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84句集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84句集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

1、昆德拉笔下的这三个人物,各自代表当下人众生百态,比如托马斯,就是小说为其设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2、这个书里面那个时代的动荡,尤其是外力,比如说苏联侵入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大背景,时代里边,我们说合理性、合法性,我们在农业社会里形成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这种逻辑,形式逻辑,似乎就已经行不通了。然后在这个过程里边,人在这种,可以归纳为一种“荒诞”吧。

3、我们没有停止对疫情的思考,对疫苗的研发,也没有放弃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理解他人正在遭遇的生存困境。

4、因此,尽管该片有很多大C度的镜头,但并没有受到抵制,反而获得很多殊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

5、但是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个世界就变得特别复杂了,逻辑上还理不顺了,各种意外,各种偶然,甚至还有宿命。

6、正如昆德拉所描述,大自然怀抱里的人类,“没有人能给其他人一种牧歌式的礼赠,只有动物能这样做”。”只要人们生活在乡村之中,大自然之中,被家禽家畜,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他们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

7、小说中的讽刺有一点儿像黑色幽默,又不完全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而且,这种对极左制度的嘲讽能引发中国人的“文革”记忆,人们很容易对那些描写心领神会,很值得一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电影)。

8、背叛,在萨宾娜眼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背叛,当然是她以进为退的最好盾牌。因为我怕你离开我,我就先一步背弃你。“背叛,就是脱离自己原来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而萨宾娜觉得再没有比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

9、正因为如此,萨宾娜背叛她情夫弗兰茨的行为也成了必然。

10、另外一个情妇萨宾娜时是画家,我看到托马斯和萨宾那的情妇故事,所以我就认为这可能是昆德拉自己的故事。

11、即日起,至4月11日,首发期间,原价49元的有声书,限时免费收听!

12、外遇遇到捷克政治动乱不断,特丽莎选择离开托马斯,但是这个女人在托马斯心理烙上深深的烙印。

13、其中很多议论精辟、深刻,表现出昆德拉与众不同的思考。

14、托马斯存在意义是通过特蕾莎和萨宾那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现出来的。

15、然而可爱的托马斯连擦个玻璃都能擦出火花啊……

16、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17、天才作家袁哲生就曾把昆德拉与加缪相提并论,他说:

18、“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

19、而这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青年们的必修课,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20、可以说昆德拉是跨行跨的最成功的作家,这真是老天爷赏饭吃,没有办法。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的专业更让他受世人尊重。

21、关于生命中轻重的话题至此终结,其实,我认为,人生的轻与重,就在于在生命旅程中的每一个选择,这也正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像小说中的特蕾莎,托马斯,萨宾娜,他们的选择不同,生命所承受的轻与重也不同。

22、特蕾莎这么多年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比喻“她只是个他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抱出来,安放在自己床榻之岸的孩子。”这个篮子里的孩子是改变托马斯生命之轻的开始,而这个篮子外的枪声,却是特蕾莎生命之重的结束。

23、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1989年天鹅绒革命前,他的作品在捷克斯洛伐克长期被禁。他很少接受媒体采访,虽曾获得六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获奖。

24、“生命对于我太沉重了,而对于你却是那么轻。我不能承受这生命之轻,我不够坚强。在布拉格,我只需要你的爱,在瑞士,我什么都得靠着你。如果你抛弃我,我该怎么办呢。”

25、当特蕾莎,托马斯,弗兰茨,政治家,革命者,都在不断追求着从轻到重的过程中时,她却用背叛,逆向而行。在萨宾娜的眼中,美是一个被背弃的世界,要发现美只有不断击破和毁灭。萨宾娜不屑于追求所谓的笃定和恒常,她喜欢未知喜欢自由,和每日必沉入海底的夕阳相比,今晚会不会有爬上枝头的月牙,显然是更诗性俏皮的存在。

26、在作者男性话语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也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27、Franz离开了妻子,前来请Sabina接受自己。Sabina是感动的,因为这个男人能给自己Tomas给不了她的安稳婚姻。但同时,她并不爱他。于是Sabina连夜搬了家,留给手捧玫瑰的Franz一个空荡荡的房间和一颗稀碎的心。

