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的情人麦克辛
1、《红胡子》《黑之雨》《斩》《大海作证》《阿房》《在我冒险的日子》《椿十三郎》《左武》《铜锣平太》《山本周五郎的人情时代剧》(王尔德的情人麦克辛)。
2、《雅各布之屋》:原来伍尔夫早已在第一部浅尝辄止的意识流小说里为日后走到更深更远处的作品埋下了草灰蛇线,朦胧灯塔与潮骚海浪的意象,将读者悬置于眩晕的半空中的魔力开篇合同,不同声部并行不悖的复调式回响,时空被揉碎成一束光或一道声响后对死生背脊的努力穿透,后来都将被伍尔夫用文字的实验来发扬光大,比起之后那些渐趋成熟的意识流作品,这一本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情节,故事的叙述诚然显得支离破碎,但是其处于这种半推半就的奇妙融合地带,反而于气质上与其他的作品显著地区分开来,它可能游离于伍尔夫后来作品所建构的本体论上的近诗地带,却也因而承载了更多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意味。
3、黄锦树《雨》:初读惊喜,而后疲乏。边缘的书写,一种未曾经受红色语汇戕害的书写,一种从霸权历史的车轮下旁逸斜出野蛮重生的书写,南洋胶林的雨水滂沱交织出幻梦的墓园,老虎凶猛、鬼火阴燃,像患上一场持久的热带疾病,我脑海里出现的全是阿彼察邦的电影画面,伴随名姓(“辛”)世代传承的诅咒又像是微缩版的《百年孤独》,黏滞、褥热又潮湿;但这样的无中生有的书写,在所用的意象不断重复地堆叠之后,渐趋后继无力,没完没了的雨和撒尿、隔开胶树汁液溢出如哺乳、软趴趴且焦灼的性描写,似乎有沦为一种新型的西方视角下(或可称其为北方视角下)的符号堆砌的嫌疑,我们读者扮演着新殖民者的角色对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投射的目光究竟是抱持对异域的猎奇想象和俯视、怜悯多一些,还是从异质文化中发掘出人的超越民族主义的普适共性多一些呢?
4、《灾异的书写》:但愿有一天我也能抵达“自我的至深处”并了然生命的深度,我能以陌异为熟稔,以沉默为示说,以他者为自我,以缺席为在场,以死亡为生存,以远离为接近,以碎片为整体,以偶然为必然,以疾病为健康,以癫狂为正常,以灾难为福祉,以悬而未决为完成,以不详的晦暗为曙光,以放弃、拒斥和毁灭一切或被一切判处同样的惩罚为获得、接受和生成一切或被一切施予同样的馈赠,消失的终将在低处发出轰隆的回响而后迂回着在某个高处复返,我将在那里“看见自己独自面对无穷”,我将在那里进行我灾异的书写。
5、《记我的母亲》《敦煌》《风林火山》《初秋》《化石》《茶茶》
6、《皆大欢喜》:尽管也有多条线索,到最后要么隐退(兄弟阋墙)要么草率收尾(政治斗争),却只有爱情主线仍然坚挺,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情绪到位的起承转合,并通过女扮男装的经典错位着重突出了罗瑟琳的形象。
7、特别是当我们已经很熟悉「莉莉」的言谈举止时,在偶然的转瞬之际,他体内仍在运作的男性贺尔蒙还是在眼睛里闪了五分之一秒的光华。
8、80年前BBC播出了一段臭名昭著的“世界大战”,据称它曾引发一场大规模恐慌,认为世界实际上正在走向终结。如今,BBC将送给我们一部根据H·G·威尔斯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全新剧集。埃莉诺·汤姆林森、拉菲·斯波、罗伯特·卡莱尔和鲁珀特·格雷夫斯将出演由克雷格·比贝洛斯(《无人生还》)执导的三集电视剧。
9、导演: 斯蒂芬·弗雷斯编剧: 皮特·摩根主演: 海伦·米伦 / 麦克·辛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阿历克斯·杰宁斯 / 安吉拉·兰斯伯瑞类型: 剧情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法国/意大利语言: 英语/法语/德语上映日期: 2006-09-15(英国)
