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解78句集锦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解78句集锦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理解

1、在校期间,我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各项竞赛,包括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广东省“脐创杯”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均获得良好的成绩。并在竞赛过程中检验自身的不足,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3、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扩展资料此联的手迹为北京革命博物馆所藏,据说为章士钊后嗣所献。李大钊同志曾手书此联赠章士钊的妻子吴弱男。

4、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5、而社会规范的断裂,社会转型的脚步过快,还有发达的网络通信则让负面新闻无处可逃,公众受到暴戾信息的冲击,媒体对于类似新闻的报道也是乐此不疲,社会的负面情绪愈演愈烈。

6、关于理想,我写过很多话题,但是今天的理想才算真正的做下。因为今天我的理想得到了全部人的支持。

7、李大钊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东渡去了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在日本,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并寄发给国内,一时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8、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9、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20余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广州青年报社、广州珠江在线多媒体信息有限公司、广东珠江经济台(广东南方广播电视广告传播中心)、增城电视台等。

10、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相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筹建中国共产d。“南陈北李,相约建d”,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11、技能证书:可考取的职业资格与技能证有: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广播电视记者证、广播电视编辑证、摄影师证、DaVinciReasolve高级剪辑师、DaVinciReasolve高级调色师等。

12、于是越多的人感受不到法律压力、道德压力,从而更容易出现诉诸暴力的问题解决手段。网络上更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很多人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物动辄言语侮辱,人身攻击。

1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诠释了学者王克煜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人生经历,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学术研究的学者的精神风貌。

14、幼时记忆中,电视机里每天都会播放着那首新闻联播片头曲,看着各地记者们在镜头前阐述新闻信息,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而后的学习生涯中,鲁迅先生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成为了我的学习榜样,也突然意识到了文字的力量。随后,图书角里每天更换的报纸,成为了我高中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新闻专业道路,便是在那时明确的。希望在未来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将生产的内容传播给受众;也希望能够执起手中的笔,为民众发声。

15、1915年5月9日,在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艰苦谈判后,袁世凯最终还是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中日“二十一条”,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各城市纷纷集会,拒绝承认“二十一条”。

16、吾兹之所谓历史,非指过去的陈编而言。过去的陈编,汗牛充栋,于治史学者亦诚不失为丰富资考的资料,然绝非吾兹所谓活泼泼的有生命的历史。吾兹所云,乃与‘社会’同质而异观的历史。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会,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横观则收之于现在,纵观则放之于往古。此之历史,即是社会的时间的性象。一切史的知识,都依他为事实,一切史学的研究,都以他为对象,一切史的记录,都为他所占领。他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故纸,不是陈编,乃是亘过去、现在、未来、永世生存的人类全生命。对于此种历史的解释或概念,即此之所谓历史观,亦可云为一种的社会观。(《文集》下,第264~265页)

17、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李大钊同志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接受了他认为是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何其艰难,但他以开拓者的无畏姿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并积极付诸行动。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

18、    “晨钟报”从创刊号起,每天在社论前面的那口小小的古钟上换一句警语,第六号的警语,是引用明朝杨继盛的一句话:

19、回国后的李大钊,立刻投身于正轰轰烈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他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唯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宣传十月革命何马列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和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20、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毛泽东、邓中夏。

21、之后的李大钊频繁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d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呕心沥血。

22、但是理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懂易经。知而不解是对这个的表达,其实,我也是费了那啥的

23、https://www.hualixy.edu.cn/zsb/

24、同年,他发表的《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对此也有深刻的论说。在中国史学上,这是第一次极明确地阐述唯物史观的内容与价值,因而在史学发展历程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史学走向科学化道路的开端。

25、这个话题太过于沉重,这个话题太过于压抑。不想再去分析利弊,不想再去论较是非。我只想说对于每个人都要保护好自己。

26、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幅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

27、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28、上世纪初的神州大地,战乱频起,新旧思想更替。在纷飞的战火中,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者,和才华出众的爱国文人。

