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子语录翻译95句集锦

老子语录翻译95句集锦

老子语录翻译

1、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2、(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3、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老子语录翻译)。

4、吉米老师公益助学帮助中国农村家庭平凡家庭免费学地道英语,天天送福利!

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6、(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7、(出处)《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无名,是宇宙天地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孕育化生的根本。

8、(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9、“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10、(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11、(出处)《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我们可以称之为道的道,不是真正的道;我们可以命名的名,不是这个名的本意。(老子语录翻译)。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勉强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13、这几句话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字眼,说明的道理也非常明了。荀子就曾经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的学生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虽然学问的家数不尽相同,但同样的重视程度正了表明这句话内涵的延展性和智慧性。小可以喻大,近可以明远。

14、(感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早已存在的道理,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换个说法就是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15、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16、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18、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

19、(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20、1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21、人们做事情的时候,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这样就不会失败了。

22、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23、(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4、人们习惯于事事抢先,老子却指出,不要在事物未成熟前抢先去做。似乎也是说反了。如果我们承认,要顺着事物的自然发展去做,而不是去拉着事物,强迫它做不自然发展,那么,老子的话是对的,前者是无为的做法,后者则是有为的做法。

25、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

26、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28、“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29、1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

30、译文: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31、1“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32、踮起脚尖想提高自己的高度,反而会站不稳。把正常的两步并作一步走路,反而不会走快。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的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

33、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34、《第十一章》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35、(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36、(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37、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38、(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39、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4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

41、(感悟)“知止”就是知道停止。《道德经》多次提及,“不知足”和“欲得”是带来灾祸的根源,而“知止”则可以避免灾祸。

42、(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43、Nothingissofterormoreflexiblethanwater,yetnothingcanresistit.

44、(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5、Thedivinelawmaybespokenof,butitisnotthecommonlaw.Thingsmaybenamed,butnamesarenotthethings.

4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

47、(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48、 Masteringothersisstrength;masteringyourselfistruepower.

49、因此,“知止可以不殆”是在告诉人们,凡事适可而止。这个道理应用于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懂得适时放手,这样,才能够使自己回复平和。

5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51、老子在这里是想要告诉人们,“善”是符合大“道”的,善良的人因为其自身的思想和言行均是符合“道”的,并且能够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那么自然就会被大道所青睐。所以,做人做事应顺应天道,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52、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53、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

54、1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的智慧》

55、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5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58、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5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60、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61、(学者论述):汤一介先生的《道德经导读》(节选)

62、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63、(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6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6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科江湖。

6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67、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

68、得道者我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9、(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70、(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71、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72、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道德经》

73、“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第五十六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傅佩荣)这句话老子也重复过,可见他很看重这种与世沉浮的生存姿态。我们说“与世沉浮”只是一般字面意义上的,实际上老子所理解的圣人或者入道的人有道而人不知的,他们的不被知只是世人看不出来罢了。其实,圣人也罢,俗人也罢,“和光同尘”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

7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5、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7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7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78、老子认为,再圆满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有所欠缺。同样,获得了极大成就的人也要表现得有所欠缺。保持自身的不完满,这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还会有所进步。

79、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80、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81、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桠);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2、(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83、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84、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根芽;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妄为要失败,强行把持一定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枉为,所以不失败,不强行把持所以不失去。

8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86、译文:我喜欢吃鱼,也喜欢吃熊掌;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舍支鱼而吃熊掌。我热爱生命,也热爱仁义,如果让我选择其我会舍弃生命而取仁义。

87、(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译文)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则相反,是减损不足的而奉献给有余的。

88、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历史上认为他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不了解老子及其思想是不行的。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即在今日河南鹿邑县境内。老子生于何年,死于何年,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比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年长,因为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老子既然姓李名耳,为什么叫他“老子”呢?据史书记载说,因为他活得很长,所以称他为“老子”;或者说他生下来时,头发是白的,像老人一样,所以称他为“老子”。这些说法是否可靠,无法考察了。

89、(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90、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自伐(自我夸耀)者无功,自矜(自我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

91、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92、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93、译文: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9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