10、艾弗·诺韦洛(IvorNovello)这个名字已经消失在众人的注意眼光里很久很久了。研读剧场史——尤其是英国近代剧场史的朋友或许对他不陌生。这位在20世纪初期先以流行作曲家之姿窜起的俊美才子,在一次大战后纵横伦敦歌舞轻喜剧的舞台,与稍后走红的诺伊·寇华(NoëlCoward)路线类似;诺伊·寇华较偏向中上阶层高级公寓起居室里的唇枪舌战,俨然王尔德一脉相承的传人,而诺韦洛某种程度上更拥抱了歌舞剧场(寇华其实也多所涉猎,堪称全才),也跨足电影,主演多部英国经典。
11、让·波德里亚《艺术的共谋》:不仅是艺术被终结了,在达到普世性极限的饱和的文明扩张场域的外爆体系激烈地向内爆转变的灾难性过程中,一切政治的或艺术的指称都停止运转陷入沉默,成了匿名状态的“零”。其中,艺术自命不凡地取代生活,于是成为了一种超拟真幻象的超艺术,波德里亚本人则扮演“多瑙河岸边农民”的原始的不可知论立场,冷冷指责这场艺术的共谋,而安迪·沃霍尔正是以现代性的破坏之姿成为艺术王国之外的机器,波德里亚从“关于图像的人类学视角”观看他,“并未从美学上返回到他”;而对于政治来说,能值的爆发如原子扩散到虚空中那样引发了意义的崩溃,群众/质量(masse)在被动与自发、主体与客体的中间地带滑动,社会媒介变成了巨大的拟真室,政治的能指失去了社会的所指的能量,一种沉默的惰性力量最终导致政治方程式被取消。波德里亚真乃交叉跨界的奇才。
12、劳伦斯·奥利佛大概可以算是近代所有英国男演员当中,艺术声望与影坛、剧坛地位最崇高的第一人。他的丰功伟业、精采演出此处暂且不表,应另辟专文大写特写;单就我们的命题来看,有这么一部有趣的作品、里头一场有趣的戏的几句有趣台词,在同志电影相关的讨论历程里,是绝不可不提的重要关键。
13、主演:保罗·纽曼/莎莉·菲尔德/鲍勃·巴拉班等
14、主演: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鲍勃·冈顿/威廉姆·赛德勒(王尔德的情人麦克辛)。
15、1960/法国/监狱犯罪惊悚逃亡黑白越狱剧情黑色幽默/132分钟
16、这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寓言。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瓜分,三个国家之间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并用高科技手段监视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17、两本奈保尔。很惭愧,上一次读奈保尔还是高中,很多年没读,直到今年奈保尔去世,才又重新开始读:
18、在千禧世纪的英国影坛,本·卫肖是个微妙的存在。他既是公开出柜的知名演员,戏约也仍不辍,而且时常扮演不落流俗的角色。2014年的《轻轻摇晃》(Lilting),他饰演痛失爱侣的青年,面对男友的母亲(由郑佩佩饰演),两人须要携手共同修补一些什么,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19、从《哈利波特》七部曲到《神奇动物》五辑,时间见证了人类“魔幻文学”史上的杰作诞生。然而,当“魔法宇宙”被近年流行的、向文化符号告别的洪流裹挟,幻境本身又是如此孤单伤感:它一次又一次地提醒麻瓜世界的孩子,霍格沃茨的猫头鹰不会来了,今年份的入学通知依然丢件。
20、它号称影史上第一部使用「homosexual」这个单字的英语电影,而且在同志爱恋与性行为仍属「犯罪」的年代,德克·博加德以影坛巨星之姿,亲身参与本片演出,扮演一位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的大律师。
