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1、生命不会因为燃烧少一分,也不会因为冒烟多一分,但是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却是天壤之别。通过中华优秀文化精髓的学习,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也许我们不会走上为国牺牲这条道路,因为所有的岁月静好,都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2、在漫无边际的时光中,个体的生命只是一刹那,而在这一刹那之中,要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呢?有些人穷尽一生追求金钱名利,这是没有意义的,万般皆离去,唯有业随身。
3、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2年,发表《我的大学》。
4、内心充满能量,仁爱,挖掘出自己所有潜力,全力以赴于国家与民族的复兴事业当中,扎根人民,服务人民,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5、其实,万事没有绝招,若是非要说出一个绝招的话,那便是去奉献,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便是奉献。
6、 就像张居士刚才说的,她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别人很欢喜,她也很欢喜。这刚好符合自利利他的佛理,奉献才是真正的生命价值,只有利他的时候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其实真正得到最多的就是自己。佛门当中有一句话说,当我们舍掉一切的时候也是我们拥有一切的时候。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我付出时间,我为大家去做这个善事。世间叫慈善,我们佛门当中叫发心承担。做利生的事业,这也是舍,你舍自己的时间,舍自己的生命。舍生命,不是说马上把脑袋不要了,是你为了这个道场,把时间生命都奉献在这里了。你每天因为这个而生存,你这就是在舍生命。不一定非要把脖子割一下。那割一下要到什么程度才做?登地菩萨,布施度圆满的时候,舍你的脑袋就跟扔树叶一样,根本不会让你产生非常大的痛苦。但现在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条件还不够,这本身就是一种佛教修行的智慧。
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多少贤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敢于挺身而出,甘愿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8、 关怀,可以理解为那些关心同事、朋友以及伙伴并提供帮助等层面的态度行为。在关怀的角度去思考,不求回报和默默付出也可以通过友情去展现。因而,我们也可以把奉献的精神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付出与关怀。
9、 1986年-1993年:巴老多次致信王仰晨要
10、沈从文:“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巴金太容易受身边一点现象耗费感情。前者增加巴金的迷信,后者增加巴金的痛苦,巴金的感情太热,理性与感情对立时,却被感情常常占了胜利”。
11、1963年秋,我给巴老写第一封信。当时,我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五年制)。刚刚进入四年级,我便有一个颇大的构想:以巴金的创作道路为题,撰写当年的学年论文和一年后的毕业论文。9月23日,我写完一封两千字的信,向巴老求教。这封信是由我的论文指导教师、巴老的朋友林如稷教授转寄的。我在信中表示,我敬佩他的作品体现出来的作家全人的风格,我立志研究他的作品和创作道路,并不是出于个人的喜好,因为这“实际上关系到正确地批判继承“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进步传统,关系到如何掌握评价新文学史上一大批进步作家的标准,涉及到怎样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去对客观事实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我表示,目前国内有关他的论文,对他的论述和研究不够充分、全面和公正,对他的作品的评价不全然符合事实。我之所以写这些话,是因为我不满1958至1959年全国范围内以“巴金作品讨论”为名对他的大规模批判,不满文学研究和评论中日见抬头的种种“左”的思潮。
12、 可见,故事里的主人公在祖国的事业面前是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他们,以智慧与努力,在祖国繁荣昌盛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的心血。这,是奉献的精神。这,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剧作有关奉献的主题内涵。
13、 可见,陆若文这个人物立志报国的决心和毅力。而她那份执着、认真以及毅力,又恰恰反映了她愿意为祖国与大众服务、不求回报并默默付出的志向和目标。从中,呈现出了主人公身上的奉献精神。进而,在理想层面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内涵。
14、整理|张孝谦 编辑|陈姝尔 视觉统筹|吴虚中
15、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奉献让生命变得有价值。要做到奉献,首先要学会舍。
16、 这部电视剧作通过科学报国的背景事件,展现与演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主题内涵。在这部电视剧作的故事里,张利军曾经在课堂上讲述了有关科学报国的背景事件,并以此来鼓舞士气。那是,关于一个爱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投身科学的事例。
17、标题:仁爱莆田心栈2018年5月17日奉粥日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18、20世纪80年代初,巴老开始编辑自己的全集。在全集准备、编辑、出版过程中,巴老与责编王仰晨主要通过书信商讨交流,留下了200多封谈有关全集事宜的信函。令我惭愧的是,在通信中,巴老十余次向王仰晨提到我的名字,要王仰晨找我和思和协助。在巴老的这些信中,第一次提到我是1986年1月。1981年,我发表了《巴金著译六十年目录》和考订巴老笔名的文章,又披露了巴老早期的一批新诗;1985年,出版了三卷本《巴金研究资料》。巴老显然注意到这些材料。因此,才对王仰晨多次提出让我和陈思和帮忙,出主意,提供线索,搜集集外文章。这些信件,我是在全集出版后才看到的。
19、我仍在思考,仍在探索,仍在追求。我不断地自问:我的生命什么时候开花?那么就让我再活一次吧,再活一次,再活一次!
