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笔记史铁生
1、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
2、往事,或者故人,就像那落叶一样,在我生命的秋风里,从黑暗中飘转进明亮,从明亮中逃遁进黑暗。在明亮中的我看见他们,在黑暗里的我只有想象他们,依靠那些飘转进明亮中的去想象那些逃遁进黑暗里的。我无法看到黑暗里他们的真实,只能看到想象中他们的样子——随着我的想象他们飘转进另一种明亮。(p8)
3、一个日趋丰满的女孩,一个正在成形的男子——流浪的歌手,抑或流浪的恋人——在瓢泼大雨中相拥依偎伫立,在漫天大雨中相拥无语。
4、在我们赞扬他,用身残志坚勇于和病魔抗争的字眼来形容他时,是不是残忍的否定了他本该熠熠生辉的另一面人生?
5、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史铁生(务虚笔记史铁生)。
6、如果你喜欢这本书,那么欢迎你来到史铁生的世界。
7、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史铁生
8、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史铁生
9、在C和F的眼里,真正的爱并不是死,而是一个可能的世界。F这样解释O的临终遗言:“O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她没有力量爱了,但在另外的存在中她仍然在爱,仍然要爱”。F认为:“可是,也许,并没有两个截然分离的世界,O,她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不能发现的地方,司空见惯的地方……”C也说:“爱,也是在这样的地方”。O把爱这个可能的世界推到了死亡里,但其实,可能世界就在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维”。在生活的现实维度中,爱永远是一个疑问、一种追寻的诱惑和召唤;而在可能的维度中,“那永恒的爱的疑问即是爱的答案,那永恒的爱的追寻即是爱的归宿,那永恒的爱的欲望正是均匀地在这宇宙中漫展,无处不在……”爱的真正形而上的本质,就是对爱的追寻。
10、性实际上是爱侣之间,表示爱情的最恰当,最热烈的语言,贞节之所以必要,是为了保护这种语言不被污染,为了不让它丧失那种示爱的功能。
11、一同去承受人世的危难,一同去轻蔑现实的限定,一同眺望那无限与绝对,于是互相发现了对方的存在,对方的支持,难离难弃,这才是爱情吧。
12、独自贴近墙根我往回走,那墙很长,很长而且荒凉、记忆在这儿又出了差错,好像还是街灯未亮,迎面的行人眉目不清的时候,晚风轻柔的让人无可抱怨,但魂魄仿佛被它吹里,飘起在黄昏中再消失进那道墙里去。捡根树枝,边走边在墙上轻滑,砖缝间的细土一股股的垂流……咔嚓一下所送走的都扎根进记忆去酿制未来的问题。那可能是我对与墙的第一印象。――史铁生《我与地坛》
13、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的第一个就让许多人停下了脚步,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假如抹去了一个人的名字,而用抽象的字母来指代,我们就会惊恐地发现,你无法确定他们究竟是真实的,还是只是存在于你脑海里的想象。
14、灰色的蚯蚓像一条彩色的蜈蚣那样动起来,五颜六色的车流像一条条艳丽的蛇。当金碧辉煌的烟尘里一条沙哑的歌喉,模仿着哀愁,东一句西一句兴冲冲地唱遍各个角落的时候,城市的白天才算正式开始。(p29)
15、然而,如果说WR只不过是为了他的理想而牺牲了爱的话,那么Z的整个理想都只是建立在“恨”之上的,是以接受和承认人与人的等级差异和互相残杀为前提的。他以他的艺术“为心里的愤怒寻找着表达”,抒发着他的“雪耻的欲望”。所以当O问他“恨谁”时,他感到被击中了要害。正是这种弱者对强者的仇恨,激发起他要“使自己成为英雄”的强烈欲望。在社会的等级差异中,他要杀败一切人去占据最高等级。就连他对O的爱,也在潜意识中埋藏着某种报复心理和施虐倾向,因为他把O看作那个漂亮房子中的九岁的女孩,他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那根大鸟羽毛。在做爱中他能感到对方既是“多么高贵”,又是“多么下贱”,因为他能够肆意地践踏、喝斥和侮辱这种高贵。他以能征服高贵的东西,能污损、破坏、占有和随意处置高贵的东西为满足。这样,他对美和高贵的崇拜就成为了一种极其可怕的变态的怨毒。他向往的是一枪把那只白色大鸟打下来,用白色的羽毛来装点英雄的帽饰。他对O和所有的人说:“你们要学会仰望”。
16、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去,去看生。
17、树叶柔和爽朗的呼吸,诗人一路吹着口哨回家,一路踢着石子妙想联翩,感到夕阳和晚风自古多情,自己现在和将来都是个幸福的人。
18、他痴迷的眼睛里是涌动的人群,继而是深阔的蓝天。他仰头冥望。我知道,他必是刹那间又看遍了自己的四十年。
19、舍得。有阳光就注定有黑暗。有白天就有黑天。一分钟只有一种度过内容。务虚,让我们的情感丰富,活得更加有血有肉。现实,务虚的载体。希望每个人的务虚,都能最大可能的照进现实。