28、小说中的每个人都在背叛,或者是自己,或者是爱情,或者是自由,又或者是意义。而在所有背叛之途里,萨宾娜是走得最远的,这也是我觉得或许她才是小说主角的原因。其他人都不断追求生命之重,这会让他们难以意识到之所以无法停止,是因为害怕生命的无所适从和大段空白。而萨宾娜却一直执着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去,最终在一片寂寞和恐惧中坦然拥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9、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有公众在场,考虑公众,就是活在谎言中。

30、爱上一个人,有时候是从一个比喻开始的,一个女人以一句话印在男人心里的时候,那是爱的萌发。但你永远无法知道这种爱的纯度有多高,因为爱中始终有二者实力的较量和无休止的欲望冲突。

31、这些演出充满娱乐、游戏、讽刺,主人公的性爱关系千姿百态,让人瞠目结舌,在“诗人和刽子手同样盛行”的年代,将庄严和浪漫的古典“爱情神话”击得体无完肤。

32、真正严肃的问题,是孩子吐出来的问题,只有最天真的问题才是真正严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道令你无路可走的障碍。换言之,正是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标志着人类可能性的局限,划出我们存在的疆界。

3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徘徊在轻重之间的迷茫

34、他所一直奉行的“性友谊”原则让他心安理得的在不同女人之间周旋。

35、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正因年轻,读书喜爱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因此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36、▲注:受笔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关于小说中输出观念的解读,十分浅薄片面,感兴趣者,可阅读原著自行体会。

37、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人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38、人的这一生或许都是这样,前面是清清白白的谎言,后面是欲盖弥彰的真相。

39、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媚俗”一度成为流行语,中国文学界、思想界言必称米兰·昆德拉。

40、我们说青年其实有三大任务,一个就是“认识世界”,然后“认识自我”,再其次更扩大,就是“认识生命”。

41、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认为“性”是一切欲望的根源。诚然,你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能够说是在体验着高潮的快感。而这种快感只是大脑里的一种化学物质,它构成、消失,留给你的不是退潮后的温柔沙滩,而是你的满心失望。

42、这个跷跷板在这个没有轮回的人世间大开大合地摇摆着,直到他们一起把卡列宁埋葬在两棵苹果树中间,跷跷板产生了一瞬间惊讶的平衡。这种生与死的和谐,反手给了轻与重一巴掌,于是灵肉也不愿再乱生事端,就此安息了。

43、另外一方面,因为米兰·昆德拉引进中国,已经是80年代中期了,到现在来看,都已经30几年,快40年了。

44、Sabina并不依赖Tomas,她游走在这场爱情游戏中显得那么熟稔。她太过聪明,太过了解托Tomas,而自由从来不会使人回归。相反的,依赖往往能唤起沉睡已久的责任感。Tomas叼着面包在地上逗狗的样子真是可爱的一塌糊涂,为了妻子,这个贪玩的孩子也学会了去做底层的工作养家糊口。

45、他的小说总是充满哲学意味,小说也不是传统的结构。所以他的小说有时显得晦涩。但他的小说中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是值得我们阅读后思考的。

46、《布拉格之恋》被称为一部艺术精品是当之无愧的,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用电影的方式给观众展示了灵与肉的对立与统一以及轻与重的换位与迷失。它不仅把握住了小说的精髓,还以电影的方式将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阐述的很到位。

47、大学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为了获取文凭,他们得找到论文题目。题目是无限的,因为一切都可以论述。档案馆里堆得那一捆捆发黑的论文,比墓地还要惨,即便到了万灵节,也不会有人去看一眼。文化就在大批的制造,言语的泛滥,数量的失控中逐渐消亡。相信我,在你原来的国家的一部书,就远远胜过在我们大学里随口乱喷的亿万言。

48、最后他们来到了风光如画的农场,两个人的狗狗得了癌症,他们为它进行了安乐死。面对家庭成员的死亡,Teresa和Tomas也分别梳理起自己生命中的所爱与所被爱,更加确信彼此是最珍贵的存在。Teresa在酒馆中纵情舞蹈的样子那么明媚,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然而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还是过早的陨落了,就像在初遇时淹没在喉咙里的cognac一样悄无声息,就像在夫瓦尔塔河上漂流的破碎桌面一样来由不清。