21、伊恩·麦克莱恩(IanMcKellen)出道甚早,广大的全球观众却一直要到《指环王》(TheLordoftheRings)系列片集,才见到他惊人的演技。其实早在此前,他的莎剧、他的电影和电视,早就充份展现了他的绝顶才华;他的同志身份,非但没有阻碍他的演艺发展,反而更为他赢得同志族群的爱戴。
22、阿兰德龙是标准的美男子。什么是标准,标准就是他身上还是有一种很正气的感觉,虽然私底下并不是如此。而前面两位,一位有点痞,一位有点少年气,压不住场子。
23、伊恩·麦克莱恩&布兰登·费舍《众神与野兽》
24、化妆师急得公主病都快发作,嘟嘴跺脚,拦也拦不住,只见那一厢月台天桥上的Sir提起手杖,朗嗓大喝:“STOP!THE!TRAIN!!”声如洪钟,顺着车站拱顶四处回荡,当场震得火车司机拉起煞车,整班列车就停摆在出站车轨上,Sir带着大队人马疾步而下,登上火车,化妆师还来不及有所反应,就也急着照料一行人的起居行止。
25、导演: 朱里安·杰拉德编剧: SarahWilliams / KevinHood / 简·奥斯汀主演: 安妮·海瑟薇 / 詹姆斯·麦卡沃伊 / 朱丽·沃特斯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玛吉·史密斯 / 更多...类型: 剧情 / 爱情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爱尔兰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07-03-09(英国)
26、生活中那些异性取向的人,有许多在谈及同性恋时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甚至是不可理解,这样的人也是妥妥的异性恋者,也不在少数,是人群中的大多数,你想要他爱同性,那比登天都难,所以再一次说明性取向是天生如此,很难改变。
27、贝克特《论普鲁斯特》:贝克特在「时间」「习惯」「记忆」之间旋转牵连,证明普鲁斯特真正的天堂是那个业已失去的天堂:爆炸性的非自主回忆如火焰吞噬习惯,将经验的模拟现实燃烧殆尽,留下名为真实的灰烬;时间与空间包裹的一切都被赋予“抽象的、理想化的、绝对的不可知性”,欲望的客体可以藉此变为一种存在;“将当前和过去经验、过去行为的重现或者在现在的反应等同起来,就构成了理想与现实、想象与直接领悟、象征与实质之间的参与”;主体摆脱意志,客体摆脱时空因果,以超验主义的感知方式捕捉事物本身。
28、该片于第二年获得了1952年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来自发达地区纽约,也因此拥有强烈商业意识的记者丘克,在新墨西哥州小镇,通过炒作困于洞中的里奥这一新闻,达到提升自身影响力和升职目的的故事。这部黑色电影批判性非常浓厚,把媒体与看客的心态描绘得淋漓精致,媒体界的丑态被无限放大,并且深刻揭露了整个社会的群像反应。
29、《博尔赫斯谈话录》:博尔赫斯谈博尔赫斯,后者在时间的涤荡下已然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符号,即我们读者经由其打破文学体裁边界的创作大谱系管窥蠡测的作家博尔赫斯,而前者岁至耄耋,反而回归了博尔赫斯作为人本身的意义之上,在被问起自己曾经所写与所说的文字与言论,他疑惑地反诘“这话是我说的吗?”这种自相矛盾恰好为其人其言提供更多开放的解读路径并予之以一种蕴神秘繁复于通俗简洁当中的奇妙特质,“我不知道是谁写下了这些,博尔赫斯还是我”;除了谈论博尔赫斯,也说起读过六遍的《神曲》与挚爱的十四行诗,谈及哲人赫拉克利特、叔本华、斯宾诺莎以及诗人爱伦坡、惠特曼、迪金森,每一次谈话都遍布关于诗歌和语言、时间和死亡、梦和艺术、生活和意义的充溢着诗性与哲学性并行不悖的求索与推原,神被我们创造,怎能不对那不可多得的置身时间之外的体验汲汲以求?