20、做事通常是要讲方法的,人们所谓的方法,其本质只是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然而,即便是不走弯路,从起点到终点,还是要一步一步地走完。再好的方法,到最后还是要回归还是那个中间过程,其实方法也即是如何行使过程,这实质也即是奉献。
21、 今天对我而言,是个特殊的日子。45年前的今天,我出生了。完全不记得那一天的样子,只是听母亲说,我生下来的时候,我父亲高兴极了,见人就说:“有儿子啦!”。我姥姥更是买了好多大果子(北京称之为油条),见到邻居就请人家吃,乐的嘴都合不上了。
22、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23、我相信,很多志愿者都有比我有更深刻的体会。愿我们都能通过奉粥这样的公益活动,将“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理念纳入心中,将这份无限的爱奉献给更多的人,“把一颗向善的心融入社会,让我们成为爱和光明的使者,把机会和希望洒满人间,让爱的力量在奉献和分享中壮大!”
24、世界从来不是为了一个人而存在,相反,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世界而存在!我们享受这世界的美好,接受着无数人的爱,也承担着社会给与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让爱我们的人失望,因此我们要为了他们而奉献,我们必须回报给予我们一切的世界,因此我们要为了世界而奉献。如果每一个人都乐于奉献,那爱与美将充满人间,如果每一个人都自私自利,那世界将变成冷漠的炼狱。为了我们的生命意义,为了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也为了给予我们一切的世界,我们应该奉献。
25、后来,自己当了父亲,体会到孩子出生那一刻的喜悦,真的是终生难忘。也感觉人生更加有了意义,孩子就是未来。其实,为什么孩子的出生对于父母而言,是那么的喜悦呢?仔细想一想,孩子自出生开始,父母是最辛苦的。无论是婴儿时喂食睡觉,还是童年时的洗衣做饭,还是青少年时的引导教育,还是大学工作、“独闯天下”后的担忧牵挂,还是他们结婚生子后的“帮忙”照料,都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如果有孩子身体不适的时候,更是牵肠挂肚,恨不得“我替他生病”,让孩子赶紧好起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都是无私的奉献出他们对子女的爱,不求回报的。几十年下来,即使像我这样的步入中年的人,年迈的父母对我们的关心爱护依然是无微不至。是什么动力,让父母能够为子女无私的奉献呢?
26、 1984年12月3日:我第一次拜访巴老
27、 电视剧作《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其实也是一部从关怀层面演绎了奉献精神的影视作品。它们,通过故事里有关人物角色身上发生的友情事件,从细微之处着眼为我们呈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这当中,包括了老军救人和帮种蔬菜等两个层面。
28、但是另外一条道路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通行的,那就是成圣成贤之路,那就是不断通过净心去除自己的贪欲,不断通过明心去除心中的不明,相信自己拥有良知良能。
29、令我惭愧的是,在全集编辑过程中,我帮忙不多。如果说做了一点事,主要是与思和一道搜集汇总集外佚文(即第十九卷)。此外,协助征集了少量书信,代王仰晨查过一些人名注释所需的材料,回想起来,真的有愧于巴老的期待。我之所以说起这件事,是企望透过这一角,看一位文学老人、文学大师对自己、对文学、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30、 这部电视剧作通过付出智慧的故事内容,演绎与展现了有关奉献的主题内涵。在这部电视剧作当中,张利军等人投身到崇山峻岭的大西南。他们,为了祖国的事业而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学识为事业添砖加瓦。
31、今天来了21位新人哦猜猜看到底都有谁来了呢
32、1928年,高尔基回国以后,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目睹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蓬勃景象,热情高涨,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
33、那些果树,只是在自己的生命轨迹里,按照自己的本能化生,自会得出该有的结果。所有的生命亦是如此,在本该所处的轨道运行,便是自然的过程,这叫做“素其位而行”;那么在自然的过程之后,所得的成果,亦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34、“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孔子汲汲皇皇,若求亡子于道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阳明先生“呼号匍匐,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也只有这些真正爱国之人,才可能真正体证到圣贤思想的精髓所在。
