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舅打灯笼歇后语
1、记者的家乡临汾是没有这个风俗的,关中这个风俗吸引了记者的好奇,莫非,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这个歇后语的严厉与此风俗有一定的关联?对此,记者询问了多位乡邻,有的说,是因为先有这句歇后语,而有的则说,灯笼是舅舅给外甥送的“眼睛”。但似乎总觉得不尽如人意。终于,村里的一位老者告诉了记者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他对此风俗的解释为,是先有习俗后有歇后语的,而习俗要追溯到我国农耕时代。
2、转眼又是农历新年了,春日里的好光景,需要喜庆的气息来衬托。比如,大红的春联,像飞在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再比如,大红灯笼打起来,旧时记忆里,满村子转悠,呼朋引伴的孩童,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3、姐弟二人相见当然是好事。朱元璋的姐姐就把他让到家中,姐弟二人聊了些他们这些年的经历。朱元璋又说了他刚才在大街上遇到那些卖艺人的经过。可就在姐弟二人说话的时候,听见外面一阵吵杂声。姐弟二人赶紧出去,可出来一看,朱元璋愣住了。(舅舅打灯笼歇后语)。
4、正月初四这天的许庙街道和马路两旁,几乎成了灯笼的世界。人们在挑选、欣赏灯笼的同时,还能品尝各种小吃,实在是惬意。
5、有人调侃,为什么外甥打灯笼就是找旧呢?不许找姨吗?于是演绎成找大人,为什么找大人,把大人丢了——丢大人了。
6、假如一家女孩子今年刚出嫁,那么今年娘家要给婆家送至少3对也就是6个灯笼,还要不同品种。
7、打灯笼走亲戚一明去明来(比喻事情公开进行)
8、五尺深的浑水坑子——看不透(比喻摸不透人的思想)
9、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还有一种是谐音类的,例如:
10、朱元璋当时怎么相信自己将来会做皇帝呢?于是就对他姐夫说:”我照顾我姐姐和外甥是应该的,你就放心吧,你现在就是要好好养伤。”
11、转眼又是农历新年了,春日里的好光景,需要喜庆的气息来衬托。比如,大红的春联,像飞在小姑娘脸上的胭脂;再比如,大红灯笼打起来,旧时记忆里,满村子转悠,呼朋引伴的孩童,直至今日,我似乎仍能听到他们的欢呼声。
12、按关中风俗,正月初一到初五为外甥给舅舅拜年的时间,正月初五到十五是舅舅给外甥送灯笼的时间。以往,舅舅给每个外甥要送一个灯笼、一把蜡,每逢正月12岁以下的孩子要打上娘舅送的灯笼,以示来年心明眼亮,茁壮成长。而灯笼上一般都会印有“长命百岁”等祝福的话语。
13、“外甥打灯笼一一照旧(舅)”这个歇后语本身有两种解释:
14、小伙伴们晚上好,今晚由麦麦和麦兜同学给大家讲了一段笑话,不为别的,博您一笑。我随意讲,您随意一听,乐了您就笑,没乐您就翻篇儿。
15、不止吃元宵,每逢农历正月人们也会“猜灯谜”。人们会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揣摩,猜灯谜不但展示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找了一个有意思的灯谜,大家一起猜猜看?
16、大家认识以后问题又出现了,原来朱元璋和他姐夫比武时踢的那脚非常重,只见现在朱元璋姐夫的脸上全是汗。朱元璋见自己竟然把没见过面的姐夫踢成重伤,心里非常难过,眼含着泪水请姐夫原谅。可这时朱元璋的姐夫却叫过来自己的儿子李文忠,然后说:“孩子,把灯笼挑亮点,让我好好看看你舅舅。”
17、旧时的灯笼多为纸糊,里面用竹篾编成的框架,外面糊上一层透明的塑料纸,这些塑料纸多为红色,小南瓜一样大小的灯笼,底部立有横撑,上面站着一根蜡烛,灯笼顶部用铁丝握成牛梭子状,用一根棍子挑着,这种小灯笼还有一个很萌的名字——“红果蛋”。红果蛋像是娃娃们的笑脸,在夜色的乡村里,似乎能照亮一个民族的古老童话。
18、等到后来朱元璋真的当上了皇帝,果然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他仍然让外甥李文忠挑起灯笼,然后郑重宣布:封李文忠为十王千岁。这件事很快就传遍开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这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19、天有不测风云,天公也有不作美的时候,这时突然刮起大风,我的灯笼被风吹得倾斜了,我和三哥虽然用身体挡住风,但灯笼还是很快地被火烧着了。记得我当时好像被人抽了脊梁骨一样,“扑通”一下坐到地上,狠劲地哭起来。吓得三哥不知所措,只是站在我的面前眼睛瞪得像铜铃一般,从我的手中接过烧得只剩下铁丝网的灯笼架子,很无奈地看着我。
20、“照旧”是它的要表达意思,说明事情还和原来一样,没有变化,一切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外甥打灯笼一一照旧(舅)”这个歇后语本身有两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