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之明
1、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眼高手低——眼力过高,手法过低。指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自己也做不到。
4、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正如韩信对刘邦所言,“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知人之明)。
5、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6、乾隆的时候,一次殿试,有两个人的文采难分伯仲,于是这皇帝亲自出了一上联,让他们对下联。此上联是:烟锁池塘柳。
7、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先见之明是一种智慧,有先见之明的人能够见微知著,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出事物发展的大致方向。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二人进行了一番对话,这也就是有名的“隆中对”。
8、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势,给刘备指出了一条“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之路。隆中对策的故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有先见之明的人有格局有远见,每天的生活都是限量版,生命需要的是未雨绸缪不是亡羊补牢。
9、有眼不识荆山玉——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贤人或珍品。
10、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
11、人生在世,和“自己”相处最多,打交道最多,但是往往悟不透“自己”。
12、人生短暂,我们要把时间留给真诚善良并愿意与你一起成长的人。(知人之明)。
13、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面对苦难
14、人生路总是布满荆棘,先见之明可以帮助你趋利避害,寻找机会,减少路上的阻碍。
15、子游向孔子报告,找到了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才。此人“行不由径” —这句话照古人的解释,是说走路绝不走小路。如比之现在的情况,不走小路,难道走大马路?不被汽车压死才怪—子游又说他从来没有到我房子讲过私话。对于汉代以来“行不由径”解释为“不走小路”的说法(朱注:径,路之小而捷者),我不同意。古时候“径者道也”,并没有说必是小路,人光走大路,不走捷径是笨蛋。难道是瞎子,小路不敢走,怕跌倒?那么什么叫“行不由径”呢?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澹台灭明后来带了弟子,在南方一带,游说诸侯,名动公卿。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对他重视。这个人有江湖豪气,“行不由径”是说他行事从表面看来,有时不依常规,不循常道,有点满不在乎的味道,有如子贡那个“达”字的道理一样。因为他“行不由径”,所以孔子对他也看走了眼。言偃在这里讲他“行不由径”,表面看来有违常规,但是他又发现澹台灭明还有一个很大的长处—很讲义气,绝对无私,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子游的房里来。因此,我认为“行不由径”四字,当作此解。但我这个说法,也是“行不由径”的。此举实在并非故意,因为发现这里面有些混淆不清,只好套用孟子一句话:“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6、马先生投其所好,几句甜言蜜语,就把朱锁锁迷惑得无比感动,她多次接受马先生送的贵重礼物。
17、灵魂里也有一撮破坏分子,那就是摧毁我们道德的邪念。
18、有知人之明的人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道貌岸然,貌似高贵者,未必真高贵;谨小慎微,貌似卑贱者,未必真卑贱。
19、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20、人贵有自知之明,世界上没有全能型的人才,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
21、子游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五岁,姓言名偃。他出去做官,在武城这个地方为“宰”—首长。回来看老师,孔子问他在地方上得到人才没有?讲到这句话要注意,从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尤其在汉唐,对地方的人才,都经过慎重的选拔,并且视选才为重要工作之一。所以子游这个学生来看他,孔子的第一句话,就问他在地方上发掘到人才没有。因为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要人才。所以孔子第一句话就问这个问题。子游说:“有个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孔子少三十九岁,相貌很难看。中国人常用孔子一句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便是指此公的故事。在这以前他曾见过孔子,我们这位老夫子,这天不知道什么事情心情不好,看见这个年轻人怪难看的样子,并不太注意他,这位年轻人没有好久就走了。不过他还是愿意做孔子的学生,学问非常好,后来成为不得了的人物。历史上记载:在南方,他和他的弟子们名动诸侯。他到哪里,各国元首都欢迎他而且他还带有点英豪侠气。子游在武城发现了,又介绍给孔子。所以孔子后来感叹“人不可以貌相”,以外形去判定一个人才,往往会有失误。孔子自己承认错了。错了就错了,孔子非常勇于认错。
22、为请诸葛亮出山,刘备不惜三顾茅庐,一再邀请。
23、今天小编向大家极力推荐一套收藏版精装的《曾国藩全书》,小编记得第一次读过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极力向大家再次推荐!
24、如果收到的物品您不满意,可联系寄件人处理;
25、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26、先见之明——明·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27、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争取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正确定位。
28、 第他告诉儿子孝威:我送去了四百两白银作为丧仪,但仍不足以表达哀思。当曾国藩的灵柩过到湘江的时候,你要以晚辈的身份前去祭奠,“牲醴肴馔自不可少,如果能作诔词以致哀,申吾不尽之意,尤是道理”。最后他告诉儿子:我最佩服曾国藩的是,他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写的挽联是:
29、沉迷当下的人,往往只看到现实,大多没有长远的规划,也不会去思考未来,因此常常在河边湿了鞋。
30、有一天他遇到一个熟人,见对方手拿一把白纸扇,上面没有一个字,急忙一把抢过来就要题字。
3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俄·普希金
32、胜人者智,胜之者强。不是成功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坚持的太少。
33、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就让它朝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转化。
34、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35、在阳光灿烂的时候,能“傻乎乎”的去修修屋顶,这就是远见。
36、人生如棋,走一步算一步是庸者,走一步想三步是常者,走一步想十步方为智者。
37、知人之明是一种较高的素养,因为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其实并不难,“实事求是”四个字就可以了;而一个人有知人之明却很难,即使像诸葛亮那样的智者,也曾经因为失于知人而“挥泪斩马谡”。
38、 左宗棠这里讲的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出自同治七年他给皇帝上的一个奏折,他通过曾国藩识拔刘松山这一典型事例,请求皇帝下一个诏书,让全国的封疆大吏,以及凡有提拔任用权的人,都向曾国藩学习,学习他的“知人之明”。他说:
39、 他回来的时候继续办公,大约办公到下午的时候,他出去了,到两江总督署的后花园去散步。他走着走着,连声喊足麻,接着就向前仆,跟随在身后的他的儿子曾纪泽连忙把他扶住,当即就传轿子,把他抬到大厅的中间。任凭大家千呼万喊,曾国藩这时候已经不能说话了,用手指着自己的心,画了几个圈圈,别人是否知道他想说什么,不得而知。然后端坐三刻而逝,去世时间是戌时,即晚上的七点钟。
40、“人贵有自知之明”,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41、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42、对自己的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契诃夫
43、 左宗棠悲痛不已,后来又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长信,大体表达了三点意思:
44、奉献乃是生活的真实意义。假如我们在今日检视我们从祖先手里接下来的遗物,我们将会看到什么?他们留下来的东西,都是他们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45、与真诚朴实的人相处,才是高质量社交的开始。
46、我有自知之明,自己能力有限,驽马铅刀,不是当领导的料,还是干点粗活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