35、在第一次与巴老见面后,5年时间匆匆而过。1989年11月,我参加在上海市郊青浦举行的“首届巴金学术研讨会”。1989年末能在上海召开全国性的巴金研讨会,还有香港和国外的学者参加,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11月21日,会议开幕,许多代表当场强烈要求探望巴老,会议主持者颇感为难,因为他们在会前已与巴老联系过,未获同意。会议主持人再三解释,但要求仍殷殷不停。受会议之托,23日下午,我同李济生老人、丹晨陪同与会的几位日本学者去巴老寓所,同时,代大家再向巴老陈情。进客厅后,同去的日本青年学者新谷秀明有点胆怯,站在后面不语,巴老看见后对他说:你是新谷秀明,来过我家。我见新谷秀明听后连连点头,露出十分惊诧的神色。我对巴老说:有十几位研究者,也是几十年来读您的书的读者,现在来到您的门前,不见您心里实在过不去,50岁的人说起这事都流泪,请巴老见见吧。巴老听后,立即说:“见一见,见一见。”这样,便约定第二天上午10点见面。第二天,十几位从未与巴老谋面的代表,乘车去武康路巴老寓所,我则随过去已见过巴老的代表参观大观园。会议闭幕后,28日下午,我与思和又应约去巴老寓所,请教有关全集佚文等问题。这两次见巴老,我明显地感到,老人的体力不如5年前,行动已很困难,但他那平易的风范、清晰的思路仍然如故,他思维的敏捷和记性的超常,更令我惊叹。
36、圣贤明白和体证了大道,拥有“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顺理成章。中国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伟大灵魂,无不是圣贤思想的体证者。
37、柯仁兰老师分享:奉上一杯粥,不只是单单的传递,更多传递的是谦卑与恭敬,我顺利地奉上几杯粥,心里满是欢喜!
38、2月19日我在北京收到巴老来信。我急切地拆开老人亲笔写的信封,内中是老人一笔一画写成的两页《前言》。文末署“91年2月14日”,这一天是农历庚午年的除夕日。《前言》的全文是:
39、每一条生命,都如夜空中的流星,从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到来,转瞬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又悄悄离去。留下的,也只有无穷无尽的时空。同样的呱呱坠地,又同样的悄然逝去。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局,也正因此,我们才需要一个不一样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生命。
40、1921年夏天,高尔基因病复发出国就医,直到1928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
41、我还编写了一份《巴金著译年表》附于全集骥尾。1993年4月16日巴老致王仰晨的信中说:“《年表》我提不出具体意见,我只改了几个与事实有出入的地方,我只能保证没有差错。但这是存光写的,我不能要他照我的意见写,我想在《全集》中收入《年表》是为了便利研究工作者,我只是同意借用它作为‘附录’给读者一点方便。我还想将来《全集》再版,我或者自己写一篇类似《年表》的东西。”令人深深遗憾的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巴老未能如愿写出自己的年表。
42、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43、奉粥:肖娟,褚德刚,弘慧,吕自政,王清法,杨慧,刘江燕,李京云,张淑琴,金秋萍,张贤波,王妮,周洁,李龙辉,彭艳芝,展攀攀,范永生,樊小亮,李东杰,吴树平
44、这句话是巴金的名言,关于巴金其他的名言有:
45、 作为一部年代电视剧作,《那些年,我们正年轻》通过多个角度演绎了有关奉献的生命意义。同时,它们也从这些角度的不同方面展现了奉献的主题。其间,主要包括了三个不同的角度。它们,分别是理想、关怀以及事业等层面。
46、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今生目前所处的这个情况,难道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我们过去生已经努力了很久很久,才达到今天这个情况。就好像我们在世间,从这一生来看,一个人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工作者,上升到管理层,甚至是董事长,都要靠长期的努力,长期的奋斗,最后才有这个因缘做到这个位置上。在佛门,我们是在经营生命,是在改善生命,是在提升生命。这是一个生命工程,更加的长远,不只是这一生,无始生死以来,我们都在做这个工作。所以,今生在成佛的道路上,我们现在走到这一步了,是非常难得、不容易的事情。有这个因缘,大家能够走到这个平台上,走在无限生命成佛过程中的这个位置中,对每一个人来说弥足珍贵。
