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秋日偶成
1、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 ——评书表演艺术大师 单田芳 睡觉名言
2、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
3、草木的荣枯遵循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这是不可改变的,是既定的事实,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不是人力可以做的,当事不可为时,要顺应天意,以从容淡泊的心态去面对。摆正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心境悠闲,不慌不忙,没有任何压力。
4、“万物从容皆自得”出自宋代作家程颢的《秋日偶成》。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
5、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煜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秋日偶成》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
7、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的代表作《木兰花令》可以当爱情诗来读吗
8、第六两句,熊刚大认为讲的分别是“致广大”和“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道通天地有形外”的“道”,回到《中庸》的语境下,应是指天地之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道一直通贯到世间有形万物之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精义入神,思虑的精微直入云卷云舒、白云苍狗的瞬息变化中。
9、第二句确实如冯友兰所说,讲的是一种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第一句应念作“闲来”“无事不从容”,闲下来的话,所有事情都是从容不迫的,不需要着急忙慌去处理。第二句应念作“睡觉”“东窗日已红”,“觉”音决,意为醒来。一觉睡到自然醒,日头已经升起多高了。
10、在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
11、“草木荣枯自有时”出自《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唐代作家孟浩然,草木一句承接诗歌首联“杨柳”意象,诗人临景而生发哲思,表达心中的无奈。以草木荣枯喻人生苦短,以草木无意衬人间有情,为后文表达思念之情起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16首。
12、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
13、“万物静观皆自得”出自——程颢《秋日偶成》
14、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
15、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但是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的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一种超越。
16、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17、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18、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亦即颔联所谓的“静观”。“思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结果,就可以抽象出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贱乐”。
19、 世上利名群蠛蠓,古来兴废几浮沤。
20、人生在世也就那么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
21、赏析:这首诗是程颢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
22、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程颢说“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程颢所谓“格物”是指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只有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别人一样地同享共侍。
23、一个“闲来无事”的程颢,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甚至“东窗”的红太阳晒屁股了才起床。看尽世态变迁的程颢可谓静观其变,悠闲自得地看着万物的自然消长;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也一样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欣赏各自的特有佳景。
24、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早晨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25、金卮满劝莫推辞,已是黄柑紫蟹时。鸳鸯不管伤心事,便白头湖上死。爱园林一抹胭脂,霜落在丹枫上,水飘着红叶儿。风流煞带酒的西施。
26、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27、想到天地之外无形的东西,想到人世间风云的变幻。他已经把富贵贫贱之类的东东置于脑后了。尽管是闲来无事,从容不迫,但作者也不是不吃人间烟火的,也是“四时佳兴与人同”的。
28、程颢(1032-1085),字伯淳,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
29、想到天地之外无形的东西,想到人世间风云的变幻。他已经把富贵贫贱之类的东东置于脑后了。尽管是闲来无事,从容不迫,但作者也不是不吃人间烟火的,也是“四时佳兴与人同”的。
30、“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31、“草木荣枯自有时”当源自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译文:花草树木自己是没什么想法的,茂盛和干枯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
32、他是有名的理学家,北宋理学五子之与其弟程颐合称“二程”。二人创立的学说,世称“洛学”,是理学中的重要派别。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著作有后人所辑《二程遗书》。
33、提出“格物致知”,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4、原文: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35、 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无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
36、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37、 孔子主张“贫而乐”,孟子宣称“富贵不能淫”。合而观之,就是“富贵不淫贫能乐”,在富贵时不致流连忘返、迷失本性,在贫困时却能不改其乐。能抵达这种境界,就是“豪雄”了。总之,大丈夫精神是:居仁由义,发强刚毅,乐天知命——三位一体。
38、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
39、《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40、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