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马雅可夫斯基作品28句集锦

马雅可夫斯基作品28句集锦

马雅可夫斯基作品

1、1997年,灰娃的第一本诗集《山鬼故家》引起关注。北京大学教授谢冕曾在书评《缪斯的神启》中,以《墓铭》中的两句“我发誓/走入黄泉定以热血祭奠如火的亡魂/来生我只跟鬼怪结缘”为例写道:“这是用生命写成的诗句,这样的诗句可以说达到了诗人的至高境界,一切满足于技巧的炫示和装饰的诗,在这里都将感到羞愧无言。”《墓铭》的原稿就来自当年被外甥女藏起的纸片。

2、他主要写小说和剧本,但他也喜爱诗歌,在家里写了很多诗,一直没好意思拿出来发表。

3、后来,学术团体“东亚人文”又帮灰娃出了第二本诗集,加上2016年出版家汪家明所编的《灰娃七章》和最新出版的自选集《不要玫瑰》,迄今为止灰娃共出了4本诗集,据她自己的粗略统计,她的诗歌作品大概有100首。

4、与对这一复杂的“爱情史”持某种犹疑、保留态度不同,郑体武撰写的《爱是万物之心》的“中译本序”的观点就明朗许多,说这是“伟大的诗人和他的女神之间全部完整的书信集”,他们的爱情“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奇缘,一段佳话”{44}。确实,如这篇译序所说,过去的苏联和中国对他们的这一关系讳莫如深,认为有损这位政治诗人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者的形象,认为三人同居一宅是“道德的堕落”,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在马雅可夫斯基那里,“莉丽·布里克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诗人的创作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这与莉丽·布里克的妹妹埃尔莎·特里沃雷的看法却颇一致:

5、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6、凤:有点像行为艺术那种感觉。把一百米的白色长布染成红布,这里面寓义非常深刻。

7、枪所具有的攻击性,带有伤害和守护的双重意义。从马雅可夫斯基的社会定位上讲,他是夹在巨大的封建官僚集团和庞大的农奴群体之间的小知识分子阶层,不满于以政治为表征的主流社会,也不满于以文化为表征的世俗社会——“枪”所具有的攻击性,便是自他们的叛逆精神而申发。要用叛逆去寻求解放,无论在思想还是现实社会,因此革命本身所具有的解放意义正是“持枪”的马雅可夫斯基所追寻的。破除旧的不合理,捍卫一个时代大众的权利与自由。

8、这样的名声显赫,并非靠政治、文学权力的刻意营造,也因此,他生前和死后的几年间,围绕着他的评价也纷杂而矛盾:

9、吕必松1935年6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市,196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连任两届。

10、……马雅可夫斯基在文学界的敌人是数不清的,无论在他生平哪一个时期。曾经有一些文学派别和一些文学运动出来反对过马雅可夫斯基的未来主义,反对他的左翼作家组合(指“列夫”,即“左翼艺术阵线”,一九二三年成立,马雅可夫斯基担任这个组织创办的杂志主编——引者注),曾经有些人认为要写诗就得永远写普希金、托尔斯泰一类的诗,也有些人除了无产者作家以外什么全不接受,另一批人责备马雅可夫斯基写骚动的诗,政治诗与社会诗,他们甚至胆敢说马雅可夫斯基自己就不相信他所写的(每)一个字。也有人责备他的抒情诗,爱情诗,据说那是不能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有人指摘他对于d不折不扣的忠实,也有人责备他为什么始终没有要求恢复d籍。有一群人说他完蛋了,挤干了,身上已经没有余剩半丝才气了……

11、2017年9月28日,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12、德莱塞,美国小说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嘉丽妹妹》《珍妮姑娘》等,192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美国悲剧》,被美国进步文学界誉为“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13、1959年调武汉大学哲学系任教,曾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

14、得了精神分裂症后,灰娃病重过好几次,情绪时常起伏。1972年前后,她开始在纸片上涂写各种心情文字,清醒过来后,害怕纸片成为“罪证”,就把它们冲进马桶扔掉。那时她和儿时相识的导师张仃住得很近,曾把这些纸片拿给他看,张仃鼓励她把纸片藏好,并惊呼:这是诗啊!那时起,灰娃把每天写诗的纸片放进一个铁盒子里,悄悄到阳台上挖开花朵早已枯萎的大花盆中的泥土,把铁盒子埋进去,再放上一摞空的小花盆。灰娃当时不知道的是,从长沙过来照顾她的外甥女,也偷偷藏起了差点冲到马桶里的两张纸片带回老家收藏。

