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的经典名言
1、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2、今天来填一个坑哈,讲讲英文中的一个高级修辞手法:交错配列,别念错了哈。
3、海明威的故事就先和大家聊到这里。你对海明威的哪部作品或者哪句话印象深刻?欢迎留言分享。顺便提醒一下,参加人道之星网络知识竞赛中奖的朋友(获奖名单),如需更改邮寄地址,请于本周日内将收件信息通过后台发送给我们。
4、聚焦春秋战国,反战思想形成于儒墨,《诗经》为反战艺术之滥觞。(反战的经典名言)。
5、激荡于绵绵不息的生命洪流中,就应当追逐洪流,并且追过它,自己制造更广更深的洪流。要把一切腐朽的垃圾冲流干净
6、每个人都应当有机会来发展他的潜在天赋。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得到他所应得的满足;而且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达到它最大的繁荣。因为凡是真正伟大的并且激动人心的东西,都是由能够自由地劳动的个人创造出来的。《晚年集》
7、《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inSeattle:浪漫得无以复加的爱情故事
8、所以有人指出‘胜利并不是属于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属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一方。’——陶珏铭(一位现代战争评论家)
9、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10、Sometimesonepaysmostforthethingsonegetsfornothing.——AlbertEinstein,Americanscientist
11、海明威的靴子里浸满了血,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地把身边一个意大利伤兵带到了一百多米之外的安全地带,直到自己被扫射的机枪射中了膝盖。重伤之下的海明威一度犹豫着是不是要开枪自行了断,直到他被抬到附近的医疗点,医生给他注射了吗啡并立即实施了手术,从他的双腿中取出了28片弹片和两颗子弹。
12、春秋战国,既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又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十大流派均产生斯世。一切思想流派和艺术的产生,必然会与时代息息相关。社会的大动荡、大分裂、大组合,必然会催生出各种思想、各种艺术。被誉之为思想史上的春天的春秋战国,反战思想已经形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老子等大思想家,抱有一个超国家超战争的和平世界主义理想。确切点说,中国的反战思想发轫商周,形成于儒墨两家。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在与梁惠王对话中,一针见血地断然指出:“春秋无义战”。对发生在当时中国本土上的形形色色的战争给予了全面否定。成为中国和世界反战思想史上的千古经典名言。其理论几乎可以涵盖亚洲乃至全球。而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则写下《兼爱》、《非攻》等系列文章,非议时政,反对战乱。他说:“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这与儒家倡扬的“己所勿欲,勿施于人”,“老吾老及他人之老,幼吾幼及他人之幼”的思想非常接近。墨子还对造梯攻宋的公输般兴师问罪。“宋何罪之有?荆国有馀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又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说得公输般瞠目结舌,不得不服。墨子还用巧器和公理让楚王悻悻然:“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3、你还知道哪些交错配列的名言,不妨打在评论区交流一下哦!
14、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5、Whenthepowerofloveovercomestheloveofpower,theworldwillknowpeace.
16、很多人出于热情,做了不少勉强而为之的事情,结果失败。记得毛泽东在刘邓大军东渡黄河遇到困境的时刻,他并没有指示刘邓大军勇猛杀敌,而是指示“生存第胜利第一。”可见,他把自己军队的生存和不失败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
17、《大东》,刺乱也。东国困于役而伤于财,谭大夫作是诗以告病焉。
18、译: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些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19、“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这兵荒马乱死生难料的日子里,老百姓从来都是最无辜的受害者,皇帝打着“以民为本”的旗帜进行管理,但实际上不过视之为能产毛的温驯羊群,平日里虚情呵护,需要时百般搜刮,必要时铁腕相向,反抗时冷血屠杀。
20、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即作战只求胜利,作战久了会挫伤战士士气,进攻敌人的城池也会缺乏战力,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国家也会趁虚而入。所以为求用兵精巧而进军缓慢,最终胜利的战例,从来没有听说过。
21、《黑镜》(BlackMirror):景观社会中的记忆、政治和真实
22、《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付,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