29、我等的久一点,她目前还是混沌的。我不困于行,不困于情,不困于心。但是,人是不一样的,她困于心,畏将来,踟蹰徘徊。

30、“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曾以此为联赠送朋友。这幅对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31、不得不承认,负面新闻报道的过多也是社会负面情绪愈演愈烈的一个因素。

32、中国共产d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d中央指导北方地区d的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d的组织。1922年8月到1924年初,他受d的委托,几次往返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共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领导北方d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和北洋军阀统治。

33、“妙手”即精妙的笔法。以之所写文章,不光包括批判,也包括记叙、描写、讴歌等多种内容,显然拓宽了文人的视野,赋予了更为全面多样的职责。

34、专业特色:坚持专业性、引领性、系统性、适应性、服务性“五性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重点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新闻学前沿理论和技术发展最新动态、掌握新闻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独立的采、写、编、评、摄、的基本技能,能够独立进行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新闻摄像、新媒体运营等工作。

35、我们要学习李大钊同志以科学态度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李大钊同志比较早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抽象的学理和不变的教条,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他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他认为,这个国情问题,不可求于外人。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他强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因此,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他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李大钊同志有着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强烈进取精神,所以当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他毅然提出了应该组织一个“强固精密”的统一的“劳动家政d孙中山和李大钊”即中国共产d的主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使李大钊同志当之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

36、他个人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看不惯奢华浪费的行为,也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看见旧社会里发生的偷盗、宿娼一类不道德的罪恶行为,他是很难受的,却也不简单地否定了事,而总是从社会制度上思考研究。

37、  李大钊同志遗留下的墨迹是很少的。去年从他的故乡找到了他赠给亲戚的一副对联,上面恰好也写着同样的话,而还有后一句,全文是:

38、我想,只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才能写下壮丽的青春诗篇。

39、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40、为了留念,教职员联谊会赠给了李大钊同志一对铅制的茶叶瓶,上面铸有四个字:“道德文章”。这个对于李大钊同志的评语,恰好又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缩写。

41、现实的困顿,只不过是磨砺。我答应你不困于心,不困于行,不困于情。我可以做到。对于责任,我也深知;早有准备。当下诸事未决而向好,应该可以的。

42、专业解读|国奖师兄带你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43、十二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四

44、制度层面来讲,我们在法律制度、政治制度方面,要做的事还很多,好的法律就是一双眼睛,不单在于惩治暴力,也在于预防暴力,在于使大众相信诉诸法律永远强于诉诸自己的拳头和铁棍。

45、有一次,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

46、革命先驱李大钊“不闻叱咤声,但闻水呜咽”......

47、传传就是我,我就是传传。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做新闻界d史宣传的顶流形象代言人。

48、1909年,基于爱国热情,蒋卫平答应黑河道台宋小濂的要求前去俄国谈判红梦河金矿的归属事宜。因他在中俄交涉中占尽上风,触怒了俄国,在归国途中被俄士兵开枪杀害,年仅28岁。

49、运用这种“史观”来解释“历史”,揭示“历史”是运动的和有生命的内在本质,在中国史学发展上也是第一次。李大钊还强调“历史观本身亦有其历史,其历史亦有一定的倾向”;“吾侪治史学于今日的中国,新史观的树立,对于旧史观的抗辩,其兴味正自深切,其责任正自重大”(《文集》下,第2268页)。从李大钊的这些论述来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五四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史学上所固有的历史观即发生了极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可见,20世纪20年代初,确是中国史学发展上的一座巨大的界石。这就是唯物史观的丰碑。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李大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

50、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二十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他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且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51、李大钊的历史观的核心是唯物史观,他是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并把它系统地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学人。

52、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让每个人,尤其是政府,意识到自己其实随时可能处于他人、甚至是社会整体的注视和监督之下。

53、020-82900982900982900982900923 

54、近来,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热播,了解李大钊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后,我被其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深深感动。

55、清·康有为《题刀笔精华》:“铁肩担道义,辣手做文章。”

56、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视听语言、新媒体制作、新闻法规与伦理、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电视摄像、电视栏目策划与编导、DV短片创作、媒介经营与管理等。

57、为了一个辉煌的崇高理想,他对于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没有丝毫惧怕过。他表现了冲决一切黑暗罗网的战斗精神。

58、那么,暴戾社会情绪应该走向何处,如何化解?