20、O的爱情依赖于恨,这种恨又激发起对这爱本身的恨。O已不再爱她的“爱”了。但她仍然期望有一种不是建立在恨上的爱,在她的视野中,这就是“死”:“在O的眼睛里,那也许是假期的到来,是平等的到来,是自由的到来。在那个世界里,不再有功利的纷争,不再有光荣和屈辱,不再有被轻视和被抛弃的心,不再有差别……那才是爱情,才称得上是爱情,才配有一种神圣的仪式”。
21、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22、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礼拜日。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礼拜日,本该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3、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4、我曾赴白天,伤在集市。在那儿,价值埋没于价格,连人也是一样。――史铁生
25、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去,便渴望有人呼应他、收留他、理解他。心灵间的呼唤与呼应、投奔与收留、坦露与理解,那便是心灵解放的号音,是和平的盛典是爱的狂欢。那才是孤独的摆脱,是心灵享有自由的时刻。――史铁生《爱情问题》
26、每一个朝阳的升起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不论多么困难,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这些年来的文稿整理出来,结集出版。
27、我做一个不尽恰当的类比:史铁生写作这部小说的方式就像程序员写代码,而且是使用最简单的语句写代码:If……then……
28、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不可以随意调换。
29、往事,过去的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被意识到的,他们都已无影无踪,甚至讨论他们都已不再可能。另一种被意识到的生活才是真正存在的,才被保存下来成为意识的载体。
30、要是一个人做梦,到死都没醒,你说,这梦还能算梦吗?
31、因为务虚,你可以回到过去,停留在任何一刻,见想见的人,畅想另一种选择的生活。你也可以静止现在,就留在那个你想多停留的瞬间时刻,就那样无限制的延续着。当然,你也可以去窥探未知的变化的未来,你可以实现任何可能,只要你愿意。
32、凡我笔下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某些已经露面,某些正蛰伏于可能性中待机而动。
33、史铁生是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34、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35、 在这浩渺的宇宙中,这简单的一问一答中,两个毫不起眼的人类从此有了羁绊,像是冥冥中有一根绳子系在他们之间,从此他们都是彼此的执线人,像两只相互缠绕在一起的断了线的风筝,从此在人海里浮沉。爱情对于史铁生来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的,残疾与爱情贯穿了他哲学思考的始终,他不停的在追寻生命本身的密码,最终得出结论:是残疾也是爱情。既然是生命本身的密码,那么每个人就都是一样的。我们是人不是神,换句话说我们都不是完满的,残疾都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每个人因残疾而向往完美,而由此渴望爱情,希望借爱情的魔力来摆脱孤独与恐惧,而爱情却更像一针麻醉剂,只能让我们暂时忘却掉我们的残疾,却也无力改变什么,甚至有的时候如烈火烹油,爱情过后只剩下遍地残渣与一地鸡毛。但是爱情又是我们获取温暖的为数不多的方式之让我们不能割舍,让我们显得不那么单薄。以爱情为剑与这个世界的虚无对抗,与我们的残疾对抗,就像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和严阵以待的王作战,这残局持续了上千年,而对峙本身就是胜利。
36、画家以他艺术上的成功证明,他正是WR曾如此鄙视地贬斥的精神上的富人。同样,Z也瞧不起WR的“忍辱负重,救世救民”,认为“那不是虚伪就肯定是幼稚”,并指出“虽然他并不能拯救什么,但是他也许可以成为万众拥戴的拯救者”。实际上,如果有谁挡了WR的道,他的确会毫不犹豫地送他到“世界的隔壁”去(如果有此必要而他又有这个权力的话)。Z则否认一切救世主,“每个人都应该管他自己,他是奴隶还是英雄那完全是他自己的事,没有谁能救得了谁”。这的确比WR更高明。
37、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史铁生《命若琴弦》
38、无言是对的。要是上帝把漂亮和弱智这两样东西都给了这个小姑娘,就只有无言和回家去是对的。
39、会做恶梦的人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可以醒来在那些岁月,我每每醒来却发现,我做了一个想从恶梦中醒来的美梦。――史铁生《原罪·宿命》
