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狂人日记在线阅读61句集锦

狂人日记在线阅读61句集锦

狂人日记在线阅读

1、《南腔北调集》1934年4月,上海同文书店。《二心集》1932年,上海合众书店。《花边文学》1936年6月,上海联华书店。《伪自由书》1933年10月,上海青光书局。《准风月谈》1934年12月,上海联华书店。《且介亭杂文》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二集》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年7月,上海三闲书屋。《集外集》1935年5月,上海群众图书公司。《集外集拾遗》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社。《集外集拾遗补编》1952年,上海出版公司。 

2、(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4、鲁迅结束在日本的7年留学生涯回国是1909年,在杭州和绍兴的学堂做了教员、学监。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蔡元培出任首任教育总长。经许寿裳推荐,蔡元培聘鲁迅进入教育部工作。在南京几个月后,他随教育部迁至北京,此后一直在北京教育部工作十余年。直到1926年离开北京前,他的正式身份都是教育部官员。

5、1917年的鲁迅本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的。可蔡元培在这一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一事,最终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狂人日记在线阅读)。

6、《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以这篇小说为开端,鲁迅揭示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主题,以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全文由13段狂人的日记组成,实际上是精密安排的一篇心理小说,以一个“迫害狂”患者作为主人公,以狂人的病情和意识的流动作为具体的内容,通过对其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普遍的“吃人”现象,借狂人的口抒发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揭露和颠覆。  

7、有了做小说的想法后,写什么内容呢?为什么最后确定的“礼教吃人”这个主题呢?在给许寿裳的信中,鲁迅说自己“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周作人的解读是:“章太炎在东京时……批评理学杀人之可怕,但那还是理论,鲁迅是直截的从书本上和社会上看了来的。”

8、这本集子里的篇目,从《热风》《华盖集》到《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16本杂文集子一一选过。

9、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10、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⑸;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⑹。我那时年纪还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糊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11、(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12、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13、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14、中国娶妻早是福气,儿子多也是福气。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因为无论如何,数目和材料的资格,总还存在。即使偶尔送进学堂,然而社会和家庭的习惯,尊长和伴侣的脾气,却多与教育反背,仍然使他与新时代不合。大了以后,幸而生存,也不过“仍旧贯如之何”,照例是制造孩子的家伙,不是“人”的父亲,他生了孩子,便仍然不是“人”的萌芽。11

15、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⑷”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

16、全书文字校订,只是将繁体竖排转为简体横排,仅改正了原版中个别错字和标点。其中通假字和鲁迅习惯用字,完全按照原版保留。另有外国人名、地名等,均保留鲁迅当时的译法。

17、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18、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19、“《新青年》其实是一个论议的刊物,所以创作并不怎样著重”,所以面对陈独秀们的约稿,鲁迅应该写《我之节烈观》《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等政论性文章,可是鲁迅为什么要用小说去敷衍塞责呢?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里,道出了原委。一是鲁迅认识到小说的在改良、革命上的价值,可以“启蒙”“为人生”“改良人生”;二是反对作为“闲书”的“卿卿我我,哀哀唧唧,把民族性陶醉萎靡到极点了”的旧小说,代表是《礼拜六》上的鸳鸯蝴蝶派的文字,鲁迅想用自己的实践,来改变人们对于小说的落后看法;三是寄居在会馆里,“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

20、如今我读《狂人日记》,若不作深思,不过是一个迫害狂的疯言疯语;再一想,好奇于这或长或短的13个章节,是怎样编织起来?好像有点逻辑,正如周作人所谓的“思路和条理”;可是一下子又说不清楚,正如李长之所谓的“缺少结构”。其实,艺术就在这二者的张力之间,我倒希望它来得更狂更乱。

21、18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第419页。

22、   欢迎加入QQ群(当代文学): 483828024

23、相对于“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等老调子,那些狗眼、鱼眼倒更有惊悚的力量;狂人的半截子话,和常人的思维相参照,造成思想的紧张,而就是在这样的紧张中,让我们同样陷入了“从来如此就对么”的拷问中。那个附记,煞有介事的,假得跟真的一样,又真得跟假的一样。疯狂之酒神,和清醒之日神,就这样并置着。片刻的“疯狂”抵不过长久的“清醒”,那个狂人,终归还是走到了老路上。

24、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4KOTOcHw1jSkaF6AtjdHA提取码:8e63

25、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法捷耶夫

26、最后两节,狂人在真相的追问中直达了黑暗事实的中心——我也是吃人者(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而且这吃人的传统已经很难结束: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个问号满载着对未来的质疑。

27、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28、鲁迅对北大的事本不热心,但旋即意识到这对弟弟周作人而言是重要的机会。鲁迅随即和蔡元培取得联系,就周作人到北大任教一事磋商。1917年3月7日,鲁迅在日记里记录:“上午寄二弟信,附旅费六十。”这是通知周作人,他已被北京大学聘请,即刻北上。

29、“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斩新!”