59、我没有畏将来,也没有困过往;而关于她我有点困,但是易经它会帮我解惑的。这个也不是问题,而关于她的心结我会帮她解开;只是时间久一点。

60、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6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和在d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62、  的确,“铁肩担道义”一句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的全部革命精神。他为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个人毫不索取什么,只是勇敢地担负了自己的责任,直到流出自己的鲜血。

63、实验室建设:建有融媒体制作中心、摄影摄像工作坊、数字影像编辑室、虚拟演播厅等教学设施;学生社团建有融媒体工作坊、摄影协会、《“新闻3”工作室》并出刊电子杂志《派》等。

64、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

65、1936年,毛泽东向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成长的历史,说到:“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66、  (注释)①此联的手迹为北京革命博物馆所藏,据说为章士钊后嗣所献。李大钊同志曾手书此联赠章士钊的妻子吴弱男。章士钊(1882-1973年),湖南长沙人,字行严,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辛亥革命后,曾任北大教授和广东军政府要职。1924年倒向北洋军阀,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和教育总长,反对学生爱国运动。所办《甲寅周刊》以反新文化运动而著名。抗战期间,任国民政府参政员,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任律师,解放战争后期,曾为南京国民d政府和谈代表团代表之后留北平。全国解放后,担任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1973年赴香港探亲,7月1日在港病逝。②李大钊(1889-1927):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之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参加反袁世凯运动,1916年回国,历任北京《晨钟报》总编,北大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写了不少宣传马列主义的著名论文,积极领导了“五四”运动,后又为中国共产d的创建以及促进第一次国共两d合作积极工作。1927年4月6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

67、  (鉴赏)此联原来是明朝忠臣杨继盛(字淑山)的名句,杨一生为反强权,与奸臣严嵩对立,把生死都置之度外。据说,在他第二次被诬陷下狱,临刑前在狱中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十分推崇杨的品德,早在1913年主编《晨报》副刊时,就在创刊号上选刊了“铁肩担道义”一句作为本期警语。

68、让社会的黑暗与希望共存,让民众的心中始终怀有走出荆棘道路的力量,从而打破暴戾的枷锁。

69、我记得刚刚学习新闻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当浓浓的使命感降临在自己的身上的时候,虽然懵懂无知,却终觉得这个担子有些重。

70、年轻的李大钊目睹了帝国主义侵略下祖国危亡的局势和当时社会黑暗的现状,心中无比愤慨,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辛亥革命后,胜利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夺,军阀统治更加深了民族的灾难和百姓的痛苦。

71、李大钊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从留学日本期间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组织爱国活动,到1917年回国后的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参加《新青年》编辑部的工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大潮。再到俄国十月革命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奋不顾身领导d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李大钊一直是一个积极担当,甘于奉献的战士。

72、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

73、此时正在日本求学的李大钊,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时局。战事的残酷频繁、人民的痛苦凄惨,都激起了他心中的愤慨,渴望能有力量扭转乾坤,使祖国恢复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74、然而此事尚未平息,袁世凯又在同年12月称帝,自称“中华帝国大皇帝”,并下令捕杀乱d。随之,蔡锷、唐继尧等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孙中山也发表《讨袁宣言》。可以说,一桩桩一件件,整个国家处于一个极度混乱之中。这使得留学日本的李大钊,再也待不下去了,他要回来,加入到这如火如荼的讨袁运动中。

75、《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铁肩辣手”取自明朝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以此反映了他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76、——强调思想变动的原因应当到经济变动中去寻找。1920年,李大钊撰《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文集》下,第177页)他分析了中国的农业经济因受到世界工业经济的压迫,从而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这变化中显著的一点是大家族制的崩颓,于是风俗、礼教、政治、伦理也都跟着发生变化,种种“思潮运动”、“解放运动”均由此而起。

77、当我们真正开始了解新闻,了解社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暴戾之气的幽灵,在媒体和社会徘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