识的思想体系”(注:同上书,第80页。)。

74、到此为止,如果我们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暂时存而不论的话,那末,我想谁也无法否认,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75、费尔巴哈破除了德意志长久以来的黑格尔哲学迷信

76、亦称“机械唯物主义”。西方哲学史上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之后在16—18世纪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适应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宗教神学的思想理论武器。主要代表人物有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18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等。

77、 唯心主义——违背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固有规律

78、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紧密结合,把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和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的观点,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实现了哲学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为无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79、在黑格尔哪里,世界的本原当然是精神的,黑格尔认为,我们现实世界中所认为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步实现的东西,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或者绝对观念。这个绝对精神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存在的,这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80、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感觉、心理、意志、意识看成世界的本原,否认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著名代表,他主张“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可以导致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将其臆造的某种存在于人之外的独立的思维、精神看成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了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人们所见到的有限的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那里达到了顶峰。黑格尔以其庞大的哲学体系把整个世界描写为绝对精神辩证发展的过程。

81、(ancientnaivematerialism)

82、在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唯物”的性质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核心地位。众所周知,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发展观点”。虽然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是,在谈到辩证法的性质与唯物辩证法的性质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很多精辟的论述。首先,我们来看马克思对辩证法性质的论述:

83、而“思辨”这一环节作为“辩证法”的顶层设计,恰恰成为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的着手点,要想拯救辩证法,就必须先对思辨进行彻底的清算。在马克思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就以一个极为通俗的例子展开了他的论述,在现实世界中无疑是先存在着苹果、梨和扁桃这些果实,然后人们在通过归纳他们的共性,抽象出一个概念“果实”来统摄他们,但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是先有“果实”这个概念存在,而现实中的苹果、梨和扁桃只是“果实”这个概念在现实的表现形式,颇有柏拉图“分有”学说的意味。

84、比如,西方经济学用心理来解释人的行为就是“意识决定存在”的典型。即使非常强调“发展观点”的演化经济学也仍然是在“意识决定存在”的逻辑中转圈圈:演化经济学把创新看作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新的动因则取决于天才的思想和主观的意识。虽然演化经济学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唯物主义”思想,比如承认环境对人性的制约,但其分析框架仍然遵循“意识决定存在”的基本逻辑。

85、第思想和对象的关系并不是直接同一的关系,而是有中介的,是通过间接性而达到直接性的关系,说得确切些,即是间接性与直接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平时人们常说的,通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黑格尔说,思维是依靠经验而产生的,但思维的本质恰恰又是对直接经验的否定。正如我们的生命全靠有食物,但生命之为生命恰恰又要消灭这些食物。“在这个意义下,思维对于感官经验也可以说是一样地不知感恩。(因为思维所以成为思维,全靠有感官材料,而且全靠消化、否定感官材料。)”(注:同上书,第53页。)

86、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往往与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在一定“分寸”上燃烧、一定“分寸”上熄灭的永恒的活火。

87、(多选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88、马克思与黑格尔都是运用辩证法的大师,区别在于: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正是这种区别,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唯物”性质。

89、我以为,哲学要提供的不是一个没有人的世界图景,而必须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图景;而且不是人在其中的生存越来越恶化的世界图景,而是越来越人性化的、即越来越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是要追求没有人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是要追求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应该是怎样。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应该,当然不可能到纯粹独立的思维的王国中去寻找。这样的王国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从中找到什么“应该”。只有在人们的实践中去寻找。只有在这里找到的“应该”,它才能既超越于现实,而又能转化为现实。

90、在马克思看来,唯物辩证方法之所以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在于,“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由此可见,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的基本逻辑,乃是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正如马克思在1868年3月6日致库格曼的信中明确指出:

91、马哲以对“物质与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依据,将所有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相互对立的基本派别。《生活与哲学》课本指出了划分依据,并且简要介绍了双方的内部形态。

9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盛行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科学家们将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从外部考察其特性。这样的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必经阶段,它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各个学科的建立,对于早期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培根、洛克将这种研究方法从自然科学领域引入哲学领域并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结合时,就成为一种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哲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