40、人与上帝间有着永恒的距离,这很要紧。否则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史铁生《灵魂的事》
41、来到人间(小说)(约136000字)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5500 ——《当代》79年2期 《兄弟》4700 ————————《花城》80年7期 (注:此篇曾名《墙》,初发表于《今天》4期) 《绵绵的秋雨》7500 ———《中国青年》82年4期 《夏天的玫瑰》7000 ————《丑小鸭》83年4期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11300 《丑小鸭》83年10期 《奶奶的星星》25000 ————《作家》84年2期 《足球》9000 ——————《人民文学》84年5期 《来到人间》14000 ————《三月风》85年9期 《车神》5500 ———————《三月风》87年1期 《礼拜日》46000—————《中外作家》87年5期
42、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43、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4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
45、爱情本来是一种心愿,不能到街上看看就说没有。
46、现在是趋于零的,现在若不与过去和未来连接便是死灰,便是虚空。那么未来呢?未来是真实的吗?噢是的,未来的真实在于它是未来,在于它的不曾到来,在于它仅仅是一片梦想。(p7)
47、诗人L说:“当那件事发生以后,O发现,死的机会不期而至,她感到一切都可以结束了,一切都是那样的荒唐……唯有死变得很诱人……她之所以说她还是爱Z的,或者是为了安慰Z……如果爱情不过是一种安慰人的技术,不过是解决肌肤之亲的途径,如果连她自己也逃不出这样的魔掌,没有自由也没有重量,一切都是虚假的、临时的,她还能指望什么呢?那时只有死是温馨的”“O真是一个勇者,为我不及”。
48、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49、甚至还有葵花林里的叛徒女人和Z的叔叔,少年hj为了爱情的长跑,Z对姐姐M说不出口的迷恋,这些因为在特定的时代而显露出绝望的悲哀的故事都指向了同一个命题——爱情。
50、WR直到被发配到大西北才感到了人与这个世界隔绝的痛苦,Z却早已在幼小的心灵中就悟出了人与人本来就互相处在“世界的隔壁”。WR试图用政治的手腕来禁止人对人的放逐,Z则用艺术的追求来突破人与人的等级阶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即在政治的领域和艺术的领域,都在追求成为“人上人”,成为人类的救星或征服者。因此,他们对人类最神圣的爱情也只是视为他们进行征服的一个绊脚石(WR)或是手段(Z)。所以,毫不奇怪,当爱情(然而是儿童式的爱情)至上论者O问Z“爱情和事业,哪个更要紧”时,Z随口便答道:“当然是事业”,并解释道,事业上的成就是人们得到爱情的前提,“你以为有谁会去爱一个傻瓜吗?”这就引出了Z终生所抱的信念,也是使O的终生信念即纯情之爱受到致命打击的差异论观点。
51、从人的本性来看,并无任何“奇怪”可言,就人的欲望来说,一切都是正当。所谓奇怪或不正当,只是在这个现实世界的各种规矩的衬照下才有的一种恐惧。
52、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史铁生《我与地坛》
53、 我们从虚无中诞生,同时世界从虚无中显现,我分分秒秒的长大,世界分分秒秒的拓展,我的全世界从一间小屋拓展到一个静谧的小院,从一个小院拓展到一条街,从一条街拓展到一个村庄,从一个村庄拓展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颗地球。到底是随着我的长大,投入到了这个世界,成为了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呢?还是随着生活的进行,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构建成了我的全世界?无论如何,外部世界以其一点接纳了我的进入,从我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并且看不出条条脉脉的由来与去处。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想我们作为一张世界大网的各个网结,出生前不由我们掌控,那么出生后呢?真的是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的吗?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周围的环境已经在那里了,而接下来我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事,遇到的人难道不是冥冥中有迹可循吗?那么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其实世间的一切都是在按照一定的轨迹在运行,那么究竟这是不是所谓的命运呢?
