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席勒游戏说40句集锦

席勒游戏说40句集锦

席勒游戏说

1、请结合某一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的理解。 

2、请说出3-5中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工具书,并说出用法,结合你的自身实际情况,谈谈你在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计划。

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再遭劫难。在抗战时期,又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最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圆明园也受到某些破坏。

4、          一生隐居,绘画作品以“渔……”为题材

5、欢迎赐稿,来稿请邮寄一份纸质稿到:上海中山北路3663号《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邮编:200062)。并另发送电子版本到:TSLA@vip.1com。      《文艺理论研究》是全国一级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刊,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创立于1979年5月,是新时期以来成立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之一。《文艺理论研究》创刊于1980年6月,杂志挂靠华东师范大学。刊物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0-2011年)来源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社科院)来源期刊。   《文艺理论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学术期刊”,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2013年度23家考核优秀期刊之一。2012年,刊物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并于2013年接受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基金资助。   刊物文种为汉英文,每期刊发英文文章,并与以下国际刊物签有交换出版文章协议:   1) ComparativeLiteratureStudies   2) Neohelicon   欢迎关注本刊主页:   http://wyll.cbpt.cnki.net

6、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成就与创作理念(艺术观念)及其原因。

7、按照这种解释,如果美是这样的话,那么它就既不扩大到整个生物界,也不只限于生物界。一块大理石,尽管是而且永远是无生命的,却能由建筑师和雕塑家把它变为活的形象。一个人尽管有生命和形象,却不因此就是活的形象。要成为活的形象,那就需要他的形象就是生命,而他的生命就是形象,只要我们只想到他的形象,那形象就还是无生命的,还是单纯的抽象。只要我们还只是感觉到他的生命,那生命就还没有形象,还只是单纯的印象。只有当他的形式活在我们的感觉里,他的生命在我们的知性中取得形式时,他才是活的形象。凡是我们判断人是美的时候,情况总是如此。

8、 瓦萨里,黑格尔,沃尔夫林,谈一谈艺术发展的模式论。

9、在全球化时代,如何重新理解人类艺术极其历史(发展)?

10、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但为什么把它叫做单纯的游戏呢?按照您的概念,您把这看成是限制,但是按照我已经证明的概念,我却把这看作扩展。所以我倒宁可反过来说,只有对于愉快的、良好的和完整的东西,人才是认真的。但是对于美,人却和它游戏,当然,我们在这里不能想到现实生活中流行的那种游戏,它通常只是针对真正物质的对象,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这里所谈的美也是徒劳的,现实存在的美配得上现实存在的游戏冲动,但是理性提出的美的理想也给出了游戏冲动的理想:这种理想应该显现在人的一切游戏中。

11、我们认为席勒把美当成纯粹的游戏并没有贬低美,我们将从席勒对“游戏”这一名词的界定和来源来解释。

12、总之,浪漫主义思潮孕含着一种艺术观念的革命性的变革,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浪漫派对文学传统的革命性反叛,正是19世纪西方文学观念的多元化的一种表征,也开启了西方文学现代性的新局面。从文学的角度看,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反抗工业文明、排斥科学与理性、崇尚个性自由强烈愿望的文学思潮,总体上它张扬的是审美现代性理念。浪漫主义“用一种焕然一新的现代观念完全否定了古典主义的既有规范”(Behler40),于是,“现代人最终在诗歌领域里得以确立,现代性的时代也就真正开始了”正是浪漫主义的这种别具内涵的审美现代性,后来“导致先锋派产生的现代性”(卡林内斯库48)。“那些以极端审美主义为特征的运动,如松散的‘为艺术而艺术’团体,或后来的颓废主义与象征主义,当它们被看做反对正在扩散的中产阶级现代性及其庸俗世界观、功利主义成见、中庸随俗性格与低劣趣味的激烈论战行动时,能够得到最好的理解”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和后来强调“艺术自律”的“世纪末”文学直至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也都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发展起来的,但是,它们更多的是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反叛者。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被认为是西方历史上“‘现代性’的第一次自我批判”(刘小枫5)。因为,“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诗的丧失”(5—6)。正是在这种文化的和审美的理路上,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是19世纪浪漫主义和世纪末诸流派的后继者,它们也就被称为“新浪漫主义”。“为艺术而艺术”这个口号的提出和“为艺术而艺术”作家群的确立,不惟是浪漫主义文艺运动中引人注目的现象,而且是这一运动的重大成就。在浪漫主义运动后期出现的这个作家群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19世纪中后期以及20世纪的诸多“反传统”的重大文学现象。就此而论,浪漫派的“为艺术而艺术”“非功利性”追求及其对文学教育功能的革命性反叛,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3、艺术模仿自然,有选择地,用热爱之心模仿自然。

