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子语录赏析103句集锦

老子语录赏析103句集锦

老子语录赏析

1、(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老子语录赏析)。

2、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国·老聃《老子·三十一章》

3、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4、老子很尊重自然规律,这点是大家一致认同的。

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6、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7、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作品简介与赏析《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8、(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9、(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10、(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1、(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12、(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13、(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5、圣人一切作为,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当然,一切顺其自然规律。做完事,如雁过长空,心无芥蒂,不落丝毫痕迹,看似无为实际是有为。

16、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8、《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19、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0、大音:美而宏大的音乐,比如天籁。 希声:老子曾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这里的“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中的“无声”类似。 大音希声:那种宛如天籁一般美好宏大的音乐,总在似有似无、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里。

21、出自《老子·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解释: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22、(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23、解悟:凡事过犹不及,钱虽然是好东西,但太多了,却未必是好事,因为盗贼已经开始惦记你了。如果身处富贵,却不知布施修善,还骄纵无度,就一定会招来灾祸。

24、(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25、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26、(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27、(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28、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9、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0、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3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32、能战胜别人的人,自然是比较有力量有能耐了;但要是能够战胜自己,那才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争强好胜,和别人攀比逞能,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人最难能可贵的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提升自己,这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强者。

33、(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34、(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35、上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等人听了道的理论,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下等人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其为道了。

36、“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37、当代管理巨著《第五项修炼》风靡全球,他的作者“学习型组织”的创始人彼得圣吉,最推崇老子的管理思想。

3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9、(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40、注释: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41、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42、不自我表现,因此才能够通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才能得到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才能够长久。

43、天之道,是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比如,山高就用风吹之,水多就有河流之。这就是科学所讲的自然生态平衡,像现在环境污染很厉害,到处在喊环保,其实不用喊,只要人什么都不做,让老天来做这个工作,想必用不了几年,大自然又能恢复到从前模样了。

44、人道和天道正好相反,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富人资源越多,赚钱就越容易;穷人整日为生活奔波,越是没钱,就越难赚钱。

4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46、  (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47、注释:不妄为,则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扰民为治国之本,以无事而取天下才是最高的道德。

48、(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49、(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50、(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5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2、我是@女侠七安 ,想和你一起读书,学习。读书之路,我陪你。

53、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54、(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55、(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56、(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5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58、(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59、(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60、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61、(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62、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在了解到百姓的贫穷之后,非常得痛苦。于是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发下命令,把最赚钱的办法告知百姓——例如当程序员。后来发现这样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就难以维持,而粮食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就命令所有的人去劳作耕地。这样的国家太混乱了。

63、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

64、(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6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6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6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68、(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6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70、(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7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72、(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73、(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74、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75、自知者明。每个人都认为很了解自己,其实事实正好相反,每个人大多数时候都是不了解自己的,所以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约束自己,也就是自律。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76、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气势磅礴的珍贵品质,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77、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

78、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7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80、(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81、  赏析: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8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83、《第二十四章》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84、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5、(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86、出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解释: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87、言教不如身教,做人要以身作则,而不是空话连篇,或者做点事就开始大事张扬,这样教化别人,才会让人信服,尤其现在教育孩子,家长更应该遵守这个原则。

88、(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89、(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0、(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91、(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最强。

92、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9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94、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95、解悟:不执着自我,所以才看得清楚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更彰显了自己;不自我炫耀,反而能够成就自己;因为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96、注释: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97、寓意宝宝在日后的发展中,能够光明磊落,做一个有赤诚相待优良品质的人。

98、一个人生、老、病、死这个过程,就是在认识体验“道”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运动变化自然规律之“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

99、(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00、解悟:能够了解别人,只能称为机智,能够了解自己,才算真正的明白人。战胜别人,说明你能力比较大,战胜自己,才算真正的强者。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能够身体力行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

101、注释: 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10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解释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什么仁慈,只把万物当做祭品。但这并不是在批判否认这种不仁。因为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