49、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都在与机缘的碰撞中度过。更准确地说,是在与人和事的偶然相遇中度过,我们称之为巧合。

50、书中昆德拉奏响了他的四重奏:托马斯,特瑞莎,萨宾纳与弗兰茨。通过各个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重还是轻?政治对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昆德拉借萨宾纳的口说出了“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借此表示了他自己的取向。

51、卡列宁是一只忠实的狗,它曾经产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当然这是特蕾莎曾经一个荒诞也唯一快乐的梦。特蕾莎从小家庭不幸,童年的那些心灵创伤在成长的岁月中又逐一渗入经脉,不放过任何一个器官,细胞里都是羞辱和背叛的汁液。无论特蕾莎做什么,母亲都会讽刺嘲笑并恶言相向。家庭对于特蕾莎是一种从懂事起就想逃离,但无论逃到哪里,这层巨大的阴影都会罩在心上,无处可逃的咒符。她生命中所有失败落寞的时刻,母亲那种“我早就知道会这样”的脸总会准时挂在天边。

52、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53、——正因为人生没有预演,所以才精彩,才有看头。

54、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55、特蕾莎把托马斯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但每一次逼迫托马斯的追随,其实不是因为深爱,而是出于考验。而托马斯总是在一次次想要彻底摆脱特蕾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她的同情之爱,已经彻底不能离开她。“他们的爱情是一座不对称的奇特建筑:它建立在托马斯对特蕾莎之忠贞的绝对信念上,就像一座庞大的宫殿仅基于唯一的一根圆柱。”

56、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最有名望、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以发现世界运转的可笑本质而著称。

57、这里讲了一段捆绑一生,纠结到死才互相放过的爱情,当然没有赢家;这里讲了一对情人互相追逐逃避,又始终无法忘却的性友情,当然没能相守;这里讲了一段漫长的婚姻,从开始就是错误虚伪,又用不堪的谎言维系到一个人走进坟墓的讽刺,当然没有爱情。

58、特蕾莎的软弱是以假乱真,她是真的强大,她在下一盘自己都没看穿的棋,但是结局她会彻底放下恐惧;而萨宾娜的强大是倒逼出来的力量,她是真的需要一个爱她的男人,成全她那份最真实的柔弱。有些人浑身带刺,往往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保护自己。萨宾娜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男人,弗兰茨爱她,崇拜她,却不能理解她。托马斯理解她,依赖她,却并不爱她。

59、在这部作品里他通过几个人物的境遇带领读者进入哲学问题的讨论

60、知道人为何总是不能幸福吗?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人,是讨厌重复的,我们喜欢新鲜。

61、小说的背景设在布拉格,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米兰·昆德拉借此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纽约时报》语)

62、但凡识字的人,总得读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书吧。出版近40年中一直享有盛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这本披着情色外衣的小说其实很认真的在讲一个漫长又悲伤的爱情故事,顺便抛出了一连串的人性拷问、哲学概念、政治批判、道德伦理……这些概念像冬日狂风的列车外,无心擦过且却尖锐锋利的落叶,摧毁人的面具盔甲,让他们忽然像群体裸奔一样可笑尴尬。

63、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本意: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64、然后第二天早上啊(此前省略一千字),Tomas竟然发现他握着Teresa的手醒来。这真的算是一个连他自己都搞不明白来由的大突破,后来在和Sabina交谈的时候他坦言:“如果生活可以来过两次,一次我会留下Teresa,另一次我会赶她走,然后选择这两者之间更好的那个。可是生命是如此之轻,就像一个轮廓,我们无法填充、或者修正,让它变得更好”

65、所幸,托马斯最终的选择还是特蕾莎,他决定回到捷克,并跟特蕾莎一起在乡下生活,他们的意识一起共担欢乐与甜蜜,同承痛苦与死亡。最终,在一场车祸中,两人共赴生命的尽头。