14、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

15、Romanticism;educationalfunction;artforart’ssake;non-utilitarian;utilitarian

16、 艺术批评与艺术欣赏(或者是创作)的关系。

17、在美的观照中,心情处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位置,正因为它分身于二者之间,所以它既脱开了法则的强迫,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78-79)

18、席勒心中的游戏并非我们现在的“网络游戏”,更是一种理性要求和感性的统重点突出艺术的无功利性。要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最接近理想游戏的例子,那就应该是小时候无忧无虑的游戏。它简单而快乐,注重对美好事物(如发现、追逐、情感)等的欣赏和探寻。理想游戏出自于人们对剩余精力的利用。此处剩余精力指的是满足人们所有基本生存需求(包括日常饮食、劳动等等)之后剩余的精力。没有剩余精力,那么人们的思想还是会被限制于感性(单纯欲望)或理性(单纯实用)范畴,无法为游戏发展创造思想条件。

19、意大利文艺复兴吉尔贝蒂的学术理论和艺术贡献

20、罗恩菲德儿童为中心的课程观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启示

21、A.仰韶文化  B.磁山文化  D.马家窑文化

22、 简述你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认识和看法,用具体案例分析。

23、什么是原始洞窟壁画?原始洞窟壁画的两大代表以及艺术特点。(30分)

24、通过对日本“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的分析,论述设计思维对中国设计的影响

25、 华艺国际宣布“未来+”专场落地北京。这家走过近三十年历史的拍卖公司,去年在香港推出“未来+”,被视为市场创新之举。通过竞投艺术家未来三年的核心创作,藏家获得优先购藏权。这种类似“期权”的做法,请你从艺术生产和艺术生产异化的角度谈一谈。

26、如果说,上述列举的作家多是以往我国学界所说的“积极浪漫主义”者,他们主观上更关注社会现实,客观行为上“积极”于当下社会,因而其创作之功利性和教育功能也更明显;而所谓的“消极浪漫主义”——如德国浪漫派和英国的“湖畔派”——则往往“逃避现实”“返回中世纪”“返回自然”“返回内心”,他们的创作更能代表浪漫派的“非功利性”之审美追求,功利性和教育功能明显更弱,而对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等“为艺术而艺术”倾向的文学思潮有更密切而直接的影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其功利性与教育功能的丧失。德国浪漫派被认为是典型的“消极浪漫主义”,他们倾向于追求艺术美的目标;确实,较之于其他国家的浪漫派,德国浪漫派对文学之非功利性的追求更强烈而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浪漫派是纯粹崇尚文学之“非功利性”。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诺瓦利斯,热衷于表现“黑夜”“死亡”以及相伴而来的巨大的痛苦与恐惧,被称为“死亡诗人”“黑夜诗人”,然而,他的诗歌却以独特的自由想象与超验式体悟去洞悉黑夜、穿透恐惧、超越死亡,曲折地表现对爱与生命的执著,拥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积极向上精神,一种更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霍夫曼关切人的自我并总是表现双重的、分裂的自我,标示着他对人的内宇宙和感性世界的关注,他的小说通过梦幻、错觉、疯狂等,把被理性主义抑制着的人的感性内容以一种不稳定、不完整的形态显示出来,同时也把人物的深层意识通过双重或多重“自我”的矛盾冲突展示出来,表现了反抗人性异化的主题。诺瓦里斯、霍夫曼等德国浪漫派作家对人的双重自我的关注,说明了他们对人自身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感性世界、深层心理的关注;他们的创作以曲折的方式表现了对生命的执著、对人的异化现象的反思与抗拒,其间不无社会教化作用和“功利性”特征。至于在英国,华兹华斯等“湖畔派”诗人看似追求“回归自然”和与世无争,实则反叛现代工业文明和理性主义对人性的压抑。城市文明使人与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土地脱开;工业革命最不为人注意然却也是最严重的后果便是使人与自然分离。反工业文明的价值立场,使得“湖畔派”诗人天然地持守与自然融合的思想主张,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地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线索之他们的创作在看似超然与现实的艺术情境中呼唤人的失落的“自我”,在哲学的或形而上的层面关照着现实与人生。就此而论,德国浪漫派和英国“湖畔派”这样的浪漫主义文学,既不乏文学固有的教育功能和功利性特质,又在西方文学之审美现代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27、席勒他认为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至此,审美游戏说进一步越升为强调人类精神自由和自我去蔽、自我解放功能的价值论命题。