30、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梁实秋

31、《死农奴》是俄国作家果戈里写过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描写的是“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为了发财致富想出一套买空卖空、巧取豪夺的发财妙计,在N市及其周围地主庄园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并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无主荒地,然后再将得到的土地和死农奴名单一同抵押给政府,从中渔利。阅读《死农奴》,让我们“追随”的主人公乞乞科夫在各地漫游,接触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塑造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展示现实生活的画面。本书由娄自良译。

32、⑴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作者除在本书(《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外,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可以参看。

33、中国的“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被“吃”掉了!

34、                               

35、古时候,秦始皇帝很阔气,刘邦和项羽都看见了;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说的“如此”。“如此”的程度,虽有不同,可是谁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36、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37、《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38、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⑺”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39、鲁迅、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

40、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41、『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我不愿意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要费些功夫才能感受到其十的魅力的那些艰涩的文字往往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启发字字珠玑句句发人深省每次品读都能有所收益。而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更是独具一格别有意味。

42、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43、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则不是鲁迅的学术笔记,而是对自己感受的记录。感受自然也是立足于“事实”的,但是却不会是对所有历史事实的搜集和呈现,理所当然地,它将筛选出那些最触目惊心、最难以忘怀的事实,而筛选则与作家自身的人生观念密切相关。所以说,作为文学的《狂人日记》理所当然是对历史的某种选择,对这样的“文学”加以评价,依据就不应该是它所摄取的现实事实的比例,而是作家认知的真切性。

44、《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4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nR46AGtkON8aSc_tXfbM4A提取码:7kym书名:鲁迅文集

46、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47、的确,《狂人日记》的“吃人”表达也体现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那就是鲁迅刻意营造了一种浓郁而醇厚的氛围,无所不在、层层加深的“吃人”的梦魇,它引导我们不断向着精神的深处陷落,在那里一步一步发现意识世界、无意识世界的黑暗性。 

48、小说集:《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49、“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

50、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51、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Tv1sqWZc5qLrL6VTUGKZg提取码:tfdj书名: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52、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53、既然小说的主题确定了,怎么写的问题随之而来,而鲁迅最后的选择是“狂人-日记”这种写法,也有渊源。先看小说本事。周作人说,这个狂人是有原型的,鲁迅所谓的“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那是在放烟幕,其实“这人乃是鲁迅的表兄弟”,叫阮久孙,鲁迅大姨母之幼子。这位老表原在山西做幕友,后因神经错乱,到北京后鲁迅延医治疗,并派人将其送回原籍,事在1916年9月31日,11月6日、10日、14日,12月5日的日记中。所以周作人说:“因为亲自见过‘迫害狂’的病人,又加了书本上的知识,所以才能写出这篇来,否则是很不容易下笔的。”

54、20  参见[德]贝恩德·布伦纳《月亮:从神话诗歌到奇幻科学的人类探索史》,甘锡安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

55、“狂人”的发现反映的是鲁迅对中国式生存的诸多精神品质的顿悟,这些顿悟都是十分深刻、伟大的,但却不能说是对全部历史事实的全称判断,尽管它的表达形式很可能是全称式的,在这里,“全称”主要体现为一种道德激情的勇气而不是学术理性的力量。鲁迅的杂文同样具有这样的文学直觉,杂文的思维与结论常常与小说相互印证。在著名的《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清理的便是中国人在人格、心理等“精神”层面上的扭曲,其“吃人”一说便是在这     个意义上提出来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6、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57、而就在此之前,公务员周树人尚处在“十年沉默”之中。直到《狂人日记》发表,他才真正成为我们熟悉的那个鲁迅。这一转折的发生,和1917年中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及《新青年》编辑部成员在北大的会聚有直接的关系。

58、当初,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一到说破他们的隐情,那就满脸都变成青色了。大门外立着一伙人,赵贵翁和他的狗,也在里面,都探头探脑的挨进来。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獠牙,抿着嘴笑。我认识他们是一伙,都是吃人的人。可是也晓得他们心思很不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要吃,又怕别人说破他,所以听了我的话,越发气愤不过,可是抿着嘴冷笑。

59、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60、但周作人却不这么看,“这是打倒礼教的一篇宣传文字,文艺和学术问题都是次要的事”,甚至认为,“这篇文章虽然说是狂人的日记,其实思路清澈,有一贯的条理,不是精神病患者所能写得出来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