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1、每当收获的时刻,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辛勤播种的耕耘者――老师。
2、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3、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开始,即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孔子关于尊师重教的名言)。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5、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葛洪《勤求》
7、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8、孔子被称为圣人、祖师、至圣先师,受到两千年以来朝野官民的共同膜拜。地位之尊崇,荣耀之久远,古往今来,无人能出其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这句短诗内涵极为卓识深远,道出了孔子为人类社会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
9、父母学堂,您身边的实战专家,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教育!想要得到知心爱人,是我们一生的向往,没有不知心的爱人,只有不会相处的关系!
10、尊师重教,就是尊重老师、看重教育。子贡是如何尊师重教的呢?翻阅大量史料,可概括为“十说”,求教于行家。
11、百善孝为先。有关史料介绍,为父母守孝三年的规矩,盘庚迁殷前后就有了。为何守孝三年?一种说法是人死三年内还可能复活,防止亲人复活时坟前没人救助。主流说法是:“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从生下来到3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父母亡故后,儿女要守孝三年报答怀抱之恩。
12、您有默默无私的奉献,您有春蚕丝尽的精神,您有桃李满天下的硕果,您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您——人类灵魂的奠基者,老师……
13、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14、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15、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东西.-----爱默生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7、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18、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19、(教研教改)高三英语备课组举行词汇竞赛活动
20、《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重教,事关国家民族兴衰,子贡尊师重教的精神值得弘扬。相信已经铸制了全国第一尊子贡全身铜像,并安放在浚县文庙门前的子贡故里人,在尊师重教方面一定会走在全国前面,成为尊师重教的一面旗帜。
21、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2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23、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法国)卢梭
24、子贡因为有经济实力,《论语》编成后雇佣刻手翻刻传播。传到汉代,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走遍全国,走向世界。孔子也由一个普通学者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高位,享受全国各地建“文庙”学子顶礼膜拜的至高荣誉。
2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26、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8、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吕氏春秋》
29、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美国)海明威
30、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至于善。——宋朝:欧阳修
31、心胸、心态决定着人生的走向和达到的高度,要想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就要时刻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胸怀。处处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甘拜为师。通过“择其善者而从之”达到“见贤思齐”,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实现“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不仅是人生的智慧,也是一条提升自我的捷径。
32、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3年的耳提面命,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经邦济世”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宁死善道”的教育标准、“身体力行”的教育态度、“循循善诱”的引导苦心打动了子贡,感染了子贡,征服了子贡。子贡深刻领悟到了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孔子人格的高尚魅力,也彻底改变了对孔子的看法,开始认为孔子是圣人、是日月、是自己人生的指路明灯。子贡曾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醍醐灌顶,对孔子的尊敬达到了崇拜的程度——奠定了他尊师重教的思想基础。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讲瑞》中记载了子贡从师后的巨大变化:“子贡事孔子一年,自谓过孔子;二年自谓与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子贡拜师,由俯视、平视到仰视的自我蜕变过程,具有启示作用。莘莘学子,只有理解师长,尊敬师长,学而不厌,才能真正成才成器。
33、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业了。——夸美纽斯
34、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5、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比孔子小31岁,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商人家庭出身。子贡天性至孝,资禀聪慧,好学上进。其18岁时(一说20岁),听闻孔子在鲁国阙里授徒,很是景仰,离卫去鲁拜孔子为师。子贡拜师时,感到孔子其貌不扬,没什么了不起。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39、老师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广义的教师是泛指传授知识、经验的人,狭义的教师系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教育(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狭义方面来理解,即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40、当年的黑发,如今白几多,走过许多季节,不凋的是爱心的奉献。
41、回首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2、子贡用日月、宗庙、苍天、天地、江海、泰山的形象,比喻孔子的高尚人格和博大精深的学说,义正词严地批驳贬低孔子的言论,是正史记载的,也是同门中仅见的。子贡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孔子比作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后人把领袖比作太阳,也是由子贡的比喻而来。
43、 子服景伯,生卒年月不详,鲁国大夫,主要从事外交。公元前483年,子服景伯参与吴、鲁、卫、宋的会盟。公元前482年,一度被吴王夫差扣留,后被释放。有人说他是孔子弟子,但在孔子弟子名单中没有,却在《论语》中出现了2次。由此分析,子服景伯是子贡的弟子。子贡对他的教育方法是“传帮带”。公元前480年,子贡出使齐国,子服景伯随行,说服齐国将过去侵占的土地归还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一份《子贡年谱》上说,子贡还收了一个叫司马单广的徒弟。但查不到司马单广的资料。
44、片段以“高墙宗庙”比喻孔子。鲁国司马叔孙武叔公开说:“子贡贤于仲尼。”听到这话的子服景伯把这话转告给了子贡,子贡回答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小屋,谁都能一眼看得见。孔子的学问本领好比数仞(七尺为一仞)高墙里面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不进大门是看不见的,能寻到大门的人又极少。正因如此,才有这样不正确的看法。”(譬诸宫墙,赐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
45、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46、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了放松、休息,还进一步营造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7、片段以“苍天无阶”比喻孔子。孔子弟子陈子禽,听到子贡“矮墙小屋”自喻,不以为然,对子贡说:“你不过是谦恭罢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子贡回答:“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慎重啊!我们老师是不可比的呀!他的高不可及,就像苍天不可能有台阶让人登上去一样。”(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陈子禽又问:“夫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得来的?”子贡说:“道义公理无处不在,夫子在哪里不能学习呢!夫子打听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凭着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