54、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史铁生《我与地坛》
55、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是为了收藏。――史铁生《我与地坛》
56、WR则断言,O是由于爱上了别人,但又不敢承认。“她不敢承认旧的已经消失,正如她不敢承认新的已经到来”,“她找不到出路于是心被撕成两半,她不敢面对必须的选择。无力选择爱的人必定选择死”。但WR的推断是自相矛盾的:如果不敢承认新的爱,仍在自欺中,就不会感到“心被撕成两半”,而会一直自欺下去心安理得;如果她痛苦得要去死,这就说明她已不是自欺,而她的最后遗言就是骗人。但这并不符合O的性格。况且,为什么一定要死,仍然未有解释。但WR有一点说对了:如果仍然爱着,O是不会去死的。
57、若再把那同情和摇头转换为对坚强与乐观、无私与奉献的千倍万倍的赞许,便是一个渴望爱而又不敢爱、指望死却又不能去死的可靠处境了……(p19)
58、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不是法律,对,不是。爱情不是良心,对,至少不是由良心开始和由良心决定的。爱情不仅仅是生理的快乐,对,不仅仅是那种事。(p36)
59、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60、地狱和天堂都在人间,即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
61、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8年9月,史铁生所著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62、 他如下说到:“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我看着天,看着地,其实只是借助它们确定着我的位置;我爱着她,爱着你,其实只是借助别人实现了我的爱欲。”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我的观察下得到的,都是为我服务的。他描写了小时候奶奶照顾他的场景,描写了对周围事物初次产生感觉的场景。几句简单的对话就把一个老人悉心照顾懵懂小孩的场景勾勒了出来。其中有一幕唤醒了我的一些回忆。奶奶对他说这是他的妈妈下班回家的日子,史铁生懵懂的看着那条街,心中盼望着那个身影早点伴着夕阳回来。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去学校上晚自习,我和妈妈在家里安静地看着电视等着他回来,每次有摩托从门前路过时我都会支起耳朵来用心去听,期待着爸爸的回家,就像期待着屠龙的勇士平安归来一样,而摩托就是这位勇士的坐骑。久而久之,家里摩托的特有声音就刻在了心里,只要随耳一听就知道是不是爸爸回来了。现在长大了,但童年时一家人依偎在一起的温暖是深深藏在了心里的。按照史铁生的标准,这应该也算是我的一个生日,第一次对亲人产生挂念的生日。
63、世界的结构基本不变,寒冷和温暖的比例基本不变。但这并不是说,极地的寒风不会造成赤道的暴雨。上帝的人间戏剧继续写下去,就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p46)
64、空冥的猜想可以负载任意的梦景,而实在的答案便会限定出真确的痛苦。――史铁生
65、这是看完史铁生《务虚笔记》后浮上我脑海的第一句话,我承认它有点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但我始终觉得史铁生在他的这本第一部长篇小说重试图做的,就是证明虚无的存在。
66、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7、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
