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
1、他“雪夜夺枪”的故事广为流传。d史专家马海鹰介绍,1928年1月初,秋收起义部队驻扎在遂川县城。离遂川城15公里的卢土豪家有10条枪。当时的团长张子清安排有“小参谋”之称的寻淮洲带领20人去把枪弄过来。寻淮洲认为人去多了容易暴露,危险大,不如他一个人去,目标小。获张子清同意后,寻淮洲冒着大雪,深夜摸进卢的房间,用枪对准卢土豪,低声命令:“别动!我是工农革命军,要借你的10支枪用用。按我说的把枪收拢来送出村去,可保你平安。”卢土豪见寻淮洲是个瘦小的“孩子”,三番五次耍花招,寻淮洲严厉地说:“你再不老实,我就开枪。枪一响,外面埋伏的3个排的战士冲进来,到时候你人枪两空。”卢土豪无可奈何,只得把枪送出村外。天亮时,寻淮洲踏着茫茫白雪,将10条枪交到了团部,战友们都说他“小参谋”成了“大英雄”。(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的时代背景,正值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d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d和革命人士,全国白色恐怖笼罩,革命形势处于最低潮。在此危难之际,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大思想,会议决定在湘鄂赣边界发动秋收起义。可以想象,在当时背景下,起义策划组织得严不严密、保密到不到位显得异常重要,任何小的错漏都可能生死攸关。
3、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d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斗争路线。毛泽东在此之后带领队伍攻打大城市长沙,结果受挫,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进行了文家市决策——由于敌强我弱,必须要放弃攻打敌人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4、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讲解员邱烨介绍,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提出: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湘粤赣省边境去,坚持农村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明大道。中国革命的战略转折点就此出现,文家市点燃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秋收起义)。
5、国民大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d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走城市包围农村的斗争路线。毛泽东在此之后带领队伍攻打大城市长沙,结果受挫,退到文家市。在文家市进行了文家市决策——由于敌强我弱,必须要放弃攻打敌人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6、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这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d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d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
7、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国民d内的反动势力开始背叛革命。为了挽救革命,消除d内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举行秋收暴动,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d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于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
8、1927年9月25日,起义部队冒雨攻克莲花县城。
9、1927年9月19日,各路起义部队到达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当晚前敌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会议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保存实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去坚持武装斗争,发展革命力量。
10、文家市转兵,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工农革命军,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11、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发动了秋收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从那一刻起,伟大的中国革命方才真正开始。
12、1927年9月20日上午,起义部队1500余人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
13、它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
14、浏阳工农义勇队在铜鼓驻扎期间,周边各地青年踊跃报名参军,仅铜鼓县就有160多名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为提高新兵的军事技能和政治素质,部队专门在定江河南岸的武曲宫设立了新兵训练处,负责对新兵和军事素质较差的基层指挥员进行培训。同时,为争取能尽早得到d的指示,部队先后四次派人分途寻找d的上级组织,其中刘建中、周克明赴萍乡安源,见到了从上高与部队分途到达安源的潘心源,潘心源向毛泽东详细报告了修铜一带武装情况、群众基础、地理优势等,为毛泽东指挥秋收起义提供了可靠的军事情报,致使毛泽东果断决定亲临铜鼓直接指挥第三路部队起义。
15、前期策划:一场组织观念和保密纪律的生死考验
16、这次起义虽然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在起义遭到严重挫折后,及时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人民革命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起义部队在农村中从小到大地开展游击战争,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道路,是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起点。