15、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经典形象是穿着黄色女装的少年。这件女衫是他妈妈给他缝的。有时,在马雅可夫斯基演出的时候,警察会专门警告他,不准穿这件女装进来。但是,他会把女装交给他的粉丝,夹在报纸里带进舞台再换上。

16、尽管国内有多种关于马雅科夫斯基的传记和回忆录,但大多囿于官方剪裁,如此丰富、细腻、深刻、全面的刻画出一个诗人充满激情的燃烧的而又有着悲剧感的一生,去掉遮蔽在他身上的种种符号,还原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瑞典斯拉夫学家本特·扬费尔德的这本《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做到了,他冷静的笔触更接近于史家的写作,在还原马雅可夫斯基一生的同时,更还原了他所处的那个大时代。

17、据相关资料①,最早在中国介绍马雅可夫斯基的文章,是1921年刊于《东方杂志》第18卷第11号上胡愈之的《俄国的自由诗》(署名化鲁),之后是1922年《东方杂志》第19卷第4号上胡愈之的《俄国新文学的一斑》,沈雁冰1922年10月刊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10期的《未来派文学之现势》。瞿秋白在20世纪20年代初,也写了题为“马霞夸夫斯基”②的文章,对这位诗人情况的介绍与他在苏联活跃的时间同步。至于作品的翻译,最早是1929年李一氓译、郭沫若校的《新俄诗选》(光华书局1929年版)③,里面收入《我们的进行曲》等作品。此后在三四十年代,各类报刊刊登了不少译文和评论文章。不过,中译作品专集,在“现代”时期只有两部,一是1937年上海Motor出版社的《呐喊》,译者万湜思(姚思铨),书名取自马雅可夫斯基长诗名字(该诗后来通译为《放开喉咙歌唱》)④;二是时代出版社出版于1949年的庄寿慈译的《我自己》。

18、马雅可夫斯基是这样的人,从不满足于声名赫赫的天才头衔,始终有一颗不安定的勇敢的心——去打破不合理的现状,去坚守艺术的哲学本位和艺术家的社会性。即使时代的潮水在下一刻会将他吞没,他也会义无反顾地在荆棘中寻找苏维埃未来的路。

19、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而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

20、{12}  路易·阿拉贡:《从彼特拉克到马雅可夫斯基》,雷光译,《法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63页。

21、{47}  卢那察尔斯基:《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蒋路译,《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389—411页。文中所引《革新家马雅可夫斯基》均出于此。《论文学》中有这样的注释:“本篇是1931年4月14日作者在共产主义学院马雅可夫斯基纪念会上发言的速记记录,初次发表于同年第6期《文学和艺术》杂志。”

22、主编的《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为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之获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23、不是吗?我们跑得太快了,想要的也似乎太多了些,我们的时间容量在不断膨胀,很多东西正在失去重量。

24、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霍松林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坚持不懈。其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都被认为是这些领域的“开山之作”。

25、{46}  蓝英年在《马雅可夫斯基与凶狠天才莉莉娅》中说,他们三人同居的“理论根据便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怎么办?》。那时列夫成员时兴这么做。后来同布里克夫妇决裂的原列夫成员、女画家拉文斯卡娅在《同马雅可夫斯基会面》一文中写道:‘嫉妒——“资产阶级偏见”。“妻子同丈夫的相好要好”,“好妻子为丈夫物色合适的心上人,而丈夫则向妻子推荐自己的伙伴”’。正常的家庭生活被视为小市民的狭隘性。这一切由莉莉娅身体力行,奥西普从理论上予以支持”(《冷月葬诗魂》,第115页)。马雅可夫斯基也不认为有什么道德问题。他在长诗《好!》第13章写道:“十二/平方尺的住宅。/四个/住在一个房间里——/莉丽亚、/奥西亚,/我/还有狗/舍尼克。”(马雅可夫斯基:《好!》,黎新译,《马雅可夫斯基选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548页。)

26、陈省身生前经常对人说,自己一辈子只会做一件事,那就是数学。从15岁考入南开大学理学院直到93岁去世,他的脑子像一架机器一样,为数学运算了七十多年。

27、可是没有子弹的手枪所代表的,恰恰一种宿命的悲剧。马雅可夫斯基在二十世纪初所不被认可的那些追逐,最终在这个世纪的荒诞派和先锋艺术探索中得以传承。正如梅耶荷德评价,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太“超前”的人,他在37岁开枪自杀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思想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的错位。但是毕竟有枪在,就会有子弹上膛的一天,就会有曙光来临的一天——这便有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味,也是为何我们在当代仍然不会忘记马雅可夫斯基的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