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最有名的8首诗
1、彻:尽。《寻花》是遣兴之词。此时诗人心情开朗,较作《漫兴》诗时不同,虽也不免有迟暮之感,而能以诗酒自豪,不为衰飒之态。
2、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3、如果说杜甫的表达忧国忧民的七律,《登楼》是必须要被提及的。这首诗所创作的季节是春天,但是诗人却联想到了当前大唐王朝面临的危机,诗人不免伤心。全诗如下:
4、赏析:在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是多么的波澜壮阔,今天终于能如愿的登上了岳阳楼。浩瀚的湖水将吴楚两地撕裂成两边,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都音信全无,而我孤身一人,年老多病,乘着孤舟四处漂。北边的战事又起,我只能倚着栏杆远远的望着,泪流满面。(杜甫最有名的8首诗)。
5、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6、赏析:去何处才能寻找到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十分茂密的地方。碧绿的青草照映着台阶,连台阶都显露出春色,树上的黄鹂隔着树枝婉转的对唱。要夺得天下,必定要先三顾茅庐上门拜访,辅佐了两个朝代的开国与继业,满腔都是忠诚。可惜还未出师伐魏就病亡在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沾裳。
7、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8、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9、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10、这首诗描绘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之景,细致的景色描写,一幅雄伟壮观的泰山景色浮于眼前,令人不禁感到十分的震撼。特别是最后一句,常被后人用来表达一个道理:只有站在最高峰,才能俯瞰世间万物。
11、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12、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13、五岳之首的泰山的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苍翠的美好山色没有尽头。
14、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立即乘船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直接由水路北上襄阳,旋即又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15、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16、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18、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19、“剑外”,即剑门关(剑阁)以南地区的蜀中(今四川境内),唐朝置剑南道,治所在成都。“蓟北”,唐时的幽、蓟二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是安史叛军的老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过头看着妻子儿女,她们脸上的愁云已经一扫而光;胡乱地收卷起一堆诗书,我欣喜得简直要发狂!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
20、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21、两个人一见如故,饮酒论诗,把酒临风,其乐融融。
22、他大权独握,闭塞言路,在他的一手操纵下,多年的科考竟无一人录用。而杜甫正是落选者之一。
23、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24、年少成名的杜甫,却在人生的后半场看尽冷眼、吃尽冷饭,其中滋味,实是一把辛酸泪。
25、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喜乐悲愤,好贤恶恶,都可以在其诗词中体现,读他的诗可知其世,故有“诗史”之称。
26、叶嘉莹说:莫向人间怨不平,相期凤凰浴火生。甘苦与共,是浮生茶,也是人生路。
27、赏析: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了远方,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哪能听见几回?
28、茫茫天地间,有这样一个人与你同欢喜、共悲欢,江河皆可渡,山海也可平。
29、 天才固然可贵,但毕竟沧海一粟,更多的是芸芸众生。
30、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31、几经波折,杜甫终于谋得一个小到不能再小官职,类似于弼马温,负责管理仓库和马匹。
32、长大后,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没考上。年轻的杜甫丝毫没放在心上,那时候的他觉得人生很长,自己有的是时间肆意挥霍,于是仗剑辞亲,出去漫游了。
33、这首七律写的是杜甫草堂的景色,读后让人有一种世外桃源的韵味。尤其是后边的颈联和尾联,描述的是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刻画的非常逼真亲切,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34、这首诗是杜甫诗篇中难得一见的表露诗人高兴内心情感的诗篇,而且因为这首诗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首诗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当中出现过多次。全诗如下:
35、赏析:风吹得十分的急促,天空是那么的高不可测,这时猿猴的鸣叫显得那么的悲哀,河洲的水十分清澈,可见沙石,有鸟儿在此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的飘下了许多树叶,望不见尽头的长江水奔腾而来。万年都在漂泊,常常在异乡做客,对这样的秋景十分感慨,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天独自一人登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难之后,白发已经长满了双鬓,悲伤哀怨颓靡充满了心扉,但偏偏这时已经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6、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37、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38、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39、杜甫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最终只落得: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40、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41、这首诗诗人即景抒怀,最大程度体现出了诗人语壮境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