28、结合美术馆的职责和功能谈一谈美术馆在知识...的特点 

29、这里要对艺术与艺术品的概念进行区分,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混淆使用,但两者仍然存在本质区别。这也是上一节只涉及生涩的理论内容而没有任何案例说明的原因。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而艺术品是这种形式下的具象化产物,艺术范围大,而艺术品范围小,艺术概念不仅包含艺术品,还能够表示这一形式的表现过程,即艺术化。 具体而言,艺术品是艺术创作的产物,即艺术行为主体将生活中得来的素材,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进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随即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方法,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在上述逻辑之下,一些概念则需要进行区分。例如,如果将艺术定义为刨除艺术品概念之后的高度概括的形式概念,那么文学属于艺术,而文章则可能属于艺术品而不属于艺术。文学与文章还能区分,但对音乐、建筑、电影等形式与作品同名的概念则难以分辨,因此,下文统一在表示艺术品概念时添加“作品”二字。

30、如果说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是侧重于从公众或者读者的接受效果的角度来阐释文艺的教育功能的话,那么,古罗马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则是侧重于从作家创作目的的角度探讨文艺之教育功能的。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如果是一出毫无益处的戏剧,长老的‘百人连’就会把它驱下舞台;如果这出戏毫无趣味,高傲的青年骑士便会掉头不顾。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亚里斯多德贺拉斯155)。贺拉斯的“寓教于乐”强调了文艺的道德训谕,又强调了审美和娱乐,认为这两者的高度统一才是作家和艺术家创作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和艺术家才能“扬名海外,流芳千古”(155)。贺拉斯的“符合众望”表达的是他关于文学作品之优劣评价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美学是一种实用的综合体,这不仅仅是说文学应该创作得好或者不好,也不是说后来这个作品畅销与否;文学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奥秘,在于其美学之功用(也在于其思想道德等功用)。“贺拉斯要求文学对社会有用并且又能给人以愉悦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他坚持既要让读者陶醉,又要为其提供道德忠告”(Habib36)。从美学的角度看,贺拉斯的理论显得更加成熟、全面因而也更切合文艺之本质与本原,所以在西方文学史和美学史上影响也更大,尤其为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家乃至18世纪的启蒙文学家所大力推崇。“愉悦与教化的结合不仅在古典主义的所有诗学,特别是贺拉斯以后变得司空见惯,而且成为艺术的自我理解的一个基本主题”(比格尔111)。显然贺拉斯发展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理论。

31、举例五件中国明代或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5分),图示其中一副作品(不小于10CM×10CM)(5分)并加以评价(20分)。

32、席勒认为,游戏冲动是人性完满的体现,其既不是绝对纯粹的生活,也不是绝对的形象,他说:

33、字节跳动/陈默 「做感动玩家的游戏——情感化设计」

34、(Heidegger,Martin.BeingandTime.Trans.Wang,Qingjie,andChen,Jiaying.Beijing:SDXJiontPublishingCompany,200)

35、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并没有因其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而完全丧失了文学对教育功能和社会功利的追求,事实上,就整体而言,浪漫派文学在客观上仍然是具有社会的和教育的功能。这一方面是因为,浪漫主义在思想根源上是起源于对现代工业资本主义文明的不满,“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内心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在他们认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这使他们和中产阶级形成对立,因而有时候他们和无产阶级的斗士结成了一种仿佛什么联盟”(罗素273)。于是,理论上的“非功利性”取向并不等于创作实践上完全的“为艺术而艺术”。另一方面是因为,质而言之,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文学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学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显在和潜在的教育功能(当然也有正向和反向的教育功能),纯粹“为艺术而艺术”、为“娱乐”和“唯美”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其结果未必真的完全“非功利性”,或许这就是文学的一种“宿命”。因此,浪漫主义文学虽然因其革命性的“反叛”而与文学之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疏离,并由此开启了西方文学史上“非功利性”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现代性转换,——特别是德国的早期浪漫派和英国的“湖畔派”——但其创作的教育功能和“功利性”内质并没有因此而真正的和完全的消失,这是其作为艺术形态的文学所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宿命”。

36、试以一件艺术作品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创造艺术美

37、 宋朝流行画“戏婴图”其中善于画戏婴的是?

38、朋友们,艺术创造需要自由的游戏,或者说——我们不只需要自由的游戏,更是为了在游戏中获得自由。而只有通过一种朝向“无名之域”的本质性的游戏,我们才可以为自由画出最新的光谱。在这种状态中,我们才能超越僵化的教条,创造出更丰富的经验、更激进的现实、更开放的未来。

39、联系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之间的关系,谈谈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