30、所以,我爱上你这件事我一点儿都不后悔,你伤了我这件事请你也不要内疚啊。
31、王尔德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
32、乔伊斯《尤利西斯》:整本书在对基督教义和英雄史诗戏谑式的摹仿与重构中完成了对传统的背叛和超越、对意义的解构与延宕,在现代性叙事之中暗藏后现代性之玄机;熬过前面如荆棘丛生犬牙交错的呓语迷宫,到后半部分终于一路高歌猛进螺旋升天!从第十四章的生命史话到第十五章的迷幻狂想曲,从第十七章以《要理问答》形式之呆板规整碰撞语言之智性与思维之跳脱到第十八章意识与文字恣意缠绕成狡兔三窟的游戏,如恒河沙数的灵光狂飙突进迸裂了一地;斯蒂芬从孤独敏感的青年艺术家肖像中走出,成为潜藏未来浩劫将至的销魂声调,他回答布鲁姆为何离去时说:“去寻求厄运。”与象征过去深厚的累积的布鲁姆互补,一个选择沉默的流亡艺术家形象逐渐地饱满起来,背后是贯穿于乔伊斯整个创作谱系之中的对爱尔兰的厌弃逃避与迷恋狂热纠缠不清的复杂情感。
33、这个旅行剧团由人称「Sir」的大牌老演员领军,题名的「Thedresser」就是他的化妆师,不只为他打点舞台上的服饰和妆容,更是他贴身助理,比妻子(也在剧团里)还亲、相知还要更深的一个影子。
34、影片灵感源于简·王尔德的回忆录《飞向无限:和霍金在一起的日子》,讲述了知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和他的第一任妻子简·王尔德始于剑桥大学的爱情故事及霍金患病前后的励志传奇。
35、《火与剑》《洪流》《十字军骑士》《你往何处去》《暴君焚城录》
36、在叶芝生前未发表的回忆录中,记述过一次自己师从梅瑟斯学习象征冥想(佛教冥想)方法的过程及其对自己文学创作的影响。
37、《族长的秋天》:小说以瑰丽绵密、奇崛迂回的语言为舟载,伴随着如浪花水波般颠宕起伏的节奏韵律,于浩浩汤汤蔚为大观的修辞术中朝着暧昧、多义、开放的近诗腹地恣意奔流,在对内在意识的外在表达的建构方式上几乎是站在了福克纳《坟墓的闯入者》的对立面,而这趟流转升腾着不断逼近文学修辞边界的华丽征途竟然比这个荣光散尽的独裁者故事本身更能激起一种或然伴随着令人流泪的欢愉的、必然的强烈孤独,那是一览众山小的高处不胜寒,由古至今有多少文学探险家曾抵达于此呢?目前我读过的马尔克斯最佳作。
38、「蚵」和「蜗牛」的形象譬喻,不需笔者赘述。这段台词,其实已经超越「言语调戏」,而属于「性骚扰」等级的「占便宜」。有趣的是在1991年的修复过程中,这段影片虽然幸运地保留下来,声带却不复存在。
39、迈克尔·波伦《植物的欲望》:去人类中心化的植物纪传史,从植物的角度切入,不同学科或分野或融合,上溯希腊神话民间传说,钩沉历史与文学典籍,又往往落脚于哲学问题,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各种妙趣在科普的枯燥外皮下图穷匕见。苹果之甘甜、郁金香之美丽、大麻之陶醉、马铃薯之控制,植物如此暗度陈仓,巧妙利用人类的欲望得以生存而人类却仍浑然不觉。
40、读了两本博尔赫斯的诗集,一本《为六弦琴而作·影子的颂歌》,更喜欢另一本《老虎的金黄》:被融融月光染色的老虎,“已经不再记得黎明时分杀过人”,前辈们在沙场倒下,我却在“寂寞的长夜”“推敲着诗句”,见过你的轮廓与岛上长虹的东方诗人,“一百个春秋”不曾开口说话……在对比鲜明的落差中产生惊奇的效果,博尔赫斯老年失明后只能眼见一片混沌的金黄,梦到老虎也如暮色金黄,“我将到我心目中的西方去寻找黎明”,和《老人与海》中老人梦到狮子相似也相异,在顺从生老病死难违的天命定数的同时,又从倒扣的天幕下翻转身来,寄寓了对更高远处的永恒愿乡的向往;另外关于梦与醒、虚与实灵光乍现的几篇短文,想象力奇崛且又富思辨性,都能读出博尔赫斯小说创作一贯的强烈风格。
41、CraigMyers是一个来自格林诺克的努力工作的居家男人,他在网上被贴上了以新身份生活的臭名昭著的儿童杀手的标签,成为了一场恶性攻击的受害者。他仅仅是身份错误的悲剧受害者,还是真的是让人怀疑的危险杀手?