68、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69、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70、这种孩子式的软弱也正是女教师O之所以爱上Z的最内在的原因。当然,Z与WR一样,有才智,有毅力,有男性的气质,他“正是O从少女时代就幻想着的那种男人。家境贫寒、经历坎坷、勤奋俭朴、不入俗流、轻物利、重精神”。但他还有比WR更令O动心的一点,这就是作为男人的“弱点”的孩子气。她渴望在他面前扮演母亲的角色,心甘情愿地忍受他的任性和施虐的倾向。“她相信她懂得这种倾向:这不是强暴,这恰恰是他的软弱,孤单,也许还是创伤……是他对她的渴望和需要。她愿意在自己的丢弃中使他得到。丢弃和得到什么呢?一切。对,一切……和永远……都给他……不再让他孤独和受伤害……”“只要是他喜欢的,她都喜欢。只要是他需要的,她都情愿”“我不会再伤害他,我不会再让他受伤害,绝不会再让他高贵的心里积存痛苦和寒冷,绝不让这颗天才的心再增添……仇恨……”“O心里一惊,最后这两个字始料未及。”
71、在我看来,爱情大于性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困苦中的漠然相守,一是隔离中的相互敞开。
72、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
73、我曾走过山,走过水,但我只不过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
74、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
75、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史铁生《合欢树》
76、这世界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无论局限于哪一种都会损害生命的自由。
77、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
78、我永远留住了一个偏见:女人是最适合当大夫的,白大褂是她们最优雅的服装。
79、《务虚笔记(中)》(10-16章) 附录2:张柠的评论
80、对爱者而言,爱情怎么会是悲剧?对春天而言,秋天是它的悲剧吗?
81、虚者,虚无也,务虚者,思考虚无也,关心虚无也。务虚者与务实相对,与灵魂、精神、形而上、本质相关。如题所示,小说"务虚"不重实,注重的是对生命的一种印象;不注重记忆中的真实,而注重印象中的真实;不注重各个人物的完整的形象与历史,而注重与生命同时拓展的不同的心魂起点与去向。
82、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83、务虚,是每个人最大的自由。在那里,你可以畅所欲言,你可以愿望实现,你可以接近真实,你可以去掉伪装。你可以体验务实以外的轻松与幸福。
84、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85、从根源上说,Z的艺术或者爱情,都置根于儿童时代对高贵和美的向往。然而,社会给他上的第一课是:高贵和美是属于上层等级的,人和人的差异或者等级是他达到高贵和美的必经阶梯;他本人则属于下层等级。他用什么来爬升到上层等级呢?用他的天才和勤奋,用他的成就和事业。然而,正如WR一样,目的和手段在Z这里也发生了一种颠倒或者说异化:本来爱情(或艺术)是追求的目标,现在成了征服人、“打败他们所有的人”的手段。“你的崇拜要变成崇拜你,你要高贵地去征服你曾经崇拜的高贵”。他在梦中都在呼唤:“杀了它,杀了它,杀了它们……”。
86、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史铁生《我与地坛》
87、往事,过去的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未被意识到的,它们都已无影无踪,甚至谈论它们都已不再可能。另一种被意识到的生活才是真正存在的,才被保存下来成为意义的载体。(p7)
88、因为人想活着,说到底是这么回事,人真正的名字叫做:欲望。
89、 插队的故事(小说) 史铁生小说选 《午餐半小时》4000 —《花溪》80年9期 《没有太阳的角落》—《小说季刊》80年4期 (注:此《小说季刊》即后来的《青年文学》《没有太阳的角落》初发于《未名湖》和《今天》,《小说季刊》发表时名《就是这个角落》。) 《黑黑》—《滇池》82年11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3000《青年文学》83年1期 《插队的故事》83000————《钟山》86年1期 《老屋小记》13000—————《东海》96年4期 附录:《几回回梦里回延安》2000 ———《青年文学》83年 《季节的律令》—《黑明摄影集:走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