47、我说:20世纪百年间,中国知识分子遭遇了种种重大的社会政治变迁,经历了多次升沉起浮,在每一次重大的变迁之后,总是有的高升,有的沉沦,有的叛逆,有的妥协;有的高升后沉沦,有的沉沦后高升,有的叛逆后妥协,有的妥协后叛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沉重,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抗争。如果说巴金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不如说他是20世纪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缩影。我用的是“正直”这个词,而不是“优秀”或“精英”。所谓“正直”,并不抽象,不管他们生活在哪个时期,居于什么地位,从事何种职业,隶属何种d派团体,秉持何种思想观点,他们能以天下之忧乐为忧乐,他们咀嚼的不仅仅是一己的悲欢,他们向往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安乐,他们的物质生活可能贫乏但心灵永远丰富,他们愿意脚踏实地去做一些有益社会人生的事情。作为“缩影”,巴金只是20世纪中国这样的知识分子的缩影。巴金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所有的重大社会政治变迁,其间或升或沉、或“红”或“黑”,或激烈反抗社会或委屈妥协,他经受过世间顺逆处境的种种揉搓磨练,尝遍了人生酸甜苦辣各种况味。因此,在巴金的百年经历中,可以最充分地看到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曲折痛苦的人生之旅,更可以看到他们思想选择和心灵搏斗艰难悲壮的历程。
48、 另外方面,这部电视剧作也通过帮种蔬菜的事件内容,演绎与展现了关怀层面上的奉献精神。在这部电视剧作的故事里,张利军曾经有过那样的一处事件表现。当孟主任因为夜盲症而摔倒时,张利军想起了陆若文说过的一些话。那便是,不吃青菜会得夜盲症。
49、 一人一杯爱心粥,奉献一份爱,温暖你我他。
50、1925年,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
51、这句名言讲的是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我们当今也很有现实的意义。在别人有困难的,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在别人有请求的时候,我们要有求必应。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只有为别人付出,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高尔基)
52、奉献,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
53、1991年2月1日上午,为了解《巴金全集·集外集》拟收文章的情况,以及老人生平、创作中的有关问题,我同思和一道去巴老家。到的时候,老人正借助练步器在走廊练习走路。这次见面,我还就回族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马宗融的有关情况,向巴老请教。趁便,我提出请巴老为我选编的《巴金谈人生》写几句话,巴老应允了,要我给他一份纲目看看。这次谈话近3小时,是时间最长的一次。
54、然而,这所有的前提是,你找到你所热爱的事情,你知道自己是谁,你知道要到哪里去;如此,才不会去斤斤计较当下一时的成败与得失,以及他人的眼光。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尽心”,奉献,亦是尽心。
55、 其实,暂且可以不管老军人救下陆若文所指的是哪件事,单纯从这个事件内容去思考和理解,我们观众便可以较为容易地感受到老军人对陆若文的关怀、关心以及帮助。而老军人的行为,其实也算是一种在友情层面上的不求回报与默默付出了。因而,也较好地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56、 1989年11月23日:我请求巴老与研究者见面
57、现在有很多人去寺庙布施,或者捐助孤寡老人,但是面对利益,他们照样不会放弃,这样的现象说明,即使表面上一直在布施,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依旧存在着为私、为我的心,他们的付出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这样的布施没有功德。
58、《巴金谈人生》是我为青年朋友选编的一本薄薄的小书。我力图通过书中精选的巴老有关人生的方方面面的言论,展现他数十年来所倡导和实践的一贯思想:人应该追求真诚的、充实的、有理想的、有奉献的生活。将巴老的手稿复印交出版社以后,我在《后记》中写了一段有感而发的话:“最有资格谈人生的人应该是严肃地对待人生的人。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怎样说就怎样做,至少是努力这样去做。正因为这样,在80岁的时候,他才能这样说:‘我绝不写文章劝人“公字当头”,而自己“一心为私”。自己不愿做的事我也决不宣传。我的座右铭就是“绝不舞文弄墨、盗名欺世”。’我们的确见过那种‘论’人生时头头是道,‘过’人生时则背道而驰的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与言善行恶、口是心非,其美与丑、高与低,真是泾渭分明。”我向青年读者们建议:“读巴金谈人生的书,还应了解巴金这个人。只有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读’,才能真正认识巴金并理解他对人生所说的话语,受到更大的启迪和教益。对于其他谈人生的书和人,也应如此。”
59、读罢在人生途程中跋涉87个春秋的老人的自白,面对工整而苍劲厚重的手迹,蓦地,我眼前化出一幅景象:在人们忙碌地准备迎接新岁的时候,巴老静静地坐在临窗的小桌前,手中那管显得万分沉重的笔,在纸上艰难地缓缓移动,移动……我的双眼模糊了。幻象消失了,眼前是实实在在的写着400多字的两页稿纸。放下稿纸,我感奋,我崇敬,只是不知怎地,感奋中含着些许酸楚,崇敬中搀着几分感喟。我默默地对自己说:这就是巴金老人!这就是巴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