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简介及作品
1、谭嗣同的老爸叫谭继洵,这个人勤勤恳恳,不贪不占,在官场上很能忍让包容,官声很好。
2、维新人士听了痛哭流涕。此时,谭嗣同自告奋勇去充当说客,劝说袁世凯举兵,杀荣禄、锢慈禧、救光绪、护新政,结果反遭袁世凯的出卖。政变发生时,他同梁启超正在寓所苦筹办法。当搜捕康有为的消息传来,谭嗣同镇定自若,从容地对梁启超说:“以前我们没有办法救皇上,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让他们来捉拿吧!”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跑,他执言不肯,反劝梁启超说:“如果没有人躲过这次灾难,将来也就无人继承我们的变法大业,如果没有人因变法而死,我们也就无法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后,谭嗣同又与大刀王五策划营救光绪皇帝,但由于事起仓促,计划落空。这时,谭嗣同的处境已十分险恶,许多人劝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诸自嗣同始!”他决心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
3、还是有不少后人记着这个谭嗣同的。谭嗣同的书斋叫“莽苍苍斋”,田家英因为仰慕他,便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小莽苍苍斋”。当然,跟谭嗣同一样,田家英的命运也不值得羡慕。(谭嗣同简介及作品)。
4、他死了以后,他那位做大官的老爸也受到牵连被开除公职送原籍监管,后来在忧愁和恐惧中死了。他也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5、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6、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7、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已经写出了谭嗣同的不安分。
8、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代表作有《仁学》《狱中题壁》等。
9、当夜,慈禧从颐和园急如星火般赶回紫禁城,软禁光绪,捉拿维新d人。
10、锁线精装,纸质优良,印刷精美。阅读收藏皆宜,阅读体验良好。
11、但是,他在人生最紧要的地方走错了最后的关键一步:面见袁世凯。
12、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
13、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
14、高干子弟谭嗣同,就是行差踏错从而万劫不复的一个典型。
15、谭嗣同是19世纪末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具有献身精神的改革家,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志士。影响了整个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人。120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谭嗣同主张变法,提出废科举、建学堂、开矿藏、办工厂、办新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慈禧太后等封建顽固派发动戊戌政变,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等六君子杀害。当时谭嗣同年仅三十三岁,历时103天的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它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临刑之前抒发的绝唱。意谓我要笑对死亡,留下一双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就像梁启超赞颂的“谭公生如昆仑,死如昆仑。”
17、康广仁(1867年-1898年9月28日),本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清末维新派。
18、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
19、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20、先生以仁为出发点,不但攻击“君为臣纲”,还驳斥“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庄子的“道通为一”是先生借以发挥“仁”之思想的基本观念。世界万物的等别差异均不具备意义,由是而有万物平等之观念。基于此观点,先生引用庄子“相忘为上,孝为次焉”而去推翻三纲思想所强调的孝之观念。龙绂瑞曾于《武溪杂谈录》中记载先生关于父子关系之见解:“守节为宋人谬说。父子天性,色养是应尽之责,无所谓孝。”
21、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22、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23、谭嗣同为什么会跨出这样致命的一步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倒数第二步。
24、qiūfēngchuīsànmǎtíshēng
2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6、内附精美插图,直观展现谭嗣同及其手迹。书末附谭嗣同参办学会、报刊、学堂、实务统计表及其生前发表文章汇总表,全面展现谭嗣同短暂却绚烂的一生。
27、《谭嗣同年谱长编》对谭嗣同的时代背景、生命历程、家世交友等多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梳、辨析、考订,不仅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史实错误,勾勒出了谭嗣同短暂而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并且厘清了谭嗣同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彗星”其思想的形成理路和发展轨迹,从而在年谱之外具有了思想评传的价值,值得一读!尤需指出,作者是一位非历史科班出身的小姑娘,集十余年之功,编著出这样一部年谱与思想评传兼而有之的著作,实属不易!
28、《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29、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由于梁启超的参加,《时务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几个月间销量即达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梁启超的名声也随之日重。
30、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
31、光绪皇帝两次召见了拥有兵权并表示过拥护维新的袁世凯,引得顽固派举朝惊骇。一些守旧的大臣纷纷到慈禧太后那里去告状,慈禧的亲信、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连忙调兵遣将以备不测。外面纷纷传说荣禄将利用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感到处境危机,于是向杨锐下了一道密诏,其中光绪皇帝以紧迫的语气向杨锐叙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难保住,慈禧太后随时都会对他下毒手,希望杨锐等维新人士采用新的办法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不要违背慈禧太后的意思,明确表示出自己试图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法,使变法继续进行下去。
32、面对屠刀他却仰天大笑,只想留下像昆仑一样的忠肝义胆就好。更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的书生意气、侠客豪情。行刑那天,前半天天阴沉沉的,后来太阳却出来了,大地一片光明。这就像谭嗣同的心情一样,刚开始阴霾沉沉,后来光明灼灼;也像中国的前途一样,灰暗终会过去,光明终将到来。面对宽阔的刑场,面对密林似的清兵,面对凶神恶煞的刽子手,谭嗣同没有颤栗、没有后悔、没有犹豫,只有铿锵、只有坚定,只有视死如归!
33、他的一位幕僚说道:“荣贼并不是真的推心置腹对待我们慰帅。过去,某公曾想增加慰帅兵员,荣贼说:‘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原来不过是笼络慰帅罢了。
34、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35、在维新运动当中,先生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四人被誉为戊戌启蒙四大家。他们当中,康有为专注于从儒学思想里阐发出改革的新义,梁启超更倾向于普及变法的实施步骤,严复侧重于把西学移植到中国的土壤,而只有在先生笔下,所有这一切才被概括为“仁—通”的宇宙总规律,他将维新运动中的各类思想作了最高层次的哲学升华。
36、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维克多·雨果
37、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38、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39、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000多名举人公车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深重的民族灾难,焦灼着谭嗣同的心,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对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
40、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41、到二十八日,朝廷里人人都知道皇上拟开懋勤殿的事情了,以为今天诏谕将要下达,可是终于没有下达,于是大家越发知道西大后与皇上已互不相容了。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扬锐,接着交给他一份“衣带诏”,上面有“我的帝位几乎不能保住,命令康有为与‘四卿’和其他同志从速设法营救”的话。谭君和康有为棒着“衣带诏”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