23、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个胜兵是指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看来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二者皆有。其意思大致就是‘胜兵’之军队通过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人挑战展开进攻,‘败兵’之军队被迫先行作战然后设法谋求胜利的态势转向防守。修道保法的理解曹操说的还是很正确,先修不可胜之道,而再保法度,从商战、交友、竞技角度看就是要坚守一些不败的原则,锤炼一些实用的礼数和方法。
24、海明威先到了巴黎,在6月接到正式任命后又转到米兰。刚到米兰的第一天,海明威就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附近的一个兵工厂发生了爆炸,海明威奉命在附近的田野里搜索因爆炸而拋落下來的尸体,把它们带到一个临时停尸间。作为一个医生的儿子,海明威对尸体并不陌生,然而这次经历还是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所见之处都是残缺的尸体或是尸块,大部分死者都是女性。在给《堪城星报》的文章中他写到:“这是我第一次经受火的洗礼。”
25、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暴力,都必然引发抵抗。
26、纵观中国社会战争历史发展轨迹,我们看到内战一直是主要的战争。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争土夺权获利,倒是应合了那个“落后就要挨打”的论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从历史中挖掘的至理名言,真实凝炼地概括出了战乱给贫苦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在朝代与朝代之间,居然没有一次非暴力的过渡。战争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摧残是间断式、持久式的,一直就这么折腾下来。到明中叶之后,随着倭寇在沿海的劫掠袭扰,随着列强坚船利炮加鸦片洋货的入侵,战争性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说对内战的诅咒是明以前诗人的共同选择,而明中叶之后,对战争的控诉诅咒,已增添了新的内容,那就是诅咒外国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尽管这方面的诗作不是很多,但只要有,就是一项空白的填补。
27、当听说美国红十字会正在招募战地救护车司机时,海明威立刻报了名。1917年12月,他被正式接纳,随即从供职的《堪城星报》(KansasCityStar)辞了职,转年5月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
28、《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
29、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30、《渐渐之石》,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仆,故作是诗也。
31、当然,这种手法汉语中也是有的,可见,不同文化在这个修辞上达成了共识。
32、唐朝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唐朝镇海节度使高骈被派往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他因“功绩”累累,受到天子封赏。而这“功绩”是含有水分的,因为高骈手下的部分将领为了谎报战功,屠杀许多敌方手无寸铁的平民充数。
33、单靠作家的称号并不能保证好作品的产生,单靠才能也不能解决问题……,创作是个很严肃、很艰苦的事业。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得在创作上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包含着辛勤的劳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正确的世界观,还包含着相当长的段时间。缺少了这些,最有才能的作家也会写出失败的作品;写过本好书的人也可以写出本坏书。
34、一是反战观念明确,反战意识强烈,观点旗帜鲜明。仿佛长了反骨一般,诗人们公开与政府皇上叫板。以武则天的威严,好像是发了诏令,或动了心思,谁想触动龙颜简直不可能。然而,当她想开辟隧道攻打吐蕃时,陈子昂激情加理性地出面谏止,其气魄胆量令人信服。公开上朝谏止战争的还有白居易,他是几次上书,慷慨陈词。白居易还写了一首主旨“戒边功”的《新丰折臂翁》。边塞诗人陈子昂、高适以及李益、李颀、王建写出的反战诗将边塞战争中的愁苦、哀怨、孤独、思乡等反战情感渲泄得特别彻底。对皇帝的“穷兵黩武”政策提出了严厉批评。还有一个文人李华写出《吊古战场文》,将战场的肃杀、荒凉、阴冷、恐怖描写得真真切切,直截了当地批判战乱带来的灾祸。由此推论,唐朝公开抨击战乱,是一种可行之举,这是以往历代不曾有过的。
35、这句话经常用来劝告他人戒骄戒躁,不要取得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了。
36、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37、学习和改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决不能等到改造好了才动笔……,作家必须不断地写作,写作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义务。作家用写作来为人民服务。广大读者向作家要求的是作品,更多的作品,而且更好的作品……。
38、为了督促大家坚持,也为了减少沟通成本,不采用零碎计费的方式。即如要参加,最低要求是坚持15天跟读(30元一期),有个性化纠音需求的小伙伴,可以选择:跟读+纠音:60/月,中途参加的小伙伴也按此价格计算。未报名个性化纠音的小伙伴也可以听其他小伙伴的个案解答。
39、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40、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位是因为后来唐太宗与李卫公(李靖)问对,专门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做了探讨,而且水平极高。把‘正’‘奇’的辩证关系阐述的相当透彻,指出了有时看似‘正’实质却是‘奇’,有时看似‘奇’他却是‘正’,‘正’可以转化为‘奇’,‘奇’可以转化为‘正’。“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