66、特蕾莎在知晓托马斯的背叛时,嫉妒盈满了她的胸腔,她被噩梦折磨,在日日煎熬之下,她又与自己和解。

67、影片一开始,脑科医生Tomas就对自己的美女助手说……

68、如果将人生定义为虚无。那么媚俗也就毫无好处可言,但是托马斯与萨比娜却依旧活在自己不媚俗的境界中,反叛、抵抗拒绝;萨比娜是叛离的代表,托马斯是媚俗的魔鬼,他们不自觉地极力持续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弗兰茨、特蕾莎则是在大社会环境中,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格局中,短暂幻灭的当下,他们媚俗、联系世界、渴望归属,可他们呢难道没有想反叛吗?

69、似乎偶然有一种神秘的东西。看似神秘,其实不是。

70、梁永安:文学作品的解读,我觉得我面对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要把它历史化,尽管是一个虚构小说,但是它里面涉及到了大量的,关于宗教,比如说“摇篮里漂来的孩子”,这都是从《圣经》里出来的,还有包括尼采的,这样一些引用。

71、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72、这样讲也不是纯粹是学术化的讲解,这里面可能更多的,还是从我们说“叙事”,作为叙事修辞,小说叙事学,修辞里边,它的独特的价值,内在的这种艺术的逻辑。

73、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74、昆德拉认为这就是欧洲小说的源头——拉伯雷的《巨人传》、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所要表达的东西,全人类的根本处境:没有人掌握真理,每个人的思考都非常可笑。

75、1988年,由奥里马影业公司将昆德拉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布拉格之恋》在美公映,影片由菲利普·考夫曼执导,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女神朱利叶·比诺什主演。

76、弗兰茨起初不允许自己伤害妻子,但他之后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幻想(即妻子身上的那个女生)是错误的,于是他抛弃了妻子。而萨比娜无法忍受不背叛,于是她叛离了弗兰茨。托马斯无法承受他失去特蕾莎,于是他一向追随她。而特蕾莎无法忍受什么?她是弱者,也许她无法忍受底层、低下,而实际上“出人头地”后的她却无限渴望落回底层,而且她惊恐的发现整个布拉格都在变得丑陋。

77、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78、可是这些敏感的照片引来了祸事,Teresa被警察抓取盘问,Tomas不得不带她逃离布拉格前往日内瓦。在此之前,日内瓦的一家医院想挖Tomas过去当脑科医生,两人终于在异国他乡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

79、现代与性有关的小说十分多,我觉得就是作家也在反应这一事实——即即使陷入深爱,彼此身体纠缠,依旧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80、“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81、必然,沉重,价值,这三个概念连接在一起。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82、文本中提到特蕾莎:“她来和托马斯生活在一齐就是为了证明他的肉体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而他呢,她却在她和所有其他女生之间画上了等号。”能够看到她对于生命之轻的恐惧。幼年时期,她的母亲一向期望磨灭她对于特殊的渴望,因此想尽办法去告诉她这个世界只但是是一个巨大的肉体的集中营,没有灵魂的特殊只有肉体的相同。而特蕾莎则想尽一切办法逃离这个没有羞耻的世界,找到灵魂深处的真正自我,而托马斯正是拯救她灵魂的天使。但是,这个世界上是没有谁拯救谁的,我们只是在互相伤害,也互相拯救着。托马斯与特蕾莎在性*观念上的不一样注定了他们永无止境的斗争。托马斯认为感情与性*爱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甚至认为爱是透过:“和她共眠的欲|望来体现的。”而不是性*。对于托马斯来说性*是了解一个人的手段,它帮忙他认识到女生与女生之间那些最本质的差别,透过与不一样情妇的交往,他窥视着她们的内心,找到她们身上与那百万分之一的不一样只处。这种心理,反应出了一同对与生命差异性*的强烈渴望,他期望看到的是这个集中营中不一样的一角---一种完全的真实。而这些在特蕾莎的眼里成为了一种巨大的背板,一种对她灵魂的藐视。于是她开始被那些恐怖的梦所惊扰着,在这些梦中,无不回荡这一种

83、而活在当下,我们如何媚俗;活在当下,自我如何存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