17、大革命的失败印证了马克思的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18、南昌起义对创建人民军队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33年7月11日,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纪念日。从此,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19、17日早晨5时50分,徒步队伍在秋收起义誓师大会遗址——散原中学紫花墩集结完毕。
20、相比南昌起义,湘赣边秋收起义旗帜鲜明,首先打出的是共产d的旗子。在毛泽东的亲自发动和组织下,一支以共产d的旗帜为引领,由共产d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21、“三湾改编”后,各连队开始发展工农骨干入d,毛泽东在第一批新d员宣誓会上,要求加强组织观念和组织纪律,组织生活无故不得请假,d员要每星期开一次小组会,d内的事情不要乱讲,尤其是d内的秘密,对自己的亲人都不能讲,d的决议一经做出就要严格遵守。
22、9月20日,在文家市里仁学校操场召开了1500多人的会师部队动员大会,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几经奋战,艰苦跋涉,抵达江西井冈山茨坪,开始了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不断燃烧壮大。
23、陈独秀在右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致在国民d反动派叛变之时,共产d没有强有力的武装力量加以制止。但是,中国共产d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就是典型的例子。
24、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中共中央又作出了在湘鄂粤赣四省举行农民秋收暴动的决定。最后由中共中央特派员、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实施的湘赣两省农民秋收起义,就是共产d人对武装斗争有了崭新认识后的重大举措。
25、1927年的8月13日,毛泽东带着全家从武汉秘密潜回长沙……虽然他此时的身份是中共中央的特派员,但当时中共中央的指示,却是要去发动城市起义,而不是进行农村暴动。
26、由于部队麻痹轻敌,第三团于1927年9月11日在铜鼓起义,胜利占领了白沙镇。
27、秋收起义是继“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d领导人民拿起武器,向国民d反动派的一个有力反击。革命的烽火,伟人的足迹,为铜鼓铸造了永恒的光荣和不朽的历史丰碑。90多年过去了,铜鼓县委、县政府秉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成功地将以毛泽东脱险处为龙头的红色景点打造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绿色、丹霞、运动、长寿等特色旅游业,“景区、乡村旅游交织,红色、生态旅游齐飞”的旅游产业新格局已初具规模。
28、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按预定计划爆发。9月19日,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主持前委会议,及时作出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决定,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
29、客观原因:一是起义前期被迫改期,没按计划进行;二是起义军寡不敌众。
30、1927年9月10日,毛泽东在铜鼓县城萧家祠主持召开第三团排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根据抵达铜鼓后了解到驻修水、铜鼓的队伍已经改编为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的情况,便决定在安源会议军事部署的基础上,正式公开宣布将集结在安源、铜鼓、修水的武装力量统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设4个团,共5000余人。同时,宣布组建前敌委员会,书记为毛泽东。《西江月·秋收暴动》就是毛泽东于当晚在萧家祠写下的。
31、回顾秋收起义这段历史,不难看出,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关键是有中国共产d的坚强领导,有严明纪律和优良作风的坚强保障,所以人心所向、战无不胜,毛泽东就总结说过:“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32、9月15日,三团攻打浏阳白沙、东门两战皆捷之后,由于团长苏先俊骄傲自满,致使部队在东门遭到国民d军队的突袭,加之从修水出发的第四团叛变致使第一团在金坪失利,毛泽东率领第三团从浏阳上坪沿铜浏边界抵达铜鼓排埠。就在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三团从铜鼓出发至起义受挫退驻铜鼓排埠万寿宫休整期间,工农革命军第二团因团长王新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而麻痹大意,致使全团损兵折将,败失浏阳。毛泽东在排埠利用等候卢德铭、余洒度率第一团前来排埠会合的空隙时间,开始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而这种思考他是早有思想准备的。早在安源军事会议上,讨论到如果起义失利后部队往哪里撤的问题时,毛泽东根据王新亚“要是打不赢,部队就往我老庚袁文才、王佐那里撤,那里高山大岭,是敌人鞭长莫及的地方”,强调:“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萍、安,使敌人断绝我们的退路。”当时,王新亚在安源向毛泽东介绍了贺敏学、贺子珍、袁文才、王佐等在永新、宁冈一带共同战斗以及井冈山的各方面情形,对毛泽东决定带兵上井冈山产生了重要影响。
33、 1937年5月,毛泽东同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34、主观原因: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35、南昌起义在全d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d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沉重的打击了国民d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36、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正确反映了中国革命和中国战争的规律,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中国共产d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内容。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37、1927年9月16日,陷入优势敌人的包围,部队被打散,部分突围脱险,不少人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