42、读到最后几页时终于泪崩,我好像真的听到了斯万被送走了、妈妈快上楼了的小铃铛的声音,失去的时间终又复现,“真的就是那串丁冬声在那里绵绵不绝,还有在它与现时之间无定限地展开的全部往昔——我不知道自己驮着这个往昔”。
43、BBC和Netflix联合出品日英双语的8集惊悚剧《职责/羞耻》,主演为平岳大和窪冢洋介;凯莉·麦克唐纳、查理·科里德-米尔斯、贾斯汀·朗、本木雅弘、中村优子、伊川东吾、丘光子、福田知盛等也出演。
44、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编剧: 约翰·洛根主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凯特·布兰切特 / 凯特·贝金赛尔 / 约翰·C·赖利 / 亚历克·鲍德温 类型: 剧情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德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04-12-25(美国)
45、有关名著改编系列电影清单网上一搜也有很多,但都比较乱,以下这个清单为jinyu手工整理,非完整版(2017之前),仅供参考,以国籍分类,含电影电视动画,排名不分先后,其中大部分网上都能找到,部分作品已被翻拍多次,经典版本值得反复观看~
46、主演:罗素·克劳/伊丽莎白·班克斯/泰·辛普金斯/奥利维亚·王尔德
47、《第十二夜》:算是兄妹版《皆大欢喜》,难怪又叫《各遂所愿》,老套乏味,爱情与闹剧两条线索像强行绞合在一起似的,不过兄妹错位的设定无意间传达了一种超前的理念,即比起性别,爱更关乎外貌。
48、1884 年, 叶芝高中毕业,受辛奈特的《佛教密宗》影响,翌年 , 他与四五位志趣相投的同学成立了 “都柏林秘术研究会”,自任会长,志在研究和弘扬东方宗教和秘法 。
49、散文集:《社会主义下人的灵魂》(1891年。)
50、《等待,遗忘》:等待与遗忘,这两个属于中性空间的语词,以一种超线性、超平面、乃至是超越立体几何的维度形式横亘于言说与沉默、在场与死亡之间。布朗肖惯用的以小说“讲”哲学,后者几乎是击碎了前者然后重又建构出一套簇新的体裁,好像全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整个故事的意义就像一个长句,不能被分割,只有在句末才能找到意义,而在句末,意义就像生命的气息,是整体静止的前行”,我唯有保持沉默。
51、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莫里亚克《给麻风病人的吻》里诺埃米经受不幸婚姻与理想之爱的两难煎熬,却在丈夫死去后拒绝了意中人,伊夫林《旧地重游》里朱莉娅原本为了爱情决意弃家庭和责任于不顾,也在父亲死后选择放弃所爱,而格林在《恋情的终结》里并未给萨拉设置这样一个呈现为他人的死亡的转机,直接让她死去留下一堆日记,写满她在上帝与情人交织的阴影下的苦痛徘徊与挣扎。为何这些身陷爱情与信仰割据拉扯的博弈中的女人们,总要选择更痛苦的如同修女或苦行僧的那方?为何不能拥有“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也许这是一种以痛苦为承载媒介、表现为“畸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对存在的觉察,“那抽搐的神经是我的神经”。与莫里亚克着重表现丈夫心理相反,格林以情人的角度切入,“他们身后有文学传统撑腰,遭到背叛的情人都是悲剧性人物”,个中微妙的差异值得咂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