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最短
1、屈原认为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同时选贤任能、罢黜奸佞。重视制度法令,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屈原的诗最短)。
2、主要因为当时乱世,特别是战国时期没有国的概念,所以有朝秦暮楚这句话。但这是当时的主流思想,屈原的君王不重用他,所以又有大家不了解他的无奈。
3、张又新 (吹台山) 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4、 当代中⽂诗,是⼀种双向写作:既⾯对当下,又重构传统。后者尤其重要,因为古典杰作,并非简单的罗列。它们的秩序,随当代诗⼈的参与而不停调整。简言之,每个当代诗⼈,必须筛选自己的“传统”。
5、雨中思绪集点评:一个诗人,当他与一条江流悲壮拥合,一个节日就产生了,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节日,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用生命铸就的诗人的节日。第一节简单几句就写得江河呜咽、英雄共泣,把一个悲壮的节日写得气吞山河,接着第二节写诗人寻找那个沉痛的故事、古老的记忆,表达对屈原大夫的景仰追思之情。第三节揭示屈子投江的对人类存在的精神意义。最后写诗人精神的现实意义,“且引汨罗江波涛/输入自己贫弱的血脉”,抵达诗人的担当。总之,一首小诗从人到江,从历史到现实,从历史阵痛到民族精神的求索,把一个节日的精神向度写到极致,语言捭阖纵横,格调雄浑悲壮,体现出一个老诗人驾驭语言和思想的功力。
6、译文:祭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7、 流亡:我曾震惊的发现,如今泛滥于世的“流亡”⼀词,最初竟出现于2300年前的屈原诗!诗⼈四次⽤到“流亡”,三次都以“宁溘死”(以流亡兮)开头,足见在他那⾥,流亡和死亡,简直就是同⼀回事。这和当代对流亡的理解,⼏乎相同。但我必须承认,屈原诗⾥的“流亡”,含义严酷得多。因为今天国际化的⽣活⽅式,已经给当代流亡⼤⼤减轻了压⼒。回到屈原诗,我以为,“流亡”在他那⾥,⽐英语中的“Exile”(基本意为“出⾛”)深刻许多。基于中⽂的字、词组合,是在不同层次上,所以“流——亡”之间,每个字、整个词的含义,更加多变⽽丰富:流即亡?流向(死)亡?抑或甚⾄从死亡开始流动?这像不像诗歌的形⽽上寓意?亡命出⾛,当然不假,但“宁溘死”更点明了那出⾛的⽆望。所以,“亡”这个字,在出⾛⼀层之外,绝不能忽略深层的“毁灭”之意。再追问⼀句,谁最先选择“流亡”⼀词,来翻译外语的“Exile”?我找不到出处,是不是⼜来⾃⼀个双重转⼝的⽇本译⽂?⽆论如何,那位译者,绝对是⼀个⼤天才!
8、雨中思绪集点评:这首诗写得切入点不同凡响,整首诗的意象上实处用力低处着笔,其向度却是笔笔悲痛向虚向高处用力,亦真亦幻,读着并非流畅,如哽咽,我们却看到一个忧伤不得志的历史形象,“先生蜷缩在古驿站的角落/束缚身体、孵化顽石、混迹于鱼群”。这些意象既是幽魂也是现实的粽子。第二节写诗人长舞当哭,也是写屈子忧思祖国的大悲舞。最后一节犹好“木框里的战场。刀剑和头像/更叠位置,泥土在澡盆里/清洗篆书和征袍”一些古老意象幻化叠加成一个后人思念的屈原。作者的手法真是一个印象派大师,在奇特笔法中尽显悲情。
